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里的三大戰役

2024-10-01     古籍

1948年,即全國解放戰爭進入第三年的時候,長期以來敵強我弱的情況發生了重大變化,人民解放軍在總體力量上已經超過國民黨軍,具備了進行戰略決戰的條件。1948年9月,隨著濟南戰役的勝利,中共中央軍委先後組織了遼瀋、淮海、平津三個戰略性戰役,三大戰役一環扣一環,一個勝利接著一個勝利地向前發展,構成中國革命戰爭史上一幅氣勢磅礴、波瀾壯闊的畫卷。

跟隨軍博展廳里的照片和文物,一起回顧驚心動魄的三大戰役。

1948年秋,東北戰場上敵我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東北解放區已擁有該地區97%以上的土地和86%以上的人口,並控制95%的鐵路線。東北野戰軍經過休整補充,到1948年8月,已擁有約76萬人,另有地方部隊33萬人。國民黨軍雖仍有55萬人,卻被迫困守於長春、瀋陽、錦州三個互不聯繫的孤點,且長春、瀋陽的國民黨軍隊通向關內的交通被切斷,補給全靠空運,物資供應告急,處境十分困難。在全國各戰場中,東北戰場的形勢對人民解放軍最為有利,已經具備進行戰略決戰的基本條件。

1948年9月12日至11月2日,東北野戰軍根據中央軍委和毛澤東關於「封閉蔣軍在東北加以各個殲滅」的作戰方針,舉行遼瀋戰役。

經過52天的連續作戰,東北野戰軍以傷亡6.9萬餘人的代價,殲滅了國民黨軍東北「剿總」衛立煌集團47萬餘人,解放了東北全境。至此,國民黨軍總兵力下降到290萬人,人民解放軍則增加到310萬人,不但在質量上早已占據優勢,在數量上也第一次超過敵人。

11月14日,毛澤東在《中國軍事形勢的重大變化》一文中指出:「這樣,就使我們原來預計的戰爭進程,大為縮短。原來預計,從一九四六年七月起,大約需要五年左右時間,便可能從根本上打倒國民黨反動政府。現在看來,只需從現在起,再有一年左右的時間,就可能將國民黨反動政府從根本上打倒了。」

丨1948年9月12日,東北野戰軍主力一部首先發起北寧路作戰,10月1日攻克北寧線上要點義縣。

丨東北野戰軍炮兵司令員兼炮兵學校校長朱瑞,1948年10月1日在攻打義縣的戰鬥中犧牲。朱瑞是解放戰爭時期犧牲的人民解放軍最高級別的將領,中共中央在唁電中讚譽他「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炮兵建設中功勳卓著」。

丨毛澤東《關於遼瀋戰役作戰方針》的電報手稿。

丨林彪、羅榮桓在遼瀋戰役中下發的作戰指示。

丨羅榮桓在遼瀋戰役中使用的望遠鏡。

丨東北野戰軍司令員林彪(左4)、政治委員羅榮桓(左1)、參謀長劉亞樓(左2)等在錦州前線指揮作戰。

丨突擊隊在強大炮火掩護下沖向錦州城垣。

丨林彪、羅榮桓、劉亞樓下達的關於處理繳獲裝甲車的命令。

丨東北野戰軍某部繪製的塔山工事圖。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在第11縱隊等部配合下,面對10倍於己的國民黨軍陸海空聯合進攻,鏖戰6晝夜,殲敵6000餘人,創造了野戰陣地堅守防禦的光輝範例,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戰後被授予「塔山英雄團」的光榮稱號。

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第12師第34團榮獲的「塔山英雄團」獎旗。

東北野戰軍第4縱隊獎給塔山阻擊戰中守備模範單位的「威震敵膽」獎旗。

攻克錦州參戰部隊榮獲的錦旗。

丨《東北日報》錦州解放號外。東北野戰軍在定下攻打錦州的決心後,其5個縱隊及炮兵縱隊主力共約25萬人,在司令員林彪、政治委員羅榮桓的指揮下,於10月9日發起錦州外圍作戰。10月13日肅清錦州外圍守軍後,14日開始攻城,15日攻克錦州,全殲守軍10萬餘人,俘東北「剿總」副司令范漢傑。

