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怎麼努力,為啥考不好?」易烊千璽一句道破「努力說」

2020-08-08     育兒小娜

原標題:「我怎麼努力,為啥考不好?」易烊千璽一句道破「努力說」

文|全文共2556字,閱讀時間約4.5分鐘

期末考試成績出來了,朋友家孩子和哥哥是同班同學。最近在樓下碰到朋友,她問我哥哥考得怎麼樣,我說:「還行,明知道這半年在家有點『放羊』,考不好也是正常的。」

朋友說:「我兒子這次也沒考好,不過和成績相比,他的態度更讓人擔心。」她兒子說:「你看到

我已經很努力了

,每天早上7點就開始學習,晚上十一點才睡覺,

考成這樣我盡力了

。」

朋友兒子的話讓我想起最近看的節目

《少年之名》,

其中一組選手成績不是很好,但是表示:「我們都努力過了,兩個人都沒有舞蹈基礎。」這句話看似勵志,但是評委席上的易烊千璽一眼就看出了問題所在,他說:「

建議大家不要把自己努過的力看的太重。」這是為什麼呢?

有多少努力都是「自我感動」

正如

四字弟弟

所說,很多時候我們都把自己的努力看得太重,卻忘記應該關注的是努力的結果。如果沉浸在

「我已經很努力」

自我感動

中,就無法發揮出本該具備的潛力。

有段時間,哥哥也很

「熱血」

每天五點

我就能聽到他臥室的鬧鐘聲。他會起床去小區跑步、背單詞。我既欣慰又詫異,覺得這孩子可能是懂事兒了。然而有天我發現了事情的真正原因:

他在拍vlog。

在視頻中,他塑造了一個

奮鬥不息的小學生形象

,每天打卡挑戰。收穫很多同學和網友的留言,

大家紛紛讚嘆他的努力

。就這樣過了兩個月,摸底考試來了。讓我們大跌眼鏡的是:

哥哥的成績一落千丈,遠遠不如曾經「不努力」時的成績。

哥哥也很頹廢,想不明白自己那麼

「奮發圖強」,

結果卻不盡如人意。當晚我們聊了很久,我發現根本原因在於他的想法,我問他:「

誰規定努力後就一定會成功呢?

努力卻無效,從這三方面找原因

我告訴他,我高中時班上有一位女同學,

是大家公認為最刻苦的人。

她堅持每天五點到教室上自習,聽講認真到拉警報都聽不到,晚上也是最後一個離開教室。論學習時長,全年級無出其右。巧的是,她的同桌卻是一個

「貪玩」的尖子生,爬山、滑冰、看電影樣樣不落下。

高一他們兩個人的成績還處於同樣一個水平,但高考成績卻讓人大跌眼鏡,

貪玩的去了清北,努力的只考上了普通二本。

把心思都放在了「看我多努力」上,

時間一長,孩子就會忘記:

努力本身並不是目的,結果才是目的

。如果孩子看上去非常努力,但是效果卻微乎其微,不妨從這三個角度,幫他找找問題所在。

1、

不分主次,用錯了地方。

《別讓無效努力毀了你》中,作者克里斯·貝利寫道:任務分輕重主次。工作中花同樣的時間完成不同的任務,其中一些任務會讓你獲益更多。

正如他所說,一個人的時間是有限的,在有限時間內應去做讓人獲益更多的事情。妹妹期末要考三門課程,複習時間只有一周。她喜歡語文,成績也比較好,就傾向於花時間去複習語文。但我們建議她:

最好能抽出更多的時間來給更有提升空間的數學。

Tips:學習和工作都要講究策略。

幫助孩子用有限的時間,規劃學習任務的主次。不僅能夠讓努力更加有效率,也有

助於養成更高級的思維方式。

2、

機械努力,惰于思考。

粉絲群里有位媽媽說孩子剛上小學,同樣的字寫一頁,

第一個和最後一個相比,根本沒啥長進,甚至寫得更難看。

可見孩子在寫字的時候,並不知道為什麼要寫這麼多遍,只是在機械的完成任務。這樣的作業,寫一本也不過是在浪費時間。

有句話叫:

你是在用勤奮來掩飾自己的懶惰。

我和先生都很認同這句話,因此在我家,反而比較鼓勵孩子為了

「偷懶」而思考怎樣做能提高效率。

3、

專注度不夠。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腦神經學家羅伯特戴斯蒙研究發現,大腦中控制注意力的區域,是額葉皮質區的神經元。

對於兒童而言,額葉皮質的成熟程度,決定了他們注意力時間的長短。6歲的孩子能夠保持15-20分鐘的注意力,而哥哥這樣的11歲孩子,大概可以保持30分鐘。因此,

效率高的學習應該是一段一段的,每隔20-30分鐘就起來活動一下。

同時也要

保持沒有干擾的學習環境,書桌要整潔,沒有無關的物品

。像哥哥那樣,學習時還要考慮vlog呈現的效果,能提高成績簡直是天方夜譚。

學會「整體學習」法,讓努力更高效

對於小學階段的學習,成績固然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

建立一種正確的態度和方式。

否則在學習內容呈幾何增加的初中和高中,單憑一腔熱血的努力,就很容易遭遇「滑鐵盧」。下面的方法來自

1年學完麻省理工33門課程的「天才」斯科特·楊。

首先,用結構思維規劃學習任務。

學校用不同科目來區別知識內容,這很容易讓我們把不同的學科分開來看

,沒辦法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知識網絡」。

但事實上,這些學科是相通的。(包括中關村附小的一批首都小學已經在開始嘗試幫助孩子們用

「項目制學習」

建立知識網絡了。)

在《如何高效學習》中,作者將我們腦中的知識,比作一座城市。

結構化思維好的人,

會將城市的道路修得更寬敞,

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繫很強。

這樣在學習和運用的時候,會更加高效。在學習中,家長可以

教孩子用思維導圖,讓知識點之間的連接更加具象

,幫他們提升學習效率。

其次,「批處理」提高效率。「批處理」

的意思就是將那些

類似、分散的

工作集中起來一次做完。

批處理有助於節省時間,因為你可以集中時間和精力。

比如,在考試前,孩子需要回顧下之前練習的錯題。這項任務比較相似,而且瑣碎。建議抽出整塊時間,把所有科目的錯題都羅列出來,一次性解決。

最後,查看整體效果。

在文章開頭易烊千璽的那段話中,我看到他說:「

你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標準。」這和斯科特·揚的觀點不謀而合。

在埋頭學習時,孩子往往會想:

「我真棒,我一整個下午都在學習!」

除了鼓勵他們,爸爸媽媽也要幫孩子將注意力引向最終的結果:比如整體學習計劃完成的程度。

孩子,我希望你們未來的路,也能做到「

清澈通透,老練但是且天真!」

而這個過程中,要不斷的審視結果,查看自己到底做到了幾分,並不是自己努力了多少?

媽媽來叨叨:

不止孩子,我也經常陷入類似的「努力陷阱」中,

有時會想:我已經很努力在教育他們了,為何哥哥和妹妹還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但反思後會發現:那些所謂的

「努力」

,有一些是沒用的,有些甚至還會起到

反效果。

因此,無論在育兒中,還是在學習上,

經常提醒自己,別被自己的努力感動很重要。

一位開始創作的二胎媽媽,我手寫我心,點滴都是我帶倆孩子的育兒經驗。希望我的育兒經驗能帶給您一點幫助!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立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uiOzHMBeElxlkkazhY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