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8月,英國第一次申請加入歐共體,但是遭到了法國拒絕;1967年5月,英國再次申請加入歐共體,在11月遭到法國拒絕,在是年12月召開的共同市場部長理事會上,法國再次拒絕了英國的申請。
一直到1970年,法國才同意與英國談判並且做出讓步,最終英國得以在1973年1月1日正式成為歐共體的成員國。
那麼問題來了,按照當時的國際環境來看,歐洲各國團結一致明顯更能保證自身的安全,英國就算衰落了,好歹也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加入之後必定能壯大歐共體的力量,法國為什麼卻幾次三番拒絕英國加入歐共體?
征服者威廉
英法兩國也是世仇
英法兩國在羅馬帝國時期便是一家,而且因為英吉利海峽這道天險存在,英法也一直相安無事,一直到1066年,法國諾曼第公爵征服者威廉打敗哈羅德二世,成為英格蘭國王。
這下英法兩國出現分歧,諾曼第公爵是法國貴族,理應向法王效忠,可諾曼第公爵又是英格蘭國王,地位上跟法國國王平起平坐,雙方因此發生衝突,但尚未擴大,征服者威廉甚至和法王菲利普一世結盟制止兒子羅貝爾的叛亂。
不過問題就在1087年,征服者威廉死前將諾曼第公國給羅貝爾,將英格蘭王國給威廉·魯夫斯。在威廉·魯夫斯死後,羅貝爾二世沒有去繼承他的王位,而是娶了個富有年輕的新娘,導致他的兄弟亨利繼承英格蘭王位,成為亨利一世,並且打敗羅貝爾二世占領了諾曼第,英法兩國自此結仇。
此後雙方互有來往,但英國明顯比法國更為強大,儘管在1216年丟掉了諾曼第,但金雀花王朝依然在法國擁有廣闊的土地,並且承認法國是自己的宗主,卻又拒絕執行法國貴族向國王納貢等義務,是法國統一的最大障礙。
聖女貞德對法國贏得戰爭起到了重要作用
隨著法國逐漸統一和強大,英法兩國之間的矛盾也越來越尖銳,1328年,為了爭奪富庶的佛蘭德和阿基坦地區,加上法王查理四世死後沒有留下繼承人,英王愛德華三世要求繼承法國王位,但被法國皇室拒絕,腓力六世登台。
1337年,愛德華三世自封法國國王,入侵法國,挑起了歷時116年的英法百年戰爭。
前期英國獲得了輝煌的勝利,占領大量法國領土,但在1453年,法國最終取得了戰爭的完全勝利,法國完成民族和國家統一,一個強大的國家在歐洲大陸出現,為日後擴張打下堅實基礎。
英國則損失了所有的海外領地,從此將目光轉向了海外,積極拓展海外貿易,在重商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出台了「大陸均勢政策」,開始了他的「攪屎棍生涯」。
英法兩國的梁子就此結下。
1672年路易十四發動法荷戰爭,領軍渡過萊茵河
17-18世紀的爭奪加深了英法兩國之間的矛盾
百年戰爭中英國丟掉所有海外領地之後,開始積極向外海發展,在歐洲大陸則奉行「大陸均勢」,力圖維持一個分而不亂的歐洲,而法國則積極在歐洲大陸尋求霸主地位,英法兩國開始直接對位廝殺。
1670年,法國國王路易十四為了瓜分荷蘭向英王詹姆斯二世許諾好處,據說還行賄40萬英鎊希望與英國結為盟友。但英國國內一直反對與法國結盟,奉行「大陸均勢」的議員們認為法國才是真正的敵人,而不是荷蘭。
英王詹姆斯二世一意孤行,最終遭遇接連慘敗之後被迫於1674退出法荷戰爭,削弱了法國的海上力量,法國自認無力與荷蘭在海上抗衡,海陸大戰逐漸成了陸戰,並逐漸演變成歐洲大戰,這讓法國頗為不滿,卻也無可奈何。
好在法國陸軍足夠強大,在歐洲大陸獲得巨大的優勢,讓法國擁有極大的緩衝餘地,儘管1677年荷蘭執政威廉三世與英國王位繼承第二順位的瑪麗公主結婚,成功將英國拉入反法同盟,但路易十四依然在英國參戰之前成功將反法聯盟推上談判桌。
大同盟戰爭
法荷戰爭結束後法國成為歐洲霸主,路易十四自稱太陽王,荷蘭執政威廉三世立志復仇,成為法國終身死敵,並且在英國光榮革命爆發之後入主英國,詹姆斯二世流亡法國,得到路易十四的款待,並且積極支持他重返英國從威廉三世手中奪回王位。
