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業季的思考——到底要不要讀博士?
作者 | 李士成
從2016年暑假到現在,我已經博士畢業3周年了,但聽說有幾個博士同班同學才剛剛畢業,不僅感慨,時間過得真快。
6年才畢業,甚至聽說還有1個同學最後盲審沒有通過,6年只拿到了肄業證——讀博士可能不是最適合他們的選擇。
來具體說說我對他們的認識。
有一個同學,其實是非常優秀的,很有從事科學研究的潛質。
印象最深的是博士一年級跟他一起上過一門課,當時他把一個問題認識得很透徹,用一張圖講的非常清楚。甚至給我們上課的圈內知名的研究員都說:「下課後,能不能把你的PPT,把這個圖發我一下,以後上課用這個圖效果就好多了。」
私下交流里,也發現他對該領域的認知很有邏輯和見地,有想法,有頭腦。
機緣巧合,工作後有幸認識了他的碩士導師。聊起來,他的碩導給他評價也很高,說希望讓他跟著自己繼續讀博士,以後留校都有機會,但最後他選擇了心目中更高的平台讀博士。
讓人唏噓的是,他最後讀了6年才拿到博士學位。只發表了一篇SCI文章,還是國內辦的英文期刊。
我猜想,可能是因為他讀博士選擇的方向/課題組和他自己的想法不太吻合:導師幫選定的博士論文題目自己不擅長,自己擅長的方嚮導師又不太支持。
一來二去,就這麼耽擱了,就延期畢業了。
另外一個同學,我了解的不多,從僅有的幾次接觸我判斷,他也很有才華。
記得看過他畫的一幅火烈鳥的畫,很漂亮,惟妙惟肖。人也是上進的,他出身也是普通家庭,從沒聽說他懶散頹廢。
可是,博士也是讀了6年,達到了最長年限,而且聽說最後博士畢業論文盲審沒有通過,不知道具體是什麼原因!
我認為:讀博士可能也不適合他,不是他最好的選擇。投入了6年的青春和時間,如果最後沒有拿到畢業證,這代價有點高。
還有兩個同學,有一個本科是國內頂尖高校。讀了6年,兩人一篇小論文都沒有發出來,只能拿畢業證。
聽說等小論文發出來才能回去申請學位證。這樣的情況,找工作的時候估計會比較尷尬了。
基於他們的經歷,我認為,選擇是否讀博士(甚至碩士),一定得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麼,自己是不是適合讀博士?
對知識、特別是未知的領域有興趣,喜歡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對看文獻、寫文章有興趣(至少不討厭看文獻和寫文章),這樣的人應該是適合讀博士的。
適合讀博士還應該用心選擇一個合適的課題組和導師,這也非常重要。
就每個人而言,不是平台越高越好,不是導師的頭銜越多越好。合拍才是最重要的。
我有個碩士同學,很優秀,碩士期間就有SCI論文發表,但他很清楚自己對學術不感興趣,還是希望早點到社會上工作、賺錢。
這個同學現在日子過的挺不錯的,用傳統和世俗的眼光來看,很成功!
我覺得上面第一個同學如果不讀博士,而是早點踏入社會的話,他也完全可以做到。
我們的教育中,人生/職業規劃的缺位太嚴重了,讀了一兩年博士後發現不適合,為什麼就不能早點讓理想轉個彎呢?
還有一部分人,是希望混個博士學位的。
在當下博士(不僅僅本土培養的土博士,還包括回國的洋博士)越來越多的時代,一個博士學位實在給你漲不了多少工資。
僅僅有個博士學位,但沒有好論文發表的博士想去一個好的高校,越來越困難了。
高校老師不過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職業而已,高校老師並不是想像中的工作輕鬆,收入穩定……如果沒有在讀博士期間訓練好自己的科研能力,寫作能力,在高校會活的很痛苦,沒有獲得感。
早點踏入社會,去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為之付出和奮鬥,這才是合理的選擇。
轉載本文請聯繫原作者獲取授權,同時請註明本文來自李士成科學網博客。
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180745-1185965.html
請按下方二維碼3秒識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