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貨車衝下坡,導致兩人重傷一人輕傷,急診室內醫生在和時間賽跑

2022-05-12     麻醉MedicalGroup

原標題:大貨車衝下坡,導致兩人重傷一人輕傷,急診室內醫生在和時間賽跑

剛接過夜班,就聽到電話急促響起。急診室那頭焦急地喊道:快來急診科幫忙!

雖然對方未有所指,但大家都知道是在叫麻醉醫生去急診科。

以往,麻醉科經常被叫去進行氣管插管。

對於這一點,這裡有話要說:按照要求,合格的急診科醫生應熟練掌握包括插管在內的各項技能。

但是,現實並不是這樣,似乎沒有幾個急診科完全不依賴麻醉科。

正因為如此,麻醉值班才有了一個急診科插管的任務。

接到電話,負責值班的劉醫生火速趕往急診科。

到了急診科,並未看到患者。見到的是,一排人各自拿著應手的器械。很明顯,這是提前接到了120電話。同時也說明,情況危急。否則,不至於提前這樣準備。

詢問情況,果然危急:一大貨車撞了一個拉工人的麵包車。

得知出事地點,劉醫生心裡嘆了一口氣:那個地方是一個大下坡。如果是大貨車,真的剎不住車。這個工地的麵包車啊,八成是和人家搶道了。唉!

剛剛把插管的工具以及藥品準備齊備,平車就沖了進來。

還未等看到傷者,已能在平車車輪附近看到不停滴落的血液。

就這樣,一路過來,血液也跟著滴落一地。

這時,劉醫生還在想:在救護車上就不能處置一下嗎?難道,是救護車上的設備難以處置嗎?

這個問題,直到第二個、第三個傷者進來,劉醫生明白了:是因為傷者太多、傷情太重,根本來不及處理,只能拉起來就跑,和時間搶生命。

很快,急診室的床位都被傷者占滿。

第一個,已經意識模糊。大聲問話,僅能說出名字。但是,看到軟塌塌的胸骨和鼻孔、耳朵以及眼睛的出血,大家心裡都一緊。

這樣的狀態,十分可能的是,一會兒人就不行了。主要問題,大多可能出在呼吸和循環上。

控制呼吸和循環,是麻醉科的強項。三兩下插上管之後,迅速調整傷者血壓。同時,讓大家快推這個傷者去CT室檢查。只有早點明確傷情,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個,一直在那裡咿咿呀呀地叫。

正因為他叫,劉醫生直接略過他,直奔第三個。

有的人問:人家疼得那麼慘,怎麼不趕快處理呢?

在急診室,有一個共同的認知:越是喊得凶,可能並不危及生命。危及生命的傷者,往往是非常安靜的。

第三個傷者,此時雖然也能說話,但額頭上一個大坑讓大家很揪心。這就意味著,這個撞擊力度何其大!這麼大的力量,難保哪裡不出問題。

從他空洞的眼神中,可以判斷出,大腦也確實傷得不輕。

仔細查看,兩個鼻孔都有流血的痕跡;塌下去的鼻子,也很不正常。

讓他開口說話,舌頭上赫然粘了一大塊血塊。

很顯然,他的感覺鈍化了。如果是正常人,肯定不能允許自己舌頭上粘那麼一大塊東西呀!

讓護士幫忙抽了一支麻藥之後,果斷進行氣管插管。決不能等到一會兒呼吸不好了再插管。到那時,機體早已缺氧。缺氧對本就受傷的身體,可能又是一次傷害。

第二個拉去CT室後,只剩下第三個一直在喊的這個。

這裡透露一下:急診搶救的時候,醫護人員並不會制止這種喊叫。尤其是醫護人員人手不夠的情況,聽到他的喊聲,反而可以確定他是安全的。

仔細一看他的受傷程度,著實不輕:兩個下肢的骨頭都從前面穿出來了。看到這個場面,普通人可能早就嚇軟了。

抬頭一看,剛想喊人幫忙。結果,只剩下一個護士了。護士說,他們都跟著去CT室了。

看到這樣的腿,劉醫生讓她趕快找兩個骨折護板,防止搬動傷者加重損傷。

簡單包紮和固定兩個腿之後,發現他的兩個額頭都有傷口。

優先的,劉醫生用絲線把那個一直流血的口子縫了起來。

看到麻醉科也會縫針,護士也露出驚訝的表情。

處理完另外一個傷口,大家推著這個患者也火速跑向CT室。

決不能掉以輕心,很多意外都是發生在「以為沒事」的時候。

CT回報結果,前兩個果然是重度顱腦損傷,還有一個折了五根肋骨。

其中一個患者需要緊急開顱,而另外一個暫時沒有開顱的機會。

就這樣,劉醫生火速跑回麻醉科準備急診手術。

正是因為積極的處置,這幾個患者最終都保住了命。

在這裡,我們呼籲:急診急救技術應當是所有醫護人員必須掌握的。麻醉科平時很忙,萬一趕不過來呢?即便趕過來,是否也可能浪費了最佳的搶救時機?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00e3fe2f382257331cca8971f4601c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