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雪,中產「白色鴉片」

2022-02-17     每日人物

原標題:滑雪,中產「白色鴉片」

像候鳥一樣,舒克隨著雪季的開始與結束在各個滑雪場之間遷徙。他完全熟悉新疆滑雪場裡的氣息,在他的世界裡,他拒絕用「中產」來概括那群長期駐紮在新疆滑雪場的雪友,他糾正我,是「高產」。

文 | 謝嬋

編輯 | 金匝

運營 | 田寶

「穿醜醜的雪服,誰也開心不起來」

在滑雪場排隊領取雪服時,看著衣架上一整排高飽和度玫紅,我默默祈禱,這不是我待會兒要穿的衣服。

也許是老天聽到了並試圖為難我,發雪服的阿姨問了我的身高,果斷轉身取下那套玫紅色的塞給我,絲毫沒有注意到我為難的眼神,並麻利地喊道:「下一個。」

這是我第一次來滑雪,因為冬奧會加持,這個冬天,我朋友圈的含雪量出奇地高,刷三條就能發現一個定位在雪場的。「中產」朋友們更甚,剛剛過去的春節假期,三亞不再是他們的精神故鄉,北方各大專業滑雪場才是。一個網友更絕,將它比喻為「白色鴉片」。畢竟,很多人告訴我這是項會上癮的運動。

滑雪帶動了相關經濟,體育總局發布過一份研究報告,顯示2020年,我國冰雪產業總規模已經達到了6000億元;到2025年,或將達到萬億元,那時候,參與冰雪運動的人也將超過5000萬。

忍不住要成為5000萬中的一員,我打開了北京密雲南山滑雪場的預約頁面——自從崇禮滑雪場成為冬奧會比賽場地暫停開放後,幾乎所有人都湧進了南山——整個春節期間,南山的雪票全部被預約完了。我和朋友無奈選擇了離北京市區最近的西山滑雪場,旺季中的節假日,四小時的雪票漲到了360元,還不含租雪服的錢,朋友取笑我,是那種買股票會在最高點買入的人。

來之前,我提前問了幾個滑過雪的朋友要準備些什麼,沒想到我得到的回答和專業裝備、技術無關,而是聚焦在「雪服」上,「千萬不要穿滑雪場提供的雪服」,一位朋友甚至直接扔給我小紅書上頗火的雪服店連結,告訴我這家店的審美好,重點是:容易出片。

「雪場裡的衣服很醜嗎?」我忍不住問。「不至於很醜,但是上不了小紅書。」朋友果斷地回答。

我原本不以為然,對我來說,出片,並不是一項運動最重要的需求。但此刻,拿著阿姨遞過來的這件玫紅色雪服,我悟了:不出片也許不重要,但是穿一身醜醜的雪服滑雪,誰也開心不起來。

玫紅色的滑雪服。謝嬋 / 攝

除了雪服,還有手套、頭盔、雪鞋、雪具要領取,幾乎每一個都在加深我的絕望。手套,是我讀小學時期流行的紫色星空圖案;頭盔,大紅色,我家鄉的摩的師傅同款;到了雪鞋區,一雙明綠色和明黃色拼接的雪鞋,再次給了我重重一擊。把這些顏色全部穿在身上,對一個在日常生活中穿搭不求出彩但求不出錯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場巨大的災難。

同行的朋友也沒有好到哪裡去,在雪場,男性的選擇更少,只有一套看起來被洗掉色了的灰藍色雪服,他穿上之後,直言自己好像是要去接受勞動改造,再仔細一看,雪服胸口還有被紅油漆噴塗的「員工」兩個大字。

被紅油漆噴塗的「員工」兩個字的滑雪服。謝嬋 / 攝

每年都在變

無法忍受醜陋雪服的我,在第二次滑雪時,還是去了朋友推給我的那家雪服店。它位於南山雪場,被農田、平房所環抱,原本我還有點懷疑,但推開門的一瞬間,立馬服氣了,一眼掃過去,果然每一件雪服的顏色都很適合拍照。

在大眾點評上,它也是占據榜首的「網紅店」:白磚牆壁,柔和射燈,有「我們如此熱愛滑雪」的logo打卡位,也有一整面牆的暴力熊收藏品,大塊鏡子是給雪友自拍準備的。店主農慧非常懂得流量密碼,進店的客人只要提到是因為小紅書種草來的,就能打85折。

十幾年前,在北京上學的農慧第一次去南山滑雪場時,也像我一樣,體會了一把雪服的絕望。她打開QQ空間,那個叫「開心每一天」的相冊里,存著她十多年前的照片,她和朋友們穿著高飽和度的單色調雪服在雪地上跳躍——和我滑雪那天穿的仿佛是同一個時代的產物。

