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雙11有人破局!華為小米雙贏後,國產手機品牌或變為兩超三強

2023-11-15     數評時代

原標題:這個雙11有人破局!華為小米雙贏後,國產手機品牌或變為兩超三強

平平靜靜,或者說轟轟烈烈的雙11已經過去了,之所以用了兩個截然相反的詞說雙11,是因為對某些人來說,是平平靜靜的,對某些人來說,則是轟轟烈烈的。

最近,BCI給出數據顯示,從2023年10月30日到2023年11月5日,小米手機激活量達到了149.9萬部,華為也有89萬部。兩者都有大幅增長,小米達43.7%,華為也有36.8%。

相比之下,蘋果下降了15.4%,OPPO、vivo也有10%以上的下降。榮耀走出獨立行情,微增,激活量上與華為不相上下。要知道,激活後如果沒有質量問題,是不能退貨的,激活也不管你是線上購買,還是線下購買,可見這個數字還是比較有參考性的。

可以看到,小米這次大爆發的一個代表性產品,就是小米14系列,目前看兩款機型受到了市場的認可,在雙11與iPhone打得有來有回。

但另一方面,以往小米手機的平均價位,還不是那麼高的,但這次的數據顯示激活量居然超過了藍廠、綠廠的總和,可以看出更多人開始傾向小米高端系列,這一趨勢還是讓人很驚訝的。

評價君覺得,可能格局已經徹底變了,未來國產手機品牌或迎兩超三強新局面。

這裡的兩超,就是華為和小米,而三強,則是榮耀、vivo和OPPO。

首先可以確定的是,華為已必然成為未來手機市場的強勢一極。

最近,有新加坡網友將華為和小米比較,提出中國企業從1.0到4.0的階段,其中,中國企業3.0版被定義為「自主生產,全球競爭」,中國企業4.0版則被定義為「顛覆者」,能夠掌握核心技術,解決一切問題,能夠自行提供關鍵零部件……

顯然,從鴻蒙系統,到麒麟9000S,到5G技術,到盤古大模型,到穩健高效的生產,華為已經是4.0版本。

而在3.0版本中,比較符合的品牌眾多,但小米目前正變得脫穎而出。我們可以從幾個方面來看待這種變化。

首先,是小米全品類的發展迅速,不斷取得突破。

今年雙11,小米全渠道銷售224億,這並不全是小米14的功勞,甚至手機也只是一部分,小米綜合產品都有不錯的競爭力,包括電視,以及各種白電、小家電,等等。這表明,小米重研發,同時也重視引入最新技術的策略,是獲得了用戶的認可的。

比如我們看到,在第三季度,小米在國內平板市場就有4.9%的增幅,還是十分出色的,而且也是份額超過10%的三個品牌之一。電視領域更不用說,目前處於國內市場份額領先的位置。

其次,是小米也將在華為之後,推出自己的汽車產品。

有媒體報道,小米汽車工廠已經啟動了一段時間的小批量試生產,目前生產的車輛有數十輛。「工廠在今年年底會開始批量生產,為明年2月車型上市做準備。」

雖然這種報道並不一定完全準確,但肯定也是明晰了一定的脈絡,讓我們大概了解了小米新車登場的時間點。

而之所以很多人期待,或者看好小米造車,在於小米已經把握了管理、研發、採購、營銷等一系列技術和經驗,可以應對複雜產品,並且經過了市場的檢驗。比如像某個新勢力,發現自己採購方面價格比別人高出不少的情況,應該不會在小米身上發生。

第三,就是小米的渠道鋪設很大,並且可以承接新車的到來。

2023年7月,河南小米之家第1000家店在鄭州開業,河南成為全國第一個小米之家門店突破千家的省份。而具體全國有多少家小米之家店面,估計又會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實際上,在核心地段有體驗店,已經變得成本越來越高,有時候只有巨頭可以拿下。以評價君身邊為例,北京年中開的樂堤港店面,一層基本都是汽車品牌,有蔚來、小鵬、長城、零跑,而大面積的數碼店面,只有華為和小米。而目前華為是有專門的位置留給問界的,那麼當小米明年新車登場時候,也有空間留出來進行汽車展示。

第四,就是小米正趕上消費平替時代的紅利。

現在,由於大家消費更為理性,開始出現消費平替的說法,比如說國產新能源車,很多車型都藉助了消費平替的東風,將20-30萬的車賣得風生水起,比如問界。

而小米的洗衣機,冰箱,電視,空氣凈化器,水凈化器等等,每一個產品大家可能都能找到被平替的機型,這就很難不讓這些產品進入用戶的考慮名單中。

隨著平替風越來越烈,所有廠商都希望自己能成為替代別人的品牌,而不是被替代的,一場田忌賽馬的比賽中,只有技術能力強,渠道品牌實力強,歷史包袱輕的品牌才能靈活轉身,獲得更多優勢。而小米利用目前自身強大的研發,以及總體上全球採購能力,還是能把很多科技進步的紅利快人一步的直接轉化到產品上的。

實際上,單從手機角度,拋開用上國產晶片的華為不說,OPPO、vivo、榮耀幾家,可能還真是不服小米的。但另一方面,從整個集團收入,渠道布局,產品線布局上,確實與小米拉開了一定距離。這裡榮耀與小米距離較近,包括電視、筆記本、平板、手錶,都在堅持推新,但也缺少小家電、白電等產品。

總體來看,這五家手機品牌相當長時間都會一直在市場中表現活躍,但從集團、集群角度看,兩超三強的局面可能正在成型。你說只比手機,但專賣店裡連汽車都擺上來的年代,誰又會只跟你比手機呢,比的早已經是整體的品牌競爭力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e1ccf91d47e2f94b499de2df3c25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