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2022-09-19   人文傳媒網

原標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教育孩子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須做到「身教勝於言教」。

現在我們很多的家長都抱怨說,自己的孩子沒有孝心,「小公主」、「小皇帝」的脾氣很嚴重,經常會自私自利,不為別人著想。我們想一想,這些現象是結果、那麼原因在哪裡呢?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每當過年過節的時候,一家人在一起團聚,吃團圓飯,在桌子上有孩子,有孩子的父母,也有孩子的祖父母,在吃飯的時候,為人父母的夾起了菜,把它放在了誰的碗里呢?很多的人可能都毫不猶豫地夾起菜來,就往孩子的碗里放。他的爺爺奶奶看到了,也會夾起菜往這個孩子的碗里放。結果這個孩子的碗里放滿了菜,他的第一反應就是不想吃,覺得這些人都逼著他吃飯,所以他經常會厭食。而從這一個小小的動作中我們來觀察,這一家誰是核心呢?顯然這個孩子是核心。

所以我們說沒有人天生就是「小皇帝」、「小公主」,都是我們大人把他們慣成了「小公主」、「小皇帝」。

既然是「小皇帝」,中國有句話說「伴君如伴虎」,小皇帝的脾氣自然不是很好。如果有十件事、九件事你都給他做好了,只有一件事不能滿足他,他就會跟你不依不饒,和你吵吵鬧鬧。所以我們要想讓孩子能夠有孝心,能夠關愛父母,我們在下一次吃飯的時候,應該夾起菜來放在自己父母的碗里。或者我們打開冰箱,拿出水果飲料,首先要問父母要不要,然後才去問孩子要不要。這樣才會讓孩子自然地接受一種尊敬長輩、孝敬父母的觀念。

「教」在《說文解字》上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上」就是家長、老師還有領導,上面怎麼做,下面就跟著怎麼效仿。中國古人說:「兒女不用管,全憑德性感。」兒女其實用不著你去管很多,你自己做好了,能夠言傳身教,他自然就跟你學會了應該怎樣去孝敬父母。

現在很多人都感慨說:「我這個孩子怎麼說也不聽。」這句話就很有味道了。我們都是怎樣在教育孩子呢?我們都是在「說」他,你都沒有做給他看。所以中國古人說:「言教者訟,身教者從。」你用語言去教導他,他會反問你:你都沒有做好,有什麼資格說我呢?就會和你起爭訟,於是逆反心理也就產生了。如果你用身教把正確的行為做出來,他就會馬上跟著你去學了。因此我們說要教育好孩子、做父母的必須堅持「身教勝於言教」這一原則。

有人把祖父母、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用一棵大樹來比喻:孩子是這棵大樹的果實,他的父母是大樹的樹幹,而孩子的祖父母是大樹的樹根。如果我們希望孩子能夠健康成長,就是希望果實長得碩果纍纍,那我們需要把水和肥料澆在根部,而不是直接放在果實上,放在果實上,果實吸收不了,反而都腐爛了。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棄老取幼,家之不祥」。如果我們放著了自己的父母老人不去贍養,而把所有的關愛都放在孩子的身上,那麼這個家庭就不吉祥,敗象已露。

《論語》上孔子曾經多次強調:「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身教勝於言教」確實不假,父母的道德修養對於培養子女良好的道德風尚是至關重要的。宋代劉清之的《戒子通錄》上這樣寫道:「勉人為善、諫人為惡固是美事,先須自省,若我之平昔自不能為人,豈唯人不見聽,亦反為人所薄。且如己之立朝可稱,乃可誨人以立朝之方;己之臨政有效,乃可誨人以臨政之術;己之才學為人所尊,乃可誨人以進修之要:已之性行為人所重,乃可誨人以操履之詳;己能身致富厚,乃可誨人以治家之法;己能處父母之側而諧和無間,乃可誨人以至孝之行。苟唯不然,豈不反為所笑。」

這段話警醒我們,勸導他人行善、諫阻他人作惡固然是好事,但必須先做自我反省。如果自己平時不注意為人處世,則不但別人不會聽從,還會受到別人的譏諷。只有自己掌理朝政受人稱道,才有資格教誨別人掌理朝政的方法;自己處理政事功效顯著,才有資格教導別人如何處理政務;自己的才幹學識受人敬仰,才有資格教誨別人怎樣增長才幹、修習學業;自己的品行行為受人敬重,才有資格向別人傳授修身養性的具體步驟;自己能夠發財致富,才有資格向別人傳授治家理財的方法;自己能夠守在父母身邊恪盡孝道,才有資格向別人介紹孝養父母的經驗。如果不是這樣的話,反而會受到別人的恥笑!