丨在攻錦作戰中,東北野戰軍戰士梁士英,捨身炸毀國民黨軍碉堡,為部隊清掃前進道路,戰後被追授為「特等功臣」。

丨第24師第71團2營在錦州新立屯慧家窯戰鬥中,被縱隊授予「連續爆破」錦旗。

丨東北野戰軍一部在塔山一線阻擊由錦西、葫蘆島增援錦州的國民黨軍。

丨東北野戰軍主力攻克錦州後揮師東向轉向遼西,於1948年10月28日佛曉全殲國民黨軍廖耀湘兵團10萬餘人。

丨東北野戰軍某部在黑山阻擊戰中使用的鐵鍬。

丨黑山阻擊戰中,當地群眾給堅守101高地的解放軍送飯用的桶。

丨遼西圍殲戰中繳獲的美製電台。遼西圍殲戰是繼攻克錦州之後,遼瀋戰役的第二作戰階段。東北野戰軍採取誘敵深入方針和「攔住先頭,拖住後尾,夾擊中間,分割包圍」 的戰法,於10月26日至28日全殲自瀋陽出援的國民黨軍西進兵團(廖耀湘兵團)5個軍12個師共10萬餘人,取得了遼瀋戰役的決定性勝利。

丨東北野戰軍第1兵團司令員蕭勁光(中)、政治委員蕭華(左)會見率部起義的國民黨軍第60軍軍長曾澤生將軍。

丨東北國民黨軍特種兵部隊集體向解放軍投降。

丨《東北日報》號外報道遼瀋戰役勝利結束。廖耀湘兵團被殲後,衛立煌奉命從瀋陽乘飛機逃走。東北野戰軍乘勝迅速分多路向瀋陽、營口猛追疾進,於11月2日占領瀋陽、營口。遼瀋戰役至此勝利結束。

丨遼瀋戰役中繳獲國民黨軍的部分武器裝備。

丨解放東北紀念章。11月2日東北野戰軍占領瀋陽、營口後,11月9日,錦西、葫蘆島的國民黨軍隊隨杜聿明從海上逃跑,至此,東北全境解放。

1948年11月29至1949年1月31日,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主力根據抑留傅作義集團於華北地區就地殲滅和軍事打擊與政治爭取相結合的方針,聯合舉行平津戰役。

東北野戰軍和華北軍區2個兵團在64天中,以傷亡3.9萬餘人的代價,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2萬餘人,使華北地區除太原、大同、安陽、新鄉等少數據點以外,全部獲得解放,並使華北、東北兩大解放區完全連成一片。中共中央在2月2日的賀電中指出:「華北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以及南方人民游擊戰爭的勝利在一起,已經奠定了人民解放鬥爭在全國勝利的鞏固基礎。」

丨東北野戰軍入關準備與華北軍區部隊共同發起平津戰役。遼瀋戰役後,國民黨軍華北「剿總」傅作義集團50餘萬人,分布在東起北寧山海關、西迄平綏路張家口的長達500餘公里的狹長地帶上,面臨著被東北、華北解放軍聯合打擊的形勢。在蔣介石和傅作義都有自己打算的情況下,雙方都估計東北野戰軍在遼瀋戰役後需有三個月到半年的休整時間才能入關作戰,並據此判斷做出兵力部署。中共中央軍委根據其動向,於10月底指示東北野戰軍組成先遣部隊先行入關,又於11月18日電令東北野戰軍立即結束休整,突然包圍唐山、塘沽、天津的國民黨軍隊。

丨平津前線總前委成員林彪(中)、羅榮桓(右)、聶榮臻。參加平津戰役的部隊有東北野戰軍約80萬人,華北軍區第二、第三兵團約13萬人,連同東北、華北軍區地方部隊,共約100萬人。

丨毛澤東《關於平津戰役作戰方針的電報手稿》。在平津戰役的第一階段,人民解放軍對傅作義集團完成戰略包圍與戰役分割,將其分割包圍於張家口、新保安、北平、天津、塘沽5個地區內。

丨華北軍區部隊在新保安與國民黨軍第35軍進行巷戰,至1948年12月22日全殲第35軍。12月21日起,北平戰役進入第二階段,按照先打兩頭、後取中間的原則,人民解放軍首先攻克西線的新保安、張家口,殲滅傅作義部一部分主力。東線原計劃首取塘沽,但因該地地形不利於部隊運動和展開,後改為集中兵力先攻天津。

