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懷明:在茶與壺之間——從《宜興紫砂壺與品茗藝術》一書說起

2023-04-03   古代小說網

原標題:苗懷明:在茶與壺之間——從《宜興紫砂壺與品茗藝術》一書說起

得到《宜興紫砂壺與品茗藝術》一書,並得以當面向作者林建壽先生請教,是我2002年6月馬來西亞之行的一次意外收穫。

那天上午,《星洲日報》記者邱文發先生請我們喝早茶。言談間,得知我對當地的風土人情很感興趣,他就問有沒有興趣去拜會一位名叫林建壽的老人,並說這位老人有著不凡的經歷,平日輕易不見人,因他與其有些交情,可以帶我們過去。經他這麼一渲染,興趣自然是有的。

林建壽先生茶室

於是,他把我們領到了不遠處的一家茶館,帶到一位正在品茗的老人跟前。看得出,老人年事已高,這有滿頭的銀髮為證。從其氣色、神態上看,老人神情安然、氣質高雅、保養得很好。寒暄之後,老人很友好地請我們坐下,招呼小姐給我們砌茶,並拿出一些茶壺讓我們觀賞。

大家一邊喝茶,一邊很隨意的談著,從品茶賞壺到馬來西亞局勢的變化,再到中國的改革開放,話題很自由的變化著。多數的時間是老人在說,我們在聽。看得出老人對許多問題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多是經過一番思考的新鮮想法。

因我們幾個人來自不同的地方,老人的語言也就不停地在英語、華語和福建話之間變換,這也是馬來西亞華人的一個特點,為了生存,每人至少要會三、四種語言。

談到興致處,老人拿出了一本印刷十分精美的書讓我們傳看,打開一看,原來是專門講茶壺與品茶藝術的,因我是從中國來的遠客,特意簽名送我一本。從大家羨慕的眼神中我意識到,這本書肯定有著相當的分量。

《宜興紫砂壺與品茗藝術》

因上午還有其他事情要辦,我們不得不打斷老人的話頭匆匆告辭了。路上邱文發先生告訴我,這位老人早年畢業於英國劍橋大學,在馬來西亞政壇上曾是位十分活躍的政治人物,後來退出政壇,修身養性,頤養天年,在品茶、收藏、養花、釣魚等方面均極有造詣。

同行的一位朋友補充說,老人還是當地首富,在鬧市區擁有多處房產,收藏極多。他送我的這本書在市面上要賣到四百多馬幣(相當於八百多元人民幣)。

這些介紹並非誇飾之辭,後來我在閱讀有關馬來西亞政治文化的書籍和報刊後,果然多次見到林建壽這個名字,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林氏在政壇上十分活躍,是馬來西亞華人的領袖,擔任過政黨首領,直到八十年代才退出政壇。

林建壽先生

還是說說林氏所送的那本書吧。儘管我不懂茶道,但讀後不難感覺到這是一本很見功夫的好書,全書圖片部分為林氏所藏各類宜興紫砂壺中的幾十款精品,圖片為作者本人所攝,且在自然光下拍攝,意在突出茶壺本身的光澤和質感。每款壺皆註明製作人、壺名、規格及適合的茶葉。

圖片的精美自不必說,但筆者更感興趣的是其文字部分所闡發的賞壺品茗理論。在書中,林氏點出其他收藏家的一些缺陷:他們要麼關注茶葉本身的味道,要麼注意茶壺本身的藝術性,很少有人注意到茶與壺之間的親和力。該書的立論即從此著手,據林氏所言,每種茶壺都有一種與其最適合的茶葉,如果茶和壺之間不諧和,不僅茶葉的味道出不來,淡而無味,而且對茶壺本身也有損害,茶壺會因此失去神采,暗淡無光。

林建壽先生藏壺

筆者雖然也有多年喝茶的經歷,但多是作牛飲狀,目的是為了解渴。即使是到茶館,也只是衝上一壺好茶而已,從來沒有這麼講究過。因此,一開始總覺得老先生的話講得有些玄乎。

好在筆者在馬來西亞結交的朋友中,既有開茶館的,也有品茶愛好者,其中一個還在茶館工作過。茶館裡的茶壺、茶葉品種之豐富自不必說,僅僅是筆者來往較密切的一個朋友處就藏有一百多個茶壺和數十種茶葉。在他們的薰陶下,我的茶道知識長進很快,僅僅一兩個星期的時間就由一竅不通進步到初窺門道。

在後來的一段時間裡,我幾乎每天晚上都要到那位朋友處品茶聊天,看他們的茶道表演。慢慢地自己對茶道也感上興趣了,有了個人的一些親身體驗。

據這些朋友說,林氏的話還是有一些道理的,在茶和壺之間確實有一種親和力,如果選擇不好茶壺和茶葉,茶葉的味道會受到影響,其味道難以充分發揮出來。至於是不是像林氏所說,每一種壺都有一種最適合自己的茶葉,而且茶壺的反應是不是那麼明顯,那就不能知道了,因為他們茶道的功夫還沒有達到這種程度。

林建壽先生藏壺

顯然,這種理論多為經驗之談,還有待科學的驗證。不過,由此也可看出,老人的品茶賞壺水平已經達到十分專業的程度,上升到藝術的境界。自然也可以想像,為了為自己的愛壺尋找適合的茶葉,老人需要做多少次實驗,而體會判別同一種茶葉在不同茶壺間味道的細微差別又該需要何等的品鑑水準。看來,要想驗證老人的理論也並不容易。

此外,作者在書中還介紹了很多品茗之道,在茶壺類型、大小、水質、水溫的選擇等問題上,都有自己獨到的體會。據作者本人介紹,他收藏茶壺的目的就是為了弄清茶和壺之間的親和關係,並非為了升值保值之類,因此,他的收藏品中既有十分名貴的精品,也有最為普通的茶具。這是他與其他茶壺收藏家之間的不同處。

林建壽先生題贈筆者大作

在筆者的印象中,活動在二十世紀中期的政治人物很多結局都不太妙,善終者不多。而老人能急流勇退,成為一方富豪,得以頤養天年,真是幸運得很。不知道這些與其對生活的愛好和沉迷有關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