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襲了上千年的中國傳統婚嫁習俗-彩禮,在建國初期曾一度禁止,卻在改革開放之後,出現了大的變化,「彩禮」由禮尚往來的禮儀制度,演變成了有如市場買賣行為,出現了女孩越年輕,顏值越高,彩禮越貴的現象。在傳統觀念看來,婚姻不能被金錢、年齡、外貌等這些表面特徵所主導,但是在廣大農村,彩禮越來越盛行,而且價格越來越高。存在即合理,高彩禮背後肯定有其生存的土壤,但是不可否認,這些現象的背後,也會帶來一些隱患。
彩禮為什麼越來越高
彩禮在中國農村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已經作為一項古老的習俗被沿襲下來,源於「六禮」的彩禮最早是以禮的形式出現,到了唐宋後期彩禮已上升到法的高度並對婚姻進行約束。新中國成立後,婚姻法明確要求取消彩禮對婚姻的約束,且不得借婚姻索要錢財和買賣婚姻,但是時至今日在廣大農村,彩禮還仍然盛行,這必有其合理性、傳承性和必要性。
在六七十年代,實際上到處還在流行實物彩禮,比如床上用品、家具、還有所謂的「四大件」,也就是自行車、收音機、手錶、縫紉機。等到80年代,這份禮單又增加了電視機、洗衣機等,其實這個時候,很多「彩禮」已經超出了這些新婚夫婦實際所需要的範疇了。到了90年代,很多實物的禮品已經直接用現金來替代。
而且這些禮金也不斷地水漲船高,拿山東農村為例,從1991年~2001年,彩禮從800元增長到2000元~3300元不等,禮金增長了大約4倍左右,而同時期農民的收入則是從644元增長到1346元,僅增長了2.1倍。而我們從2011年~2015年這5年數據來看,彩禮的禮金已經從10001元漲到88000元,增長了8倍,而同時期農民的年收入僅從7119元增長到10436元,只增長了1.5倍。而且為了給兒子準備婚房、汽車等必備品,總計花銷在70萬元左右,是之前的幾十倍。
彩禮高居不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有很多家庭,新娘的父母會把收到的彩禮留下來一部分給兒子操辦婚禮,可能只拿出其中的一部分當作女兒的嫁妝。這種形式實際上是彩禮的轉移,可是到了六七十年代,嫁妝占彩禮的比例越來越高,有些父母甚至把全部的彩禮都當作嫁妝。到了八九十年代,很多富裕些的家庭,甚至在彩禮之外,會額外送給女兒一些嫁妝等。
彩禮作為財力的象徵,逐漸成為「明碼標價」的炫富行為,彩禮的多少象徵著女孩的價值和男孩的家庭條件。人們普遍的心理是:人家都出了那麼多禮金,我們家閨女又不比他們家醜,憑什麼不值這個錢,要不會被看不起。而男方則認為:婚姻又不是菜市場買菜,如果討價還價會顯示自己的家底不殷實,條件不好。因此很多男方即使打腫臉充胖子,也要把禮金給抬上去。
高彩禮所帶來的積極意義
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中國個別地區,特別是廣大農村,重男輕女現象一直存在,導致實行計劃生育後,男女比例嚴重失調,每家每戶至少有一個男孩,可是整個家庭當中沒有女孩的卻不在少數。這種婚姻資源結構上的失衡,讓女性在婚姻當中占據了主動地位,相對應的社會地位也提高了。雖然說五四運動之後,中國社會女性地位提高了,但是在廣大農村,女性地位依然受到嚴重的歧視,可是婚戀中的不對稱,從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女性的社會地位。
有利於促進本地婚姻關係。在廣大農村,依然是一個熟人社會,隨著彩禮的提高,更願意找本地媳婦,以規避外地媳婦外逃的風險。當夫妻之間出現問題的時候,找尋起來也比較方便,不會出現感情破裂,孩子留給男方,增加家庭壓力的情況。
相反如果都是本地人,當夫妻之間出現問題的時候,也在一定程度上容易找到解決辦法,增加夫妻感情的穩定性。即使矛盾不可調和,最後需要協商解決,也可以避免巨大損失。而且外地媳婦,逢年過節需要互相探望,無形當中,增加了小家庭的路費負擔。尤其在欠發達地區,走親戚路費開支,占據家庭收入的比重還是非常大的。
高彩禮=高額保險。婚姻看似自由戀愛,但是男女雙方未必知根知底,只有讓對方付出了誠意以及必要的經濟實力,其中彩禮的多少是直接證明,一定數量的彩禮讓經濟都不十分寬裕的婚姻雙方彼此產生了信任感。按照民間的習俗,如果男方悔婚,那麼彩禮是不予退還的,如果女方悔婚,則彩禮如數返還,因此彩禮在婚姻信用中發揮著定金的作用。因此彩禮從幾百到幾萬甚至上百萬,一直在人們難以承受的邊緣,對婚姻穩定起到積極的作用。