1688年,大同盟戰爭爆發,法國和威廉三世領導的反法聯軍大打出手,但雙方均無建樹,也不能徹底擊敗對手,最終談判收場。
1689年3月,流亡法國的詹姆斯二世在路易十四支持下帶領一支法國軍隊在愛爾蘭登陸,但遭遇失敗之後又跑回法國。
1701年,圍繞西班牙王位歐洲再次展開大戰,法國幾乎以一國之力單挑整個歐洲,儘管最終法國贏得戰爭勝利,但英國削弱法國的目的已經達成,荷蘭和法國的海上力量沒落,英國在海洋和貿易上開始占據主導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
七年戰爭
1740年12月,奧地利王位繼承戰爭爆發,圍繞已故奧皇查理六世的長女瑪利亞·特蕾西亞是否擁有王位繼承權,歐洲兩大陣營展開激戰,王位繼承戰爭逐漸演變成了英法等國的爭霸戰。
1756年,七年戰爭爆發,英國踩著法國的屍體成為殖民霸主,邱吉爾稱七年戰爭後「英國在歐洲之外成為海上和陸上的主人」,他援用英國政治家霍勒斯·沃波爾當時的評論來渲染英國顯赫的大國地位:「羅馬人征服世界用了三百年,我們征服世界只經過三次戰役,而目前的世界比羅馬時代擴大了一倍」。
在七年戰爭勝利後的1763年,英國首次驕傲地自稱「日不落帝國」,而法國只能一邊抹眼淚一邊想著報仇雪恨,英法矛盾自然也在一場場戰爭中不斷加深。
美法聯軍
法國的復仇
爭霸中失利的法國一直渴望向英國復仇,但在七年戰爭中法國的大國地位一落千丈,耗費大量軍費之後卻一無所得,還被迫放棄了印度、加拿大、密西西比河東岸等大片殖民地,無論是政治、經濟還是軍事上,法國都不是英國的對手。
不過如今美英開戰,如果法國人幫助美國人贏得戰爭打敗英國,不僅可以報七年戰爭的仇,而且英國的風頭就會被蓋過去,英國的崛起將會受阻,法國屆時可以重返巔峰。
1776年法國就為「大陸軍」提供了3萬餘支步槍和227門火炮,外加可配備30萬槍炮的火藥。到1777年春又有一百多艘船的法國援助物資抵達美國,包括47.8萬磅硝石、145.4萬磅火藥、以及大量的衣服和武器,甚至戰鼓。
同年,法國政府還通過富蘭克林與美國政府辦理了100萬里弗爾的貸款,同時給予美國200萬里弗爾的補助金。
華盛頓和拉法葉在福吉谷
1778年3月11日,法國正式向英國宣戰,路易十六派出法國海陸軍進入美國,組建聯軍。
1778年5月,美國與法國正式結盟。同年夏天,法國海軍上將德·埃斯坦的12艘戰列艦和5艘巡洋艦護航載有4000法國陸軍的運兵船駛離地中海港口土倫,越過大西洋開赴美洲戰場場。
1778年7月29日,德·埃斯坦指揮法國艦隊在納拉甘西特灣找到6艘英國軍艦,將其全部擊毀。
1779年,路易十六又增派法國陸軍,攜帶200多門新式火炮支援大陸軍。
1780年,英法在西印度群島多次發生海戰,法國和西班牙聯軍占領北美佛羅里達的彭沙科拉城,法英海軍在西印度群島、維德角海域多次爆發戰鬥。
約克鎮大捷
1781年9月26日,華盛頓率軍跟法國的拉法葉將軍會師在威廉斯堡會師,10月10日美國大陸軍5645人、民兵3200人、法軍7800人、三百餘門火炮組成三個軍團,別人從東、南、西三面對英軍發起衝擊,贏得約克鎮大捷
此戰後英國議會被迫議和,美國獲得獨立,而法國也因為支持獨立戰爭,此後很長一段時間都被美國人視為救星,甚至有人說法國國王路易十六才是真正的美國國父。
但法國並未如願以償,法國原本想拉著美國和西班牙與英國談判獲取更大利益,只是美國發現直接跟英國談判才能將利益最大化,這種做法使得法國失去了北美獨立戰爭獲勝者所擁有的談判主動權,英國得以分開與法美西三國進行各自談判。
結果就是法國再次勞民傷財卻沒撈到什麼實惠的好處,唯一的凈收益是多巴哥島和非洲的塞內加爾;英國是丟了塊殖民地不假,但對殖民霸主地位毫無影響,僅僅是收起了驕傲的心思,英法兩國的梁子也是越結越深。
英國醜化拿破崙
英國組織、參與7次反法同盟,英法矛盾深化
路易十六想通過支援美國獨立戰爭來打擊英國的如意算盤落空了,反倒自己因為發動戰爭導致國庫虧空民不聊生,最後引發大革命,把自己送上了自己設計的斷頭台。