滑雪,從一項小眾的運動到走進普通人的生活,和雪場數量變多密不可分,2015年,全國滑雪場的數量才568家,2019年增加到770家,預計2022年將達到1000餘家。一個個雪場卯足了勁兒,雪道和纜車越修越好,只是在雪服租賃這一塊,時間仿佛停滯不前了。

農慧發現了這個機會。她畢業之後進入廣告公司,後來辭職創業,第一個想到的就是,一定要開一家好看的雪服租賃店。農慧善於觀察,一個新手剛接觸滑雪時會有這樣一種心態:滑得好需要時間,但穿得好看太容易了,這跟「差生文具多」一個道理。

整個雪季,農慧的店都處於一種火爆狀態,包括年夜飯,全家人的吃住都只能在店裡解決,為此,她還專門雇了位做飯阿姨。今年,她又在南山開了第三家分店來分流客人,儘管這三家店相隔都不超過100米。

但,什麼樣的雪服才是好看的?

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好看每一年都在變。剛開店的時候,農慧憑藉自己作為藝術生的審美來搭配和推薦雪服,稍微花點心思,就會比滑雪場裡的雪服好看太多。早幾年,客人喜歡帶一點花紋的雪服,再後來是高級的莫迪蘭色,這兩年變化更快,上個月,可能社交媒體上還在追捧冰激凌色系的薄荷綠、香芋紫,轉眼間就有帖子說,「時尚是輪迴,高飽和度的拼撞色才是潮流」。這幾年,她店裡每年都要更新淘汰400多套雪服。

雪服的鄙視鏈現狀,從農慧的店裡就能窺見一二。按照單日價格出租,最便宜的是普通雪服,條紋、潑墨和不規則色塊,不算難看,但都不是當下最時興的款式;旁邊的雪服區標著「新品拍照爆款雪服」,和「高端連體雪服」區一樣,價格上升為100元,都以馬卡龍色係為主;「網紅推薦同款雪服」的價格,要再高上50元。排在鄙視鏈頂端的,是「明星同款高端雪服」,200元一套。

明星同款雪服。謝嬋 / 攝

除了設計感和顏值,雪服品牌也是雪友們在意的維度之一。前幾年的大熱門款雪服:BURTON AK457,一萬多一套,最高時溢價到三萬多,大黑大黃大紅大綠是它的標誌色,穿上它,你就是整個雪場最靚的仔,有人吐槽說,雪場10分鐘,能撞衫5次,堪比冬季北京三里屯街頭的加拿大鵝。

品牌也並不是越出名或越貴越好。在新疆雪場駐紮的滑雪約拍師舒克,幾乎看過市面上所有的雪服品牌和款式,但今年,他發現來拍照的女生會穿著一些他不認識的雪服,一些客人告訴他,因為不想在下餃子一樣的雪場裡撞衫,現在更願意選擇一些小眾的國產品牌。

農慧雪服店裡的人來來往往,一些熟面孔她幾乎天天都見,一周滑七天的大多數都是年輕人,她有時候也忍不住想,這些人都不用上班的嗎?她感覺到年輕人的生活方式在這十年里發生了一個很大的變化。她剛創業的2009年,身邊壓根沒人會提到「壓力大,要健身」,但現在,似乎所有人都有共識,要去三亞後海村衝浪,要去莫干山露營,更要去新疆滑雪,要做一切刺激而快樂的事情。

只差照片

一切就緒,剩下的,就是要去雪場拍一張照片了。

前幾年,照片的作用還是展示滑雪技術,網上的攻略告訴我,要打開手機的廣角模式,攝像頭放到最低,仰著拍起跳瞬間,或者側跪在地上拍,還得多安排一個人幫忙撒雪,逆著光,你能收穫一張高級的「剎車瞬間」。

抗凍的女性們下身裹著滑雪服,上身只穿運動內衣,在雪場拍一張比基尼照,也火過一陣。再後來,拍照攻略變成了抱著雪板假裝路過鏡頭,追求自然鬆弛的感覺。舒克給客人準備的拍照姿勢,已經很少被用上了,大多數約拍的客人會跟他強調,抓拍就好。

拍照的場地也很重要,不能露出圍網或者雪具大廳,要找乾淨無人的自然背景,這樣才能拍出假裝在國外滑野雪的氛圍感。幾乎每一篇攻略都會提到適合拍照的場地,比如吉林松花湖的山頂小樹林,整個雪季會掛滿霧凇,還有崇禮雲頂的白燁林,新疆將軍山的山頂木屋。舒克的一大任務,就是尋找未開發過的新場地。因為一張好看的照片拍出來,第一波跟上的是同行,第二波就是看了照片成群趕來的網友,被踩過的雪地很快會被拋棄。