丨林彪、羅榮桓寫給國民黨軍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的勸降信。

丨天津戰役總指揮劉亞樓下達總攻命令。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拒絕投降後,1949年1月14日,東北野戰軍集中34萬人,採取「東西對進,攔腰斬斷,先南後北,先分割後圍殲,先吃肉後啃骨頭」的作戰方針,經29小時激戰,於15日攻克國民黨軍13萬人據守並有堅固設防的大城市天津,俘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

丨東北野戰軍在天津戰役中使用的小座鐘。

丨人民解放軍步兵在坦克掩護下沖入天津市區。

丨人民解放軍攻入天津警備司令部。

丨1949年1月15日天津解放,東、西突擊集團在金湯橋上勝利會師。天津解放後,1月17日,塘沽國民黨守軍乘船南逃,東北野戰軍一部解放塘沽。

丨東北野戰軍在天津戰役中繳獲的蔣介石寫給陳長捷的信。

丨東北野戰軍攻城突擊隊在天津戰役中使用的登城先鋒旗。

東北野戰軍特種兵司令部、政治部獎給高炮第1團1營的「天津逞雄」錦旗。

東北野戰軍第45軍司令部、政治部獎給第404團7連的「金湯橋連」錦旗。

丨毛澤東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給傅作義的信。天津解放後,孤守北平的傅作義部25萬人已完全陷入絕境。為保護北平這座文化古城免遭戰爭破壞,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力爭以和平方式解放北平。

丨傅作義代表崔載之(左)在中共地下黨員李炳泉(右)陪同下,出城與解放軍代表進行談判(中為東北野戰軍司令部參謀處長蘇靜)。

丨在解放軍強大的軍事壓力和多方面爭取下,傅作義接受八項和平條件。1949年1月21日,雙方簽訂《關於和平解決北平問題的協議》。隨後,北平守軍陸續開到城外指定地點接受改編。1月31日,人民解放軍進入北平,北平和平解放。

丨平津前線司令部、政治部宣布的《改編平郊原國民黨軍方案》。

丨人民解放軍與國民黨軍交接北平防務。

丨北平國民黨守軍移交的北平城門鑰匙。

遼瀋、淮海、平津三大戰役,從1948年9月12日開始到1949年1月31日結束,歷時142天,共殲滅國民黨正規軍144個師,非正規軍29個師,合計154萬餘人。國民黨賴以維持其反動統治的主要軍事力量基本上被摧毀。

人民解放軍在戰略決戰中取得的偉大勝利震撼了全世界。1948年12月,保加利亞共產黨總書記季米特洛夫盛讚中國人民解放軍「取得了一系列驚人的勝利」。1949年1月31日,即平津戰役結束的當天,史達林委派蘇共中央政治局委員米高揚到達西柏坡與中共領導人會談。日本、義大利、英國、法國、德國和美國的工人領袖和進步報紙,也同聲讚揚和熱烈祝賀中國人民取得的決定性勝利。美國、英國等西方國家的報刊,則陸續報道中國戰事的進展,驚呼由此引起的世界政治格局的變化。

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華東、中原野戰軍根據「隔斷徐蚌殲滅劉峙主力」的總方針,在以徐州為中心,東起海州、西至商丘、北起臨城(今薛城)、南達淮河的廣大地區聯合舉行淮海戰役。華東、中原野戰軍經過66天的激烈作戰,以傷亡13.6萬人的代價,殲滅了國民黨軍徐州「剿總」劉峙集團55萬餘人,其中包括國民黨軍隊「五大主力」中的第五軍和第十八軍。

淮海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三大戰役中起承前啟後作用的第二個大戰役,也是三大戰役中,在戰場兵力對比上敵占相對優勢的情況下進行的一次戰役。此役之後,南線國民黨軍的精銳主力被消滅,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均獲解放,國民黨反動統治的中心地帶南京、上海直接暴露在人民解放軍的鐵拳面前。毛澤東指出:淮海戰役的勝利,「不但長江以北局面大定,即全國局面亦可基本上解決」。

丨毛澤東《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電報手稿。淮海戰役的作戰地區在敵我兵力對比方面,國民黨軍隊仍占相對優勢,因此,如何實現奪取徐州、就地殲敵的計劃,成為重點。當濟南戰役臨近結束時,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粟裕即向中央軍委提出舉行淮海戰役的建議,主張進攻並殲滅淮陰、淮安和海州、連雲港地區的國民黨軍隊,為奪取徐州創造條件。中央軍委接受這一建議,於10月11日發出《關於淮海戰役的作戰方針》的指示,指出戰役第一階段的重心是集中兵力殲滅國民黨軍劉峙集團右翼勁旅黃百韜兵團。

