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首先要說的,早婚和晚婚,都只是人生的一種選擇。選擇不同,承擔不同,不能分好壞和對錯。
做人生的選擇,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遵從自己內心的真實意願,確定且堅定自己真正想要的。只一點,人生是你自己的。
你總得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願意等,等什麼?
最怕你稀里糊塗地把年齡拖大了,在婚戀市場中的優勢漸無;最怕你自己的意願不夠堅定,總是被他人的觀點和言論所帶偏;最怕你眼高手低,更怕你活在理想世界中,醒不過來。
無論做出什麼選擇,都有各自承擔的部分,也無論你和誰結婚,都會後悔與遺憾。
結婚,永遠別想等到自己有十足的把握。作家安意如的筆下有一句話:
「人的感情如波跌宕,本來有冒險的性質,任憑你自恃精明,千挑萬撿,一樣有走眼的時候,結婚還是需要衝動,白頭到老更是要運氣加福氣。」
錢鍾書在《圍城》里也有同樣的觀點:「不管你跟誰結婚,結婚以後,你總發現你娶的不是原來的人,換了另外一個。」包括《婚姻的意義》中也有一段描述:「我們從來不認識自己的配偶,我們只是自以為認識。即便我們當初找對了人,過不了多久,他 (她)會變。因為婚姻這件人生大事意味著:我們一走進去,就不再是原來那個人。」
也許,稀里糊塗地把婚結了,最好。
肯定有人說,稀里糊塗結婚,要為自己的年少無知而買單,等懂事了就會後悔。
其實,和誰結婚都會後悔,無關懂事與否。買單,也不是在為自己的年少無知而買單,只是在為自己的選擇買單。
02
有句話,還是比較實在的,說:
「結婚還是要趁早,不然等懂事了,見過世面了,一切都看透了,你也就很難動心了,最後對誰都不再有興趣。」
特別是經歷的情人越多,越會覺得自己看淡、看開、看輕了所有。
接下來無論遇到再好的人,只可能保持「三分鐘熱度」。只相處幾天,便熱情全無,只覺得好沒意思,沒什麼意思,想直接跳過戀愛的過程,麻木了戀愛的過程,甚至對異性感到疲憊和厭倦。
由於激情的流失,人生也隨之變得黯淡無光。
依然有那麼一絲憧憬,這反而是令自己最痛苦的,也是最糾結的,無法痛快地做出某一種選擇。
所以才明白的,為什麼年齡越大,結婚越難!
當然這只是原因之一,還有人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懂事,認清現實,考慮的東西也變多了,顧忌的東西也變多了。
總不像20歲的時候,你喜歡我,我喜歡你,那無論有什麼困難都不能阻礙我們相愛。
你會發現人在20歲左右時,常常會把愛情當成生命的全部,這意味著什麼?對結婚的要求,只感情這一點。那麼結婚這件事,自然是簡單的,相對更容易。
可隨著年齡漸大,一個人考慮的東西多了,對結婚對象的要求,也隨之變多了。除了喜歡,還要有家庭、條件、性格、愛好、三觀、地位等等方面的權衡。在這種情況下,太少人能合乎你的理想,或標準。
27歲的時候,或許會想著隨便找一個靠譜的人,結婚過日子就算了,不折騰了。
但真正要你去將就的時候,又不甘心,尤其在30歲以後,更不甘心。不甘心把自己耗到這個年齡,卻換來將就的結局,然後想著再等等,覺得好像已經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實際上呢?年齡越大,在婚戀市場中的位置越尷尬,越被動。
即便你是在等自己的理想,但身邊的同齡人,一直都在忙著結婚生子,導致自己的選擇越來越少。
面對年齡大些的,面對離過婚帶孩子的,這都不是你的理想。偶爾遇到一位同齡且單身的異性,又總會因為自己對婚姻生活的考慮,或者對結婚條件的要求,而將其否定。
03
常常會覺得,人最好還是不要活得太明白,把世事看得太透徹,稀里糊塗地過日子就好。有哭有笑,簡簡單單,今天是今天,明天是明天。
關於結婚這件事。
我們也千萬不要想著,通過找到一個怎樣的伴侶,能在婚後生活中獲得絕對的幸福。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無論是伴侶,還是人生。許多人為了結婚,為了找到合適的伴侶,常常周旋於不同的情人之間,結果更加迷茫,走向自我的迷失,還會使自己越來越孤獨。
不要去隨便消耗自己的情感,有一種熱情是補不回來的。
你遇見一個人,總有感情發生變化的時候,在發生變化的時候,不要懷疑,不要選擇,不要思考。在這種情況下,一個人再好的人都經不起推敲。
堅定自己的選擇,將這一過程當成每段感情必經的過程,如果調節不好自己,或意願不夠堅定,換來換去,會讓自己形成一種習慣性的倦怠和麻木。
另外在這個世界上,再好的人都有,不要在做出選擇以後,對一個更好的人發生幻想。只要你戀愛了,只要你結婚了,就一定會有更好的人頻頻闖進你的生活,但他們不屬於你,你也只能帶回家一個。
多數人,也許想著等自己的條件好了,可以配得上一個更好的人了,再考慮結婚。真正等到那個時候,回頭看看時,當初的優勢也變成了劣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