更高階一點的中產玩家,會在滑雪的時候花錢找舒克這樣的專業攝影師跟拍。滑雪7年的Eva,早些年會苦於沒能留下照片,但這幾年,滑雪愛好者幾乎都知道Goski,這個中文名叫「去滑雪」的App,最為出名的一個功能就是「出片」。平台的簽約攝影師會在雪場駐紮,抓拍滑雪的人,再把全部的照片放到網站上去,Eva總是在劃完雪的第二天去網站上搜索自己的照片,當然,如果想要下載高清不帶水印的,就得付錢了。

舒克去年加入了Goski,那時,他駐紮在新疆絲綢之路雪場,Goski上的簽約攝影師還只有3位,今年突然變成了十幾個。他的一天,通常是上午給平台幹活,不斷抓拍手上綁著絲帶的人——這是願意被攝影師抓怕的暗號,下午,要忙著給約拍的客人單獨拍照,那些客人通常是從小紅書或者抖音上找來的,舒克幾乎不需要跟他們溝通妝容或者服飾,「大家都很會穿,你只需要拍就可以了」。

舒克。圖 / 受訪者提供

鄙視鏈

當知道一項運動要為了「好看」而大費周章時,我不禁意識到,滑雪,其實並沒有那麼日常。為了站上雪道,甚至要像打仗一樣,做很多準備。

博主們熱衷於曬自己的行頭和裝備,網友 @樂 曾經把滑雪包里的二十多樣東西拿出來依次攤開放在地上,結果占領了整面地板。很多時候,就算一切從簡,背著10多斤重的裝備去另一個城市滑雪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也有斷舍離、不想被裝備束縛的。Eva有一個宜家的大袋子,每次出門滑雪前,護具、帽子、襪子、手套、滑雪服、速乾衣,統統扔進去,考慮到不想背著滑板上高鐵,她至今都沒有買一塊屬於自己的板,這在擁有七年滑雪經驗的人里是少見的。

Eva有時候也會去看看雪板,自己稍微能入眼的,價格都要1萬往上,加上雪包會到1.5萬左右。LV、Chanel好幾萬的雪板,已經不香了。常常被炫的板,是一塊鏤空的黑色雪板,據說是碳纖維的,拍它的博主會裝作非常驚訝的樣子,「今天居然在萬龍見到了傳說中的鏤空板」,雪板主人也非常配合地只留下一句「全球限量180塊,6.5萬」,再揚長而去。但視頻底下也有人在吐槽:「全球限量,中國不限量,刷了10分鐘視頻,已經看到3塊同樣的限量板了。」

舒克去過一次吉林松花湖,那種像打仗一樣的感受更加明顯,都說「三億人上冰雪,兩億人在松花湖」,松花湖的排隊從大清早就開始了,隊伍能延綿兩三百米,大家爭分奪秒上纜車,但最後,往往是「滑雪1分鐘,排隊兩小時」。有雪友買了三個半小時的滑雪卡,結果一個半小時過去了,他還在進雪道的路上排隊。更誇張的是,松花湖的隊伍靜止不前,雪友們調侃,自己是來罰站的。在一些排隊現場,總有人放聲高歌,「我動也不能動~我退也不能退~」

這個圈子對頂尖滑雪場的嚮往是真實存在的,我就看過一個叫半藏湖的公號,梳理了這樣一種雪場尊嚴:瑞士的阿爾卑斯山肯定是排在頂端,擁有無可質疑的高貴血統;其次是北海道,哪兒都好,但就是沒有高山;至於北美,設施現代,但缺乏內涵。國內的滑雪場裡,原先排在頂端的可能是東北、新疆,但崇禮這幾年憑藉著奧運光環的加持,逐漸風光起來。

一個滑雪場火起來的原因很多,有時候是實用,規模大、雪道長的雪場更容易受雪友們青睞,崇禮作為冬奧會場地暫停營業後,在北京剩餘一眾只有3條雪道的滑雪場之中,坡度合適的南山迅速成了新寵,別稱是「小瑞士盆景」。

在雪道長度和滑雪時間上,雪友們是斤斤計較的。大多數城市的雪季只有100天,對於被困職場的打工人來說,這100天裡不用加班的周末顯得尤其珍貴。Eva在崇禮關門之後去了一次南山,票價只有崇禮的一半,但她在魔毯(上雪道的代步工具,類似電梯)上等待時默默計算了下,兩個雪場一天各自能滑多少公里,按照單價算下來,還是崇禮的性價比更高。

