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時尚不死,「SHEIN們」拿出新解法?

2023-07-28     鋅刻度

原標題:快時尚不死,「SHEIN們」拿出新解法?

撰文/ 星 晚

編輯/ 高 智

最近一段時間,SHEIN似乎過得不夠太平。先是拼多多旗下Temu指控SHEIN利用市場支配力量強迫服裝廠商與其簽訂獨家協議,接著H&M又在香港起訴SHEIN侵犯其版權和商標,要求賠償損失並要求頒布禁令。

一面是估值超過4000億的快時尚獨角獸,另一面則是在四年時間裡至少在50起侵權訴訟中被列為被告,SHEIN當前的狀態也與快時尚整體市場的頹勢繞不開。

ZARA、H&M、NEW LOOK、Forever21、GAP等品牌都紛紛在全球範圍內甩賣清倉、關閉門店,消費者對快時尚的降溫,直接造就了這些品牌的下坡路。大環境如此,掌握著快時尚打法的SHEIN又如何能獨善其身呢?

抄襲、壟斷訴訟不斷,這是快時尚圈的常態

自拼多多跨境電商平台Temu進入北美市場以來,其與Shein之間的硝煙就從未消散,訴狀一封接一封,你訴我侵權,我訴你壟斷。

7月,在SHEIN起訴Temu商標假冒侵權後,Temu又向美國波士頓聯邦法院提起訴訟,指控SHEIN在與服裝製造商的交易中國,違反了美國反壟斷法。Temu在起訴書中稱,「截至2022年,SHEIN擁有美國超快時尚市場75%以上的份額。」

Temu認為,SHEIN「利用市場支配力量強迫服裝廠商與之簽訂獨家協議,阻止他們與Temu合作。SHEIN的行為導致價格上漲,消費者選擇減少,還阻礙了美國超快時尚市場的擴張」。

緊接著,H&M又在香港對SHEIN發起了訴訟,稱SHEIN侵犯其版權和商標,要求其賠償損失並要求頒布禁令,聲稱SHEIN在多起案件中侵犯了其設計。在聽證會上,H&M還向公眾公布了SHEIN竊取其設計的證據。

官司纏身的SHEIN或許已經習慣了這種常態,據公開數據顯示,在過去四年時間中,SHEIN及其母公司於美國就至少在50起商標或版權侵權訴訟中被列為被告。

據不完全統計,耐克、德克斯旗下UGG品牌、Levi Strauss、潮牌Stussy、陸遜梯卡集團旗下Oakley太陽鏡和在線零售商Dolls Kill等都曾指控SHEIN盜用其產品設計思路。

SHEIN十分重視商品展示圖

儘管常常被「錘」,但這的確是快時尚圈子裡不可言說的操作模式。

ZARA、H&M的成功同樣來源於對大牌店鋪格局、櫥窗設計的效仿,以及第一時間將大牌在秀場的新品「打版」,再迅速生產上市。據了解,SHEIN從打樣到上架只要7天,它的快建立在算法之上,單日可上新1000件單品,一個月的新款數量可以抵上ZARA一年。

憑藉著時尚、低價、選擇多等優勢,SHEIN在2022年以2.29億次/4000萬次的下載量,成為全球下載量第一、美國下載量第二的電商類APP,上市進程也被屢屢提及。只是隨著成本上漲、市場低迷等情況的降臨,SHEIN如今也急需講出一段新故事。

SHEIN忙著撕下快時尚標籤

走在輿論與資本的風口浪尖上的SHEIN,正在急著做改變。

今年上半年,跨境電商行業最大的一筆融資歸屬於SHEIN。然而,此輪融資完成後,SHEIN的估值為660億美元,相較一年前的1000億美元縮水不少。與此同時,2022年,SHEIN的利潤也相較2021年的11億美元下滑至7億美元。謀求轉變已是SHEIN不得不做的事。

