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F-35這款爭議不斷的國際戰鬥機出現任何新聞都會被媒體大書特書,絲毫沒有例外過。近日,美國國防部公布了總量達478架F-35的採購計劃,涉及A/B/C三種型號,既有美軍自用又包括外銷,涵蓋範圍之廣實屬罕見。
人們最為關注的還是這478架F-35總價僅有340億美元,平均算來每架F-35才7100萬美元左右。與之相比,印度以88億美元從法國採購36架"陣風"絕對堪稱天價;央視新聞透露殲15單價4億人民幣,按照如今的匯率相當於6000萬美元。為何F-35的價格和三代機相當甚至還要更加便宜呢?
現代戰機的價格組成非常複雜,不僅各個國家間統計口徑不同,自用版和出口型號的價格也往往天上地下。不過通俗地講,通常由飛離價格和附加費用這兩大部分組成。
飛離價格指戰機在生產商手中的出廠價,包括製造成本與廠家獲取的利潤率,有時也將研發費用平攤進去。作為典型三代機架構的殲15,單是製造成本不會比殲11B高到哪裡去,並且中國政策是將軍用企業的利潤率嚴格控制在5%,因此出廠價並不高。然而作為中國第一種艦載戰鬥機,不少工作都是從零起步,研製費用自然要比其他三代機高得多;受到"遼寧艦"載機容量的限制,殲15目前服役數量也就30架左右,即使17號航母服役後無非再按原來的數量採購一批,總數依然相對較少,平攤到每架頭上的研製費用當然多了。
F-35早在研發階段就確立了"國際合作"路線,說白了就是拿著一部分盟國的錢來給美國用於各種新技術開發,避免了獨自承擔"燒錢研發"的風險。而F-35總計4000多架的採購數量,即使再龐大的研製費用在此面前只不過是毛毛雨而已,每架F-35所分攤的份額完全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範圍內。
全長4公里的埃瑪塔總裝車間採用全新的"脈動"式生產線,極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大量AR、VR技術的引用令生產商不再強求工人較高的勞動素質,同時節省了人工成本和培訓時間,使得F-35"每天下線一架"的暴兵式生產成為可能。總而言之,F-35的製造成本不會太高。但四代機全新的材料、航電、發動機價格是無論如何都省不出來的,因此更不可能太低。7100萬美元的單價指的就應該是飛離價格。
實際上,附加費用才是戰機價格組成中的大頭。按照30年的服役壽命計算,由消耗器材、彈藥、人員培訓、維修等組成的附加費用一般為飛離價格的2至3倍,並且越先進的戰機附加費用越高,這點很容易理解。以印度採購"陣風"為例,88億美元訂單中包括各型飛彈、飛行員與地勤培訓、耗材等,附加費用取3倍算的話,"陣風"飛離價格相當於6000多萬美元,並不是貴得離譜。
對於光是作戰軟體代碼數就超過了2400萬行、大量應用高新技術的F-35而言,飛離價格同附加費用相比簡直九牛一毛。偉人曾經說過:"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在於一兩件武器,而在於人"。這句話用在F-35身上真是至理名言。相比於飛彈、航材等,人的因素決定不同國家手裡F-35戰鬥力的生成情況,人員的培訓經費將在F-35附加費用中占有越來越大的比重。
今年初日本空自一架F-35A墜入大海,原因是這名飛行員從二代機F-4上退下後未得到足夠的訓練就直接改飛四代機,依舊按照老套的操縱程序來駕駛F-35,最終釀成慘劇。前幾天荷蘭空軍迎接首架F-35的水門儀式上居然噴洒防火泡沫,據稱將影響隱身塗層的性能。F-35飛離價格越便宜,用在附加費用上的錢也就越多。對於文娛武嘻的國家,再便宜的F-35隻不過可以減少墜機後用來補充損失的費用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wIQpG4BMH2_cNUgaQp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