西山滑雪場排隊的人。謝嬋 / 攝

不是「中產」,是「高產」

但有時候,一個滑雪場火起來,可能僅僅是因為一張好看的照片,或是一則好看的視頻。

比如新疆的將軍山,這裡是為數不多能看到夕陽的雪場,在太陽快落山的時候站上雪道,鏡頭跟著人一路下去,絲滑又鬆弛,背景是一片橙黃的晚霞,這樣的視頻,再配上一首氛圍感單曲作為BGM,幾乎沒人能抵抗得了。很多人就像農慧一樣,第一次看見這樣的視頻之後,就對新疆的滑雪場生出了無限的浪漫想像,她甚至想過,等老了以後,天天去這樣的地方滑雪。

早些年,新疆的絲綢之路滑雪場是最受歡迎的,但今年,人人幾乎都跑去了可可托海和將軍山。新晉網紅可可托海就在阿勒泰,是一個小鎮,這裡以大粉雪著稱,蓬鬆,雪質極好,還有一片廣袤的野雪區域。據說每次下大雪的時候,一些資深雪友就算是走路走到廢了雙腳也要去滑粉雪——對,就是抖音神曲《可可托海的牧羊人》唱到的地方。

不同於奧運氣息濃厚的北京或是擁擠的東北,新疆的雪場,通常是另外一種鬆弛景象。來新疆滑雪,短的話也得至少一周,刨去轉機和在路上的兩天,能滑雪的時間可能只有五天,長則一個雪季。這裡真正的一天通常從下午一兩點開始,雪友們會睡到自然醒,去咖啡廳點一杯咖啡,喝完才慢悠悠踩上雪板,上纜車,在雪道上滑了兩趟,又回到咖啡廳。舒克感嘆:「這才是真正度假的樣子。」

冬天被白雪覆蓋的新疆富蘊縣可可托海礦坑。圖 / 視覺中國

有人在這裡一泡就是一個雪季,當然,這也意味著大額消費。攜程曾經根據主題游數據計算過,國內滑雪的人均消費是2398元,國外滑雪人均消費9893元。但到了新疆,消費都是要以萬來計。

像候鳥一樣,舒克隨著雪季的開始與結束在各個滑雪場之間遷徙。他完全熟悉新疆滑雪場裡的氣息,在他的世界裡,他拒絕用「中產」來概括那群長期駐紮在新疆滑雪場的雪友,他糾正我,是「高產」。

其中一個證據是,這裡的客人幾乎都不講價,舒克對外的報價是拍13張精修圖800元,跟拍全天2200元。晚上修圖的時候,他會把那些臨時單靠後修。有一次,一個人想催促他,希望先修自己的,啪地給他轉了2000塊作為感謝紅包。

因為沒有直達的飛機,幾乎每隔幾天,舒克就會見到包機團,前所未有的密集,從北京、上海來的,帶著一整個雪季所需要的生活用品,甚至會直接在這裡租或買一套房。湧入新疆的雪友也推高了當地的房價,舒克在雪場轉悠的時候,聽著他們聊剛租下來的房子,從去年開始,阿勒泰一套在老小區的普通三居室,月租的價格已經漲到了五六千。

網紅和博主們也湧進來了。「在將軍山,你隨意抓一個人,可能都是擁有50萬粉絲的網紅。」舒克說。這是早些年滑雪時舒克從未見過的場面,一些人和他一樣駐紮在雪場,但幾乎很少上雪道,也不幹別的,舒克後來才知道,那些是專門拍照帶貨的博主,接運動品牌的單,以安利的名義推薦雪服和雪板。

雪場也在試圖抓住一切可能的流量密碼。自從夕陽下的將軍山火起來之後,雪場開始對擁有一定粉絲數的網紅們實行免票政策。雪場的負責人也開始頻繁地找攝影師聊天,想要熟絡關係,對攝影師們的要求也到了有求必應的地步,哪邊放個凳子,哪裡布一個景,前天剛說完,第二天立馬就實現了。今年,將軍山甚至直接「收編」了一些攝影師,專門留在這裡拍照。作為遊客,你能在雪場找到所需要的一切網紅模板,比如想拍一段穿漢服滑雪的視頻,就能找專門租漢服的店,一個小時幾十塊租金。

滑雪的年輕人,對待「好看」這件事也越來越卷了。光自己好看還不行,在一些平台上,小朋友的滑雪視頻成了新寵,它們有一套固定的發布文案,年齡是一定要出現在標題里的,而且不能是「歲」,要用「月」,那些16個月、18個月的寶寶被帶去滑雪的視頻會收穫更多驚嘆。尤其是谷愛凌奪冠之後,天才少女被家庭精心培養的敘事撲面而來,年輕父母們的焦慮再一次達到峰值。社交媒體上,一些段子式的真誠發問來了:「我孩子3歲了,現在學滑雪還來得及嗎?」

圖 / 受訪者提供

每人互動

這個冬天,你去滑雪了嗎?

文章為每日人物原創

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f95b3186999aa703aaa786057343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