一來,SHEIN成立平台模式,打算殺入亞馬遜與TEMU腹地。

今年5月,SHEIN宣布轉型平台模式,引入第三方賣家,欲從轉賣快時尚服裝的獨立網站轉型為覆蓋全品類的電商平台。

相較於品牌護城河更高的亞馬遜,TEMU或許更受SHEIN的影響,因此才出現了兩者針尖對麥芒的局面。TEMU大手筆花費1400萬美元買下美國超級碗的兩條30秒廣告;SHEIN則在美國、波蘭等地修建配送中心,以縮短配送時間,完善供應鏈。

雙方都在迎戰過程中燒錢換流量、生產力。但哪一方能夠拿到更大的優勢,短時間內還不好說。

SHEIN在今年上半年完成G輪融資 圖源:億邦動力網

二來,SHEIN希望與「過氣」的快時尚告別。

一向與抄襲掛鉤的快時尚品牌,長時間陷入互相抄襲、低價內卷的狀態,品牌文化經不起推敲。而SHEIN以「超快時尚」的標籤橫空出世,ZARA的一件商品從打樣到生產需要14天,SHEIN則將流程縮短至7天。通過大量向市場投放款式,以更大機率壓中爆款,再根據市場反饋加大生產,進而平抑單件成本以實現盈利,SHEIN的打法的確奏效。

但與此同時,快時尚的背後繞不開時尚垃圾。生產環節的污染、過度消耗、浪費、包裝以及過時後成堆的舊衣,都開始受到更多的輿論熱議。

2022年年初,Shein對外發布的ESG報告中提及,在700家受審計的供應商中83%的供應商存在「重大風險」,而這些都將成為SHEIN在美國運營的不確定因素。

隨著ESG理念的不斷深入,無論是快時尚還是超快時尚都會面臨著更大的考驗。

歐美快時尚式微,國潮快時尚接班

快時尚最炙手可熱的時候,商業地產開發商會在招商時將國際快時尚品牌作為招商重點,以此帶動其他品牌入駐,順勢提升商場租金。在與快時尚品牌的談判過程中,商場會拿出降低租金、長合約、裝修補貼等優惠籌碼。

高峰時期,H&M幾乎將門店開到了中國的絕大多數城市,全國門店一度超過500家門店。

然而近些年,海外快時尚品牌在國內的境遇用一潰千里來形容,也不為過。

ZARA旗下三個姊妹品牌Bershka、Pull&Bear和Stradivarius的線下門店與電商旗艦店紛紛關閉,正式退出中國市場。H&M旗下MONKI的天貓旗艦店閉店,H&M運營了15年的內地首店也宣告關閉。就連一向不與歐美快時尚品牌走同一畫風的優衣庫,其2022財年中報也披露其在我國市場中的銷售收益下降,在大中華區暫時關閉133家門店。

還有NEW LOOK、Topshop、Forever21、Old Navy等國際快時尚品牌,更是早早退出中國市場的競爭。

但因此提出「快時尚已死」的論調,恐怕為時尚早。

事實上,自2022年618大促期間,線下大排長龍的中國快時尚品牌Urban Revivo(以下簡稱UR)就已經成為天貓女裝賽道的黑馬,銷量超越優衣庫、MO&CO。當H&M、ZARA迎來閉店潮的同時,UR正在加速擴張,甚至一路高歌猛進,到達了歐洲最大商場——WestfieldMall。

SHEIN與Temu展現出的是相似的力量,無論是生產速度、爆款設計,還是供應鏈體系的構建,都開始出現「勝於藍」的態勢。

國內的快時尚品牌開始逆襲 圖源:UR中國微博

另外,據艾媒諮詢此前發布的《2022年中國服飾行業發展趨勢》分析認為,隨著消費者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和年輕消費群體的崛起,消費者對國潮品牌的認可度有所提升。以Urban Revivo、波司登、安踏、太平鳥等為代表的一大批優秀國產品牌崛起,並在加緊營銷和擴張的步伐。Urban Revivo、安踏等一眾品牌正在逐步確立購物中心核心位置,探索並引領中國消費潮流。

換句話說,中國市場當前的消費主力軍造就了「國潮當道」的時代,一眾國潮快時尚品牌正在崛起。而海外市場,SHEIN、Temu正在以中國企業在零售業的優勢進行輸出,勢頭同樣迅猛。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e500bb4421eff74a1c1f8765d5e57a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