早在二戰前夕,歐洲學者就曾經做過一次深入的探討:世界四大古文明,其中三個已經消失了,為什麼只有中國文明一直屹立到現在沒有消失?他們經過研究,總結說:這可能是中國人特別重視家庭教育的緣故。這個結論是正確的,中國教育的特色確實是在家庭。換句話說,中國傳統的教育就是家庭教育。所以講到教育這一樁事情,在全世界,中國人的經驗最豐富,歷史最悠久。

那麼家庭教育由誰來進行教導呢?最主要的就是母親。嬰兒出生兩三天,雖然不會說話,可是他已經會看,已經會聽,看到這些大人在他面前,他們的言談舉止自然給他落下印象。這個印象根深蒂固。我們一般人常講,第一個印象最重要,先入為主。嬰兒跟誰最親近?跟母親最親近。所以母親的印象就會影響這個小孩一生。中國真正講的最早的教育是胎教。在懷孕期間、母親的言行舉止就要很謹慎,因為這些會潛移默化地影響胎兒。

史書中記載,在中國實行胎教最早的是周文王的母親。周文王的母親是太任,祖母是太姜,文王的夫人是太姒。周家的「三太」都是聖母,所以教出許多聖賢的子孫。我們在史書上看到,太任懷文王的十個月里,「目不視惡色」,不是好看的顏色不看;「耳不聽淫聲」,不善的音聲她不聽;「口不出傲言」、說話柔和,不粗暴。她懂得母親的起心動念、言語造作會影響胎兒,所以在懷孕的時候心平氣和,唯善是從,真正做到了純凈純善,結果生下來的這個小孩就是文王。

在中國古代.一般人家都懂得這個道理,雖然做得沒有太任那樣嚴格,孩子生下來以後,如果母親對他的教養非常重視,讓他從小就紮下倫理道德的根,一生他都不會變壞。由此可知,婦女的責任重大,如果上對父母公婆,中對丈夫,下對兒女晚輩,周邊還有妯娌叔伯這些關係,真正能落實「誠敬謙和,仁慈博愛」,就一定能夠幫助家運興盛。「家和萬事興」,整個國家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世界的和諧要從「家和」做起。

中國的教育有5000年的歷史、5000年的經驗、5000年的方法、5000年的成果,這是任何一個有遠見、有智慧的人都不會疏忽的。這正如為人父母的,在一生中走過的彎路、犯過的錯誤,希望不希望他的後代再犯?不希望啊!所以古人都希望以自己的人生成就後人的人生,讓他們不要犯同樣的錯誤,就寫下很多的家規、家訓。

中國自古流傳下來的家教、家訓很多,《弟子規》可謂集中國古代家教、家規、家訓之大成。它是以《論語》中的一句話「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綱領,採取各家的家教、家規編成目,從而編成的。

《弟子規》不是教小孩的,是教母親的,因為小孩從生下來到三歲,還不懂事,還不會念書,母親要把《弟子規》在日常生活當中做出來。做母親的,對自己的公公婆婆、父母長輩做出孝順的樣子,讓小孩看,他就都記在心上了,就有深刻的印象了。這是真正的教育。教育是身教,不是言教,所以從這裡我們才懂得婦女的重要。如果我們這個年代出現幾個孔子、出現幾個孟子,不但中國興旺,全世界都有福了。而這要靠做母親的、要靠做祖母的有這種心,有這種願望,能夠好好地來教育下一代。

《弟子規》的綱要,總共113條,做母親的每一條都要做到,做給兒女看。尤其是嬰兒,從一出生就讓他看,天天聽,天天看,看了三年,聽了三年,這種純凈純善的教育在他心裡頭就根深蒂固了,所謂「少成若天性,習慣成自然」。所以中國古老的諺語常講,「三歲看八十,七歲看終生」,就是看他的教養。他從三歲就有能力辨別邪正,就能辨別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

所以太太的責任比先生還要重,因為她負責教養下一代,這是「夫婦有別」。太太要全心全力為家庭、為社會、為國家、為整個人類培養德才兼備的下一代。換句話說,家族興旺,社會安定,國家繁榮,天下太平,這個責任,都落實在婦女如何去培養後代、這個關係太大了。

傳統教育在中國至少被忽視了三代,三代沒有學過,也就不知道婦女所承擔的教育子女的職責意義無比重大。因此,在農村,失學的都是女孩子;在城市,受過高等教育的女子追求事業、工作,把孩子交給了保姆。孩子的一言一行,都是從保姆那裡學習,受到保姆潛移默化的影響。古希臘的一位思想家曾經說過:「你把自己的孩子交給奴隸看管,你將得到兩個奴隸。」同樣道理,你把自己的孩子交給保姆看管,你將得到兩個保姆。因此,今天,無論是受過良好教育還是沒有受過良好教育的女性,都沒有把精力放在子女的教育之上,我們民族的素質如何能提高?

所以我們要想把自己的孩子教育成好人、善人、聖賢人,我們做父母的,必須身體力行。女人的價值在哪裡?就是為社會、為國家培養出聖賢人,這才體現了一個女人真正的價值。我們想一想,如果我們把自己的孩子培養成為孔子、培養成為范仲淹,那我們的社會將收到多大的利益,比你自己在外面工作賺幾個錢,搞一番事業,不知道要強多少倍。所以女人應該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價值、把自己的孩子教導好,這才是最重要的。中國古人也提醒我們:「閨閫乃聖賢所出之地,母教為天下太平之源。」

我們希望越來越多的母親認識到自己所肩負的重要責任、從落實《弟子規》、重視子女教育開始,為提高中華民族的素質、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