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暑期檔已拉開帷幕,若論最「來勢洶洶」的,當屬袁錦麟執導的《素人特工》。
幾年前,袁錦麟當導演的《風暴》「將香港變成戰場」,「轟炸中環」的經典一幕讓人印象深刻,正是出自這位文質彬彬的香港新晉導演之手。
說是「新導演」,其實袁錦麟資歷匪淺,他是動作片編劇出身,作品有《雙雄》、《寶貝計劃》、《捉妖記》等
這一次,袁錦麟玩得更大,他拍了部大場面的「特工片」。
看預告,上天入地不在話下,從極限運動到街頭飛車,從拳腳動作到火爆槍戰,再從香港鬧市打到東歐布達佩斯,似乎很久沒有這種跨度這麼大的港片了。
這次片子陣容,不僅有久違的米拉·喬沃維奇,還有我們熟悉的王大陸、張榕容、許魏洲、劉美彤、肖戰...
《素人特工》是一部目標明確的「青春特工片」,對準年輕觀眾。
《素人特工》作為一套動作片,幕後還有個猛人,他就是董瑋。
六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在手;十度入圍金馬獎,並以《紫雨風暴》《七劍》兩度獲獎,是眾多經典港產動作片的幕後英雄。
董瑋2000年憑《紫雨風暴》第二次獲得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
董瑋最著名的傳奇就是,1973年,年僅15歲的他,就參與武術巨星李小龍的《龍爭虎鬥》,裡面扮演一個向李小龍請教功夫的少年,留下了那段著名的功夫哲學不世名言:
反應要快,就像是直覺地把手指向月亮,
如果慢了,就不能看到月亮的光華。
李小龍旁邊這個少年,就是15歲的董瑋
兩代功夫大師之間的哲學傳承,就在此刻悄然完成。
香港武林,輩分分明,董瑋跟洪金寶、成龍、元彪等著名的「七小福」是同一輩成長的,他也是林正英和尊龍等人的「師兄」,因為年齡雖沒有他們大,但比他們更早進入師門。
學戲期間,董瑋功底尤其出色,能連續倒立一小時不下來。
1985年「台視」春節晚會,董瑋表演了一個高空跟斗翻下,卻保持手中橙汁不灑的功夫,技驚四座:
董瑋表演真功夫
1997年,一身好功夫的董瑋,擔任了《神偷諜影》的動作導演。
董瑋的動作設計思路與同行有點不一樣,他別出心機:為了緊扣《神偷諜影》的「青春」氣質,董瑋專門設計了一套打鬥風格:「一群靚仔靚女靚衣服,一轉身跳上桌子,滑過去,開兩三槍,扮型男,拿槍又要橫著,很酷。」
戲裡主角開槍,都是反手拿:
金城武跟敵人交手的動作設計,極其乾脆利落:
陳小春也突破「山雞」的混混形象,化身高空極限運動高手:
董瑋憑這部《神偷諜影》首度獲得第17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
那幾年,鄭伊健憑《古惑仔》在香港爆紅,乘著這股氣勢,他開始嘗試不同類型的片種。
在董瑋的調教之下,「陳浩南」從只會拿刀砍人的社團兄弟變成了功夫高手,真是毫無PS痕跡,董瑋就有這種本領,把素人變成高手。
對當時的年輕觀眾來說,這些動作身手與形式,除了過往未曾見過,更認同這是最讓他們有代入感的打法——「如果我會武功,就應該是這樣的。」
畢竟90年代後期,成龍、洪金寶等已都年過四十,李連杰又偏向「武俠」套路,其他動作演員則基本半紅不紫。
那怎麼辦?當然需要又帥氣又青春的演員,交出一些精彩的動作場面,才能同時滿足「審美」與「視聽」需求。
彼時董瑋,正是這條新路子的代表人物。更重要是,他從未停止探索和突破,所以1999年又有了一部代表作《紫雨風暴》。
吳彥祖剛在《玻璃之城》等文藝片中嶄露頭角,《紫雨風暴》對於他和董瑋來說,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戰。
身為動作導演,董瑋有自己的想法,就是按「氛圍」去設計打戲。
到了1998年,董瑋又擔任了《幻影特攻》的動作導演。
《紫雨風暴》也是有年輕化一點的,用節奏明快一點,不拖泥帶水的方向去處理動作,也是希望有點「壓迫」的感覺;
只要環境的「氣氛」足夠,無論燈光也好,場景也好,只要有氣氛,兩三下動作就幫到很多。
直至今年這部《素人特工》,董瑋也沒忘記,要把年輕人的武打場面拍好,就需要這股「氣氛」。
當然除了動作,「特工」的氣氛也要展現出來。
所以從《神偷諜影》到《紫雨風暴》,故事背景已從商業間諜,變成恐怖危機。
這次《素人特工》里,香港也同樣捲入了國際恐怖危機。
後97的港產動作片,從《神偷諜影》、《幻影特攻》再到《紫雨風暴》,董瑋成功地維持了華語動作電影的「高水準」。董瑋更憑《紫雨風暴》拿到演藝生涯中首個金像金馬雙料「最佳動作設計」。
董瑋這一系列的「青春特工三部曲」,也塑造了20世紀末那一輪動作片的底色。
人稱「香港麥可貝」的陳木勝,1999年,他拍出更「年輕人」的警匪動作片《特警新人類》。
什麼叫青春?看這一幕就能感受到:
主演里,「年長」的馮德倫、李燦森、吳彥祖等都不過24~25歲,「年幼」的謝霆鋒和葉佩雯才19歲。其實,這才是近20年來,香港第一部真正屬於年輕人的華語動作電影。