出於對法國大革命思想的仇視,尤其是一直飽受壓迫的愛爾蘭人開始尋求法國革命者的援助,法國甚至準備組織一支海陸遠征軍在愛爾蘭登陸,協助愛爾蘭人發動起義,這讓英國統治者不由得大為光火;
再加上英國擔心法國會藉助此次機會崛起,威脅英國的利益;基於英法矛盾英國又希望藉助戰爭再次削弱法國,因此決定參與到反對法國的行列中去。
特拉法爾加角海戰,納爾遜陣亡
政治上,從1793年開始,一直到1815年拿破崙戰敗流放,儘管俄、普、奧等國先後被法國打敗並且與法國結盟,英國卻一如既往站在法國對立面,以英鎊開路,先後組織、參與了7次反法同盟,兩次扶持路易十八上台,顛覆資產階級革命政權,重建法國的封建政權。
軍事上,英國組織龐大的艦隊封鎖法國港口,在特拉法爾加角一戰擊潰法西聯合艦隊,強大的海軍徹底封鎖了法國及其盟國的海面。
而且在法國繆拉元帥占領馬德里之後,英國除了出錢,還看準時機在蒙迭戈河入海口登陸,開闢第二戰場,使法國陷入兩線作戰的境地,成就了威靈頓的威名。
經濟上,儘管拿破崙試圖通過《柏林赦令》希望通過大陸封鎖困死英國,結果因為法國自己沒有足夠的工業實力,反而導致歐洲大陸各國進出口基本停滯,英國趁機向歐洲大陸大規模走私,最終又讓英國在經濟上打敗了法國。
維也納會議
英國最終成功打擊了法國,在戰後重新劃分歐洲的維也納會議上,主張削弱法國,保持自己所占有的法國殖民地,加強普奧和俄法之間的對抗,維持歐洲均勢,保證英國居中操縱。
路易十八的外交大臣塔列朗在會議上極力周旋,成功利用英、俄、普、奧之間的矛盾將保住了1790年時的國界,而且幾乎不用支付什麼賠款,還在1815年1月3日與英奧達成《反對俄普秘密攻守同盟條約》,促使英奧成為了法國的後盾,法國自此重返歐洲大國序列。
運河示意圖
19世紀-20世紀中葉的英法經過短期和平,但矛盾衝突依然尖銳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歐洲建立了維也納體系,法國並未遭到各國嚴厲處罰,因此成功保住大國地位。但法國難以避免地陷入了嚴重的衰退期,法國即便與英國矛盾激烈,由於沒錢,對英國的政策基本以和為主。
不過隨著法國國力逐漸恢復,法國國內政局風起雲湧,路易·拿破崙·波拿巴政變稱帝成立法蘭西第二帝國後,法國的殖民重點開始向東方發展,很快與英國在埃及產生了衝突。
1846年,英法兩國希望恢復埃及在歐亞貿易中的地位,英國主張修鐵路,法國主張修運河,雙方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展開自己的外交攻勢,尋求與鄂圖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合作,達成自己的目的。
法國主持修建蘇伊士運河
1854年和1856年,法國駐埃及領事雷賽布子爵獲得鄂圖曼帝國埃及總督帕夏塞伊德特許成立公司,並按照澳大利亞工程師阿洛伊斯·內格羅利制定的計劃建造向所有國家船隻開放的海運運河。
英國首相認為運河是法國的「政治陰謀」,與英國東方政策背道而馳,不過由於當時英法正在聯合進行克里米亞戰爭,英國不好直接攻擊法國,於是用外交手段百般阻撓雷賽布開鑿運河。
隨著1859年4月運河開鑿,法國公開支持雷賽布,英法兩國圍繞運河展開的鬥爭公開化,英國一面表示法國反對開鑿運河,攻擊法國想借開鑿運河把埃及變成自己的殖民地,一面又通過經濟手段達成英國占有運河的目的。
如英國計劃的一樣,在1869年運河通航之後,真正受益者成了英國。運河通航第二年全年489條船隻通過,其中英國船占324條;貨物噸位43.7萬噸,英國占29.1萬噸。
運河通航極大壯大了英國的國力,法國無奈表示:「從運河通航起,我們就丟掉了埃及。」
列強非洲殖民地分布圖
英法兩國在非洲的衝突也在繼續。1884年,列強瓜分非洲殖民地的柏林會議後,英國制定建設連通開羅—開普敦—加爾各答的「3C計劃」;法國也不甘示弱,試圖在非洲建立一個從維德角至索馬利亞、東西橫貫非洲並連接阿爾及利亞的殖民地,將英國殖民地攔腰截斷。
