零食「公攤面積」,越來越大了

2023-12-25     新周刊

原標題:零食「公攤面積」,越來越大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

中國新聞周刊

(ID:chinanewsweekly)

作者:吳利婷

購買零食的時候,看似三等份的餅乾,打開盒子發現中間凹進去一塊;一片分裝海苔里墊有大包乾燥劑;箱裝牛奶僅有5小盒,剩餘兩倍空間用紙板填充;種種方式只為了讓商品顯得更「有料」。網友吐槽稱,「這樣的包裝會誤導消費選擇,感覺受到了明顯的欺騙和糊弄。

前不久,零食「公攤面積」衝上熱搜,零食包裝問題再度引發熱議。

今年9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重新修訂的GB23350-2021《限制商品過度包裝要求食品和化妝品》強制性國家標準(以下簡稱「新國標」)正式實施,對包括茶葉在內的31類食品、16類化妝品的包裝層數、包裝成本、包裝空隙率作了明確規定,為日常所能接觸到的罐頭、薯類和膨化食品、糕點等各類零食包裝提供了限定依據。

零食「公攤面積」怎麼來的?企業該怎樣練好成本、綠色環保及市場接受度平衡術?

(圖/unsplash)

零食包裝「三宗罪」

「公攤面積」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房地產領域,指樓梯、走廊等公共區域。

網友由此延伸出的零食「公攤面積」,在包裝行業有一個專業名詞與之對應包裝空隙率。指包裝內去除內裝物占有的必要空間容積與包裝總容積的比率。

按照新國標,食品包裝不應超過三層,生產組織應採取措施,控制除直接與內包裝物接觸的包裝之外所有包裝的成本不超過產品銷售的20%。對於包裝空隙率的計算根據單件商品的不同凈含量要求不同。以一件凈含量大於50ML/g的食品為例,其空隙率不得超過30%。一旦包裝空隙率、包裝層數、包裝成本以及混裝要求有一項不符合規定即判定為過度包裝。

研究表明,中國包裝廢棄物約占城市生活垃圾的30~40%,這些包裝廢棄物中,大部分是過度包裝產生的。事實上,除了資源浪費和環境污染,包裝誤導消費者的行為也深受詬病。

(圖/unsplash)

「從超市買了一盒半透明糕點,拆開才發現有包裝遮擋的部分其實是空的。」消費者王先生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零食包裝的大小直觀地影響了商品的選擇,畢竟大多數人不會每次都查看和對比凈含量,還是實事求是比較好。

對此,中國法學會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採訪時表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商家未能依據實際情況將商品真實全面的信息以醒目的方式告知消費者,涉嫌侵犯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如果是故意通過虛假或引人誤解的形式欺騙消費者,還有可能構成欺詐。據他分析,可主要分為數量上的誤導和質量上的隱瞞。即除了從外觀上營造「值得感」,實則缺斤少兩,還存在將質量不太好的商品借包裝手段「濫竽充數」,這些都是不合理的包裝行為。

值得注意的是,當某些企業的經營重心從商品質量轉向包裝,並以此吸引顧客、占領市場,會引起其他企業效仿,致使過度包裝現象越發嚴重,陷入惡性循環。資源浪費、涉嫌損害消費者權益以及不良的行業導向共同構成零食「公攤面積」越來越大的「三宗罪」。

包裝「泡沫」從何而來?

業內人士指出,在平價零食領域,消費者低價習慣已經養成,隨著原材料、線下鋪貨渠道以及線上營銷推廣投入成本增加,商家如果直接採取簡單的漲價策略,消費端感知會很敏感,而通過包裝引導購買和提高商品附加值是一條捷徑。

「不同消費心理也會影響商家的包裝行為,人際交往中出於社交和禮品消費需求,追求華麗包裝的高端零食禮盒無疑會成為滋生包裝亂象的土壤。」陳音江談到。

相反,追求高質價比的消費大趨勢,則會倒逼企業降本減負,砍掉不必要的包裝支出。

財報顯示,前三季度多家休閒零食品牌業績下滑。洽洽食品歸母凈利潤約5.06億元,同比下降19.28%;來伊份營收30.02億元,同比下滑7.61%,凈利潤454.28萬元,同比下滑93.57%。

與此同時,量販零食挾低價利器快速發展,產品、渠道同質化嚴重的休閒零食行業在原料、製造、包裝和流通各環節著手優化成本,要求極致性價比。

(圖/unsplash)

近日,良品鋪子在17年來最大規模降價時公開回應稱,公司將把包裝袋都一一拆解,研究哪裡可以摳成本。在年貨節物流紙箱降本18.4%的基礎上,預計2024年還能在這方面降本862萬元。

微博一項公開調研顯示,84%的消費者認為,當前零食市場存在過度包裝。「對於我們來說,產品的數量和質量不令人滿意時,越精美的包裝只會越放大消費者的失望情緒。」消費者王先生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中商產業研究院預測,2023年中國休閒食品行業市場規模將達到9286億元,2024年將達到10093億元。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提高,休閒食品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備品。當公眾環保意識的覺醒,零食「面子工程」將不適用品牌長遠發展,給零食包裝擠泡沫勢在必行。

如何給零食包裝瘦身?

讓零食包裝回歸實用功能,並真正地形成一種社會共識,還需要公眾、企業和社會組織正向引導和參與監督。

陳音江建議,首先消費者應該轉變主觀想法,重實際輕面子,樹立樸素、理性的消費觀,不主動選購、使用過度包裝的商品。其次,責任主體是生產者,企業要在合規經營的基礎上,以品牌效益長久利益為準繩。社會組織應正面引導打造簡約綠色包裝的標杆和榜樣企業,鼓勵企業將此塑造為自身的品牌風格與特色。

食品因種類,形態多樣而存在差異,在用好現有法律法規的基礎上,不讓企業打標準的擦邊球,也有必要根據市場反饋出的問題不斷細化規定,便於對企業劃定紅線、為執法部門提供明確依據、讓消費者維權路徑更清晰。音江提出,包裝工作者不妨從包裝方式、選材、功能等角度發揮創意吸引顧客,又儘可能貼近實用。

(圖/unsplash)

此外,要實現包裝材料的最大化利用,需完善包裝循環機制。

「按照《清潔生產促進法》與《循環經濟促進法》要求,相關主體應按照商品種類分類施策、提要求和制定標準,做好包裝減量化工作。」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個過程中需處理好包裝安全與包裝減量、包裝美觀與包裝減材、購買者心態期待與消費者實際需求滿足之間的三對關係。基於此,還要做好包裝易回收、易利用工作,讓資源能夠得到物質回收或能源回收。

在「雙碳」目標下,包裝材料的制度改革還要算綜合帳。常紀文表示:「未來,可降解包裝(如竹、紙、生物可降解塑料)的開發利用是改革方向。當然,新材料包裝也意味著要求出台新的標準,這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歷程。」

讀完點個【在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06917924d2541d4d2147a272801bd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