所以在廣大農村,男性也認識到娶妻子的不容易,因此女方的正當權益在男方的體貼愛護下得到保護,家庭暴力的發生也有效得到抑制。由於農村習俗的影響,女性對婚姻失敗所付出的代價要高於男性,尤其是已結婚、生過孩子的女性,如果再婚想要彩禮,是非常困難的事情。所以女方要求男方用彩禮作為信用擔保,是人之常情,尤其對弱勢的女性來說,有很強的擔保作用。
高彩禮帶來的負面影響
彩禮讓子債父償。彩禮作為資產,由父輩轉向子女,在農村很多地方,年輕人的日子過好了,可是父輩的老家卻窮了。尤其很多獨生子女家庭,新家庭的建立,也就意味著父輩家庭資產的流失。在實際彩禮贈予的過程中,伴隨著債務的轉移,一方面是財務資產債務的轉移,新婚子女的財務由未來的父母幫助償還。
另外還有未來對父母贍養的債務,需要子女將來要償還。也就是說,過高的彩禮,是為將來養老所購買的保險,只是這個保險不是紙質契約的形式,而需要社會倫理來支撐。
可是這種價值的錯配,常常導致農村的很多矛盾,由於傳統「鄉土社會」的消失,年輕人流動性加強,當父母老了的時候,孩子如果不贍養,所付出的違約成本是很低的。在封建社會,人們祖祖輩輩都住在「鄉土社會」中,宗族起到司法界定的作用,如果子女不贍養父母,會被遭到宗族的處罰,可是隨著「鄉土社會」的消失,宗族力量的削弱,所以就引起了贍養老人,履行責任的問題。
彩禮帶來的高消費。高額的彩禮讓農村青年人不顧及家庭的經濟能力,產生互相攀比的情況,助長了年輕人的高消費行為。很多地方颳起了建房子、買豪車,傾全家所有財產完成子女成婚的風氣,而婚後父母卻則要背負高額的債務去四處打工。
現在很多農村青年,結婚都比較早,此時他們的世界觀以及價值觀等都沒有形成,在這種拜金主義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很多家庭在婚前就重金購買了首飾、汽車、高端家電等,無計劃的開支,常常造成揮霍浪費,給整個家庭之後的生活帶來負面影響。
高額的禮金也讓女性成為受害者。男方因為高額的彩禮而擁有了更多的話語權,很多家庭甚至把女性當作家庭財產,好不容易積累的財富,頃刻之間花費出去,想要在之後日子中得到補償。因此他們會極力在媳婦身上榨取「價值」,索取應得的「回報」。男方家庭會要求女性要做好「分內」的事情:擔起傳宗接代的責任,最好嫁過去第一年就能懷孕生孩子;不能出去工作,否則會讓鄉人覺得自家養不起媳婦而顏面盡失……沒有經濟獨立就沒有人格獨立,沒有人格獨立又何談被夫家人尊重,過門的女性只能忍氣吞聲地選擇順從。
而且很多女性如果在夫家第一胎沒有生男孩,家庭地位也會受到極大的歧視。不僅在家裡抬不起頭,在外還要忍受鄉里的流言蜚語,且不談那些經不住非議、毅然把未出生的女胎流產的女性,她們身心遭受到巨大創傷。這些女性在這種陰影下成長,更不原因讓自己的女兒也來到這個世上。
為了爭搶稀缺的女性資源,很多女性在非法定年齡就結婚了,由於在鄉人面前他們已經是公認的夫妻了,所以他們自己也不上心。當發生財產糾紛的時候,通常婚姻法當中的合法權益,女性都得不到。
早婚剝奪女性受教育權利。在多數人眼裡,女孩超過20歲未婚,就會在婚姻市場當中處於劣勢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家庭當中的女兒初中還未讀完,就輟學了。一般情況下,女生輟學之後會跟著親戚朋友在外地從事簡單的工作,到了年齡會回鄉結婚。如果有女性上了大學,也會要求放棄學業,儘快成家。
高彩禮讓媒婆主導婚姻。由於天價彩禮,如果媒婆能夠從中撮合,能賺到1萬到2萬不等的感謝費。以前充當媒婆的都是農村當中,上了年紀的中老年婦女,對鄉里的人都比較了解。可是隨著利益的驅使,很多中年女性甚至打著親朋好友的名義,強行推銷未婚男孩。部分媒婆為了錢,常常混淆事實,誇大其詞,甚至亂點鴛鴦,可以說敗壞了社會風氣。
除了高彩禮,現在農村還出現早婚,閃婚的情況。很多人利用過年這段時間,實現閃婚,因此婚姻建立在高額的彩禮之上,而不是常年的感情積累之上。而很多女性沒有接受過高等教育,沒有闖蕩社會養活自己的勇氣,常常對家庭的安排,言聽計從。這種扭曲的婚姻,對青年男女來說,無異於一場豪賭,完全憑藉運氣。
結束語
天價彩禮雖然被很多人詬病,但是在廣大農村依然長盛不衰,背後肯定有其合理的一面,高額的彩禮能夠提高離婚的成本,降低離婚率。而且通過高額彩禮實現資產的轉移,將父輩財富轉移到子女手中,同時也締約養老的「契約」。可是這種高額的彩禮,也帶很多負面的影響,高額的彩禮導致農村青年女性早婚,被迫放棄個人發展的權利,這種重穩定、輕質量的婚俗對她們的婚姻幸福感造成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