年輕人做年輕事。《特警新人類》里,極限運動更少不了:
三個小伙子同時出手跟反派對打,熱血沸騰:
何謂「特警」,就是「特工」。靠年輕人「打倒恐怖分子,化解香港危機」,演員演得爽,導演拍得爽,觀眾看得也爽。
總結起來,1999年,正是以「世紀末」背景,象徵新一代以「特工」本領和膽識,踏入另一個時代。
但任何時代,年輕人都不免「年少輕狂」,電影里當然也要表現他們遭受打擊的時刻,才能成長。
袁錦麟在《素人特工》里,就有讓年輕人「付出代價」。當年陳木勝在《特警新人類2》里,給年輕人這樣「澆冷水」:
可偏偏陳木勝遇到了袁錦麟,年輕人卻更加「囂張」。
《新警察故事》就此誕生。
無論重看多少次,最震撼還是這群年輕人,明明家境富裕,卻連「敗家子」都不想做,寧願搶劫甚至做恐怖分子。當時擔任此片編劇的袁錦麟,先讓他們用「極限垂降」張揚出場:
又在害死整隊警察時,表現他們張狂卻冷血的一面。雖然最後當然都付出了代價,但袁錦麟寫年輕人心態的狠勁,確實讓人印象深刻:
但年輕人也未必像電影里那樣瘋狂。
戲裡讓人恨到牙癢,是因為演技好;戲外親身上陣不用替身,就是敬業。
所以,《新警察故事》里謝霆鋒這一幕,是真正意義上的玩命:
吳彥祖也憑演大boss,拿到金馬獎「最佳男配角」。可以說,這部戲是一次「年輕人」的勝利。
但更不能忘記,從《特警新人類》到《紫雨風暴》再到《新警察故事》等,年輕人能靠動作片展示熱血與high勁,背後都少不了一個名字:成龍。
上世紀90年代末,香港電影市道跌落谷底。對於這種大投資製作,卻找年輕新人來主演的「青春特工電影」,投資方基本都退避三舍。
唯獨成龍,當時已在好萊塢混得風生水起,卻還是回到香港,做老闆捧起這群新人,讓他們有更多機會在電影圈立足,甚至憑香港動作片的聲勢,走向海外市場。
但成龍為什麼想到投資「青春特工片」?因為在這之前,他還在演「中年特工片」:以41和43歲「高齡」,主演了《警察故事4簡單任務》和《我是誰》。
看這樣的畫面,你能相信這不是「特工」所為嗎?
但年紀畢竟是大了,當然想著要讓位給年輕人。
所以從《特警新人類》、《紫雨風暴》到《新警察故事》,他的「青春特工片」大計,也算是實現了。好在直到今天,袁錦麟也用《素人特工》,將「青春特工片」延續下來了。
既然自己幫了很多人,也希望別人幫幫自己。2001年的《特務迷城》,董瑋也擔任了動作導演。
也得益於董瑋的加盟,《特務迷城》高潮的飛車戲,令成龍再次上演「特工」本色。畢竟這樣去狂飆撞毀一輛油罐車,現在華語片也不是說拍就能拍的:
不負所望,《特務迷城》讓董瑋再度獲得第21屆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動作設計」。
20世紀末的「青春特工片」能成風潮,跟世界影壇的潮流也有很大關係。
1995年,《007:黃金眼》重新帶起了「詹姆斯邦德電影」的熱潮,畢竟1989年的《007:殺人執照》後,由於著作權和演員問題,已長達6年沒有續作誕生。
到1996年,首部《碟中諜》問世,就更是進一步掀起了「特工片」的熱潮。
高科技結合跨國槍戰飛車動作的模式,自此重新席捲全球。到1998年的《007:明日帝國》,除了鞏固皮爾斯·布魯斯南的新「007」形象,還首次加入了東方女特工的形象。
角色最終花落楊紫瓊。
楊紫瓊能參演「007」,多少也跟先前她憑與成龍合作的《警察故事3超級警察》打入好萊塢有關(北美票房1627萬美元)。
從這部戲的身手和搏命,其實已滿足了好萊塢眼裡「東方女特工」的特質。可以說,楊紫瓊的好萊塢征程,就是從「特工」開始的;而華人明星的銀幕「特工」史,也早已不分男女。
但為什麼從2005年開始,不管「007」還是「碟中諜」都在繼續拍,而香港的「特工」電影卻偃旗息鼓?
因為再也捧不出新人了。所以很多人都說,謝霆鋒吳彥祖馮德倫等,是香港的「最後一批偶像」。
而且,能在銀幕上拚命的後輩越來越少,畢竟作為「偶像」,已經能通過越來越多(出專輯、拍電視劇、參加綜藝、商演活動)方式賺錢,又何必承擔受傷的風險呢?更何況一拍動作戲不慎受傷,有時可是「斷手斷腳」的程度,這就意味可能有大半年時間不能參加其他工作,豈不是「得不償失」?
再說前輩們都漸漸開始「打不動」的時候,連謝霆鋒都去當廚子了,他這代或後輩演員,又有什麼「動力」再去「出生入死」拍動作片呢?
連拳腳都逐漸衰落,何況還需要高科技、跨國取景、飛車爆破的「青春特工片」?就此沒落十來年,可謂毫不稀奇。
但幸運的是,動作片從來都沒有「死」。
這次《素人特工》登場,再以「靚男靚女靚衫」,配合各種高大上的商業元素,尤其在「特警新人類」變成「特警中年人」,連《新警察故事》的後輩們都晉升「資深」之時,難能可貴。
它的野心很大,不僅旨在突破華語類型片的風貌格局,也是試圖延續一個曾沉寂了十幾年的華語片類型。
這部動作爽片《素人特工》,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