1898年,英法兩國在蘇丹爆發「法紹達衝突」,由於法國尚未做好戰爭準備,德國也不支持,加上法國擔心德國會在歐洲大陸發動攻擊,最終選擇放棄,英國占領蘇丹;
1899年10月,第二次布爾戰爭爆發,法國試圖借英國無暇北顧的機會解決「埃及問題」,重返埃及;
1900年,隨著英國在南非遭遇連串失敗,法國再次提出「就埃及問題採取新的行動」,試圖出兵干涉布爾戰爭;
一直到1907年英法兩國簽訂《英法協約》,才算真正停止了兩國之間的軍事對抗。
巴黎和會
法國深受英國「大陸均勢」毒害
英國的「大陸均勢」目的就是維持一個分而不亂、勢力均衡的歐洲大陸,百年戰爭之後每一場英法之間的戰爭都有英國「大陸均勢」的目的在,即便在和平時期,英國也沒閒著。
拿破崙戰爭結束後的維也納會議上,除了法國外長塔列朗的周旋,英國為了防止俄普奧等國過分強大選擇扶持法國,使得法國能夠在戰後保住大國地位,成為歐洲五強之一,這也是法國少有的藉助大陸均勢獲利的時候,更多時候法國還是遭受「大陸均勢」毒害。
一戰結束後的巴黎和會上,法國極力主張向德國徹底復仇,力圖將德國吃干抹凈,防止德國再次崛起威脅法國利益,作為東道主的法國總統龐加萊甚至在當天的開幕式上說了這樣一句話:「48年前的今天,德意志帝國就在這個大廳里誕生,由於他生於不義,必將死於恥辱!」
巴黎和會三巨頭,義大利打醬油
但英國為了防止法國在歐洲一家獨大,極力阻止法國過分削弱德國,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德國沒有得到徹底削弱,卻又認為受到了嚴重羞辱;法國也沒有得到真正滿足,法國元帥斐迪南·福煦在條約簽訂後憤怒地說:「這不是和平,這是20年的休戰」。
1923年1月,因為德國無力支付賠償,法國甚至聯合比利時侵占德國工業重地魯爾區,導致德國為了支付賠款以及魯爾區工人與企業主的損失濫發貨幣,造成嚴重的通貨膨脹,也令法國的魯爾政策失敗,德法矛盾全面升級。
英國卻從大陸均勢出發,一開始通過《道威斯計劃》壓製法國扶持德國;隨著德國經濟恢復,1925年英國又與法國協商妥協,聯合歐洲主要國家締結《洛迦諾公約》,1928年又簽訂《非戰公約》,解決法國的安全感問題。
到了1929年,《道威斯計劃》到期,英國再次在德國賠償問題上打壓法國,迫使法國讓步簽署《楊格計劃》。
英德簽署《英德海軍協定》
隨著大蕭條蔓延全球,法國遭受重創,又害怕自己曾經對德國的各種苛刻懲罰引來德國的報復,因此積極向英國尋求結盟,希望聯合英、蘇等國共同對付德國。
但英國人再次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基於英法矛盾,英國害怕法國再次推行各類軍事同盟政策來壯大自己,1935年,英國不顧法國反對與德國締結《英德海軍協定》,改變了德國被法國孤立的局面,導致法國在年初剛剛成型的結盟體系遭受重大打擊,打亂了法國的外交步驟。
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同時也是報復英國,1935年6月20日,法國批准陸軍參謀總長甘末林訪問義大利,並且與義大利接觸頻繁,並在6月27日簽署《法意軍事協定》,與義大利結盟,並支持義大利侵略衣索比亞。
而在二戰中英國雖然支持法國,但種種坑法國的行為依然讓法國人恨得牙痒痒。
邱吉爾和戴高樂
鑒於英法之間長達千年的矛盾糾葛,以及英國的種種劣跡,法國深怕自己又成了當年俾斯麥所說的被英國利用的傻瓜,不希望英國繼續在歐洲攪混水來領導歐洲,重溫他的帝國夢,因此幾次三番反對英國加入歐共體。
只是當年死皮賴臉要加入,如今又想盡辦法要自立門戶,英法兩國關係又該何去何從,恐怕依然是一個耐人尋味的問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iGYuW4BMH2_cNUg1BT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