丨淮海戰役總前委成員:劉伯承(左3)、陳毅(左4)、鄧小平(左2)、粟裕(左1)、譚震林(左5),鄧小平為書記。

丨淮海戰役中粟裕使用過的電話機。

丨陳毅在解放戰爭時期使用的望遠鏡。

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使用的反坦克雷。

丨華東野戰軍一部涉水向國民黨軍黃百韜兵團發起攻擊。

丨華東野戰軍一部衝進黃百韜兵團司令部。

丨淮海戰役中繳獲的蔣介石寫給黃百韜的親筆信、黃百韜的照片及胸章。淮海戰役於11月6日發起,至22日為戰役的第一階段。在這個階段中華東野戰軍在碾莊圩地區殲滅黃百韜兵團約10萬人,擊斃兵團司令官黃百韜。

丨11月8日,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何基灃(左)、張克俠(均為中共地下黨員)按照華東野戰軍的計劃,率三個半師約2.3萬人起義。下圖為起義部隊開赴解放區。

丨淮海戰役第一階段,華東野戰軍某班班長使用過的衝鋒鎗。

丨淮海前線指揮部使用的發報機。

丨淮海戰役中解放軍使用的飛雷炮。

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簽發的「淮海戰役勤字第一號命令」

1948年11月24日,在淮海戰役開始的第19天,為達到接下來的戰役全殲黃維兵團的目的,鄧小平、劉伯承、陳毅簽發了「淮海戰役勤字第一號命令」。命令對接下來戰役中交通、聯絡、糧彈供給及傷員轉運等各項工作接應做出了具體部署,以確保作戰取得勝利。

鄧小平為雙堆集大捷的題詞

這是鄧小平1949年為雙堆集勝利的題詞:「雙堆集勝利僅僅是全國千百次重要勝利的一個。一如堅持大別山的意義一樣,只能把它的寶貴經驗提取出來,作為我們繼續進步的基礎,而不能把它變成障礙自己前進的政治包袱!」透過遒勁有力的題詞,我們仿佛還能看到雙堆集戰役中一幕幕我軍將士運籌帷幄、勇猛頑強奪取勝利的動人場面。

丨中原軍區發布徹底殲滅黃維兵團命令。11月23日至12月15日,是淮海戰役的第二階段,中原野戰軍及華東野戰軍一部,在宿縣(今安徽省宿州市)西南的雙堆集地區包圍並殲滅自河南確山東援的黃維兵團約12萬人,生俘兵團司令官黃維。

丨解放軍部隊對黃維兵團發起進攻。

丨華東野戰軍一部阻擊增援黃維兵團的國民黨軍劉汝明兵團、李延年兵團。

丨中共地下黨員、黃維兵團第110師師長廖運周率部戰場起義。

丨被俘的黃維兵團官兵,左下為黃維。

丨中原野戰軍繳獲的黃維的印章。

丨解放軍對被圍的杜聿明集團開展政治攻勢。

丨陳毅、粟裕給杜聿明、邱清泉、李彌的勸降信底稿。黃維兵團被殲後,杜聿明集團已如瓮中之鱉。為了穩住平、津的國民黨軍隊,使其不迅速決策南撤,人民解放軍暫停對杜集團的軍事攻擊,進行戰場休整和政治攻勢。當時,戰區適逢連降大雪,空運銳減,杜部糧草斷絕,軍心動搖,其官兵整排、整連甚至整營地向人民解放軍投誠。但杜聿明等高級將領仍拒絕投降。1946年1月6日,華東野戰軍發起對杜聿明部的總攻,經4天激戰,於10日全殲邱清泉、李彌兩個兵團約20萬人,俘杜聿明,擊斃邱清泉,僅李彌等少數人逃脫。至此,淮海戰役以大獲全勝而結束。

丨華東野戰軍第4縱隊第11師衛生處醫療隊通信員范正國、崔喜雲2人勇敢機智活捉化裝逃跑的杜聿明。

丨繳獲的杜聿明的手槍。

丨活捉杜聿明的嘉獎令。

丨華東野戰軍收押杜聿明的收條。

丨淮海戰役紀念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01b00708948f4ed6240148d5f6d8e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