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科幻,這是第五類文明中的死後生活

2023-09-04     天文在線

原標題:很科幻,這是第五類文明中的死後生活

對大多數人來說,人類的終極目標是永生。沒有比確保我們人類永生更高的科學技術目標了。我們雖然尚未到達卡爾達肖夫指數的頂端,但我們能夠確信的是未來一定會到達。這是《揭秘》,今天,我們將探索第五型文明中非常奇特的,可能存在的死後生命現實。你需要這個問題的答案嗎?你常常感到好奇嗎?

在尼古拉.卡爾達肖夫原版的卡爾達肖夫指數中既沒有第五型,也沒有第四型。但是,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當卡爾達肖夫設計出如今聞名於世的模型之時,第四型和第五型已被添加進去。第四型預示著一個文明擁有宇宙所有的力量潛力,第五類則更進一步,擁有多元宇宙所有的力量潛力。到目前為止,我們想像當中的這個極其先進的社會,遠遠超出我們今天所處的社會。

事實上,在我們眼中,第五型文明完全是一個陌生的、如神一般存在的地方。然而第五型不僅僅是一個陌生的、如神一般存在的地方;它不僅存在著多重宇宙,而且他們能夠以任何他們想要的方式,在多重宇宙間跨越,並利用它、操縱它。這是一個有關時間旅行,以及有著無限的能量、集體意識的時代,比我們所享受的三個(或四個)多得多的維度。因此,它也是一個永生的時代。有很多種方法可以實現。最明顯的(也是不可避免的)是蜂群思維。

但是,實際上到了第五型文明即使是「標準的」蜂群思維也已經是模糊而遙遠的過去了,可能經過數百萬年的交換和改進,現在它變得更加複雜了。如今,科幻小說中所想像的「蜂群思維」,通常被包裹在數位技術的比特、文件和下載中。近年來,我們可以看到計算機、系統和主板幾乎加速了我們生活中的一切。人們傾向於認為,它將和以前一樣,只是規模更大、速度更快。也許這對第二型和第三型來說很好,但是,當我們處理多元宇宙時,即使是量子計算機這樣的技術也將成為一種過時的技術。

科技本身可能是一個完全被遺忘的概念。第5型文明完全存在於當前的宇宙之外,並且可以看到和思考其他宇宙。而且可以肯定的是,它不會通過智慧型手機上的應用程式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

相反,第5型文明通常表現得像是具備並可隨時提供關於萬物的無限知識,似乎這些知識與生俱來。然而,當我們自己思考這些知識的時候,網際網路搜索通常是我們的第一選擇。

但是,對於第5型文明,網際網路的知識也不過是滄海一粟。因為對於一個甚至沒有真正考慮「歷史」的存在來說,時間不僅僅是在過去或眼前,時間它無處不在,網際網路也僅僅是對歷史中微小部分的腳註。

擁有著如此全面的認知,第5型文明可能已經演變成一種超自然的概念,而不僅僅是一個物理存在。實際上,在某些關於第5型文明的預測中,文明本身會不可避免地合併為一個單一實體。

該實體可能會作為物理對象和生物的形式存在,但最終,文明(作為一個整體)是如此高效,它能夠立刻完全通過一個「東西」來表達自己。

而且這比目前我們所理解的絕大多數蜂窩思維要強大得多。與其說這是最先進的科技,不如說它是一個宇宙級別現象。

在死亡之後,還有生命,因為

1)因為第5型文明無法真正死亡,所以即使它的某些部分死了,其餘的部分也會繼續存活,而剩餘的部分大機率會再生;2)因為專門建造的來世也將在通往第5型文明的旅程中被創造出來。

以人類為例,作為目前唯一被證實的所謂「智慧生命」,我們已經能夠預測死後生命的演變。我們在卡爾達肖夫量表上的級別大約是0.7,但死後生命是在稍早的階段誕生的。

理論各不相同,但部分證據表明,生活在10萬年前或更早的古代人類,可能曾經有一定程度的精神信仰。在埋葬的遺址中可以看出,當我們的祖先埋葬死人時,他們確信他們的某一部分將長存。

此後,這個想法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和發展,形成了如今我們所擁有的多元的來世概念。從轉世到天堂和地獄,現在來世的想像有很多種,其中大多數主要受到世界宗教的影響……雖然它們看起來似乎是長久不變的,但實際上它們也只存在了幾千年左右。當第五型到來時,這些想法很可能會再次變得面目全非,宗教(時期)甚至可能已經消失了。

但儘管如此,第五型中可能出現的對於來世的想像,其種子將由我們以及那些在我們之前不久到來的人種下——從宏觀角度來看。如果我們承認我們正在快速走向上一型和下二型狀態,我們就能預測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以及下一階段會是什麼。而且,大多數說法仍認為來世很快就會在物理上成為可能並被理解,屆時我們將不再需要用信仰來支撐對來世的想像,而是需要堅不可摧的伺服器和用之不竭的數字電源。例如,思維上傳已經從只存在於科幻小說的想法變成了即將到來的現實世界技術。

從微觀的蛔蟲,到宏觀的昆蟲,甚至像老鼠這樣的小動物……科學家們正忙著為日益複雜的生物創建完整的「大腦圖譜」,而人類是最終目標。2019 年,有消息稱,哈佛大學和谷歌的一個聯合團隊繪製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人類大腦的一部分圖譜。與此同時,人類基因組計劃(HGP)將自己描述為「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壯舉之一」,但這可能仍是其謙虛的說法。總而言之,我們似乎正在為某種後生物時代人類的生存鋪平道路。

到那時,我們將不再需要支撐我們人類走到今天的物質身體(令人驚奇,但也是暫時的)。這可能是來世的下一個重要步驟,從想法(或未經證實的概念)轉變為可靠的、可驗證的、可實施的事實。那麼,之後會發生什麼呢?我們仍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哈佛谷歌聯合團隊的突破仍然只占人類大腦總量的一立方毫米。但卡爾達肖夫(Kardashev)模型為我們的發展方向提供了一些線索。

Fy: 小星星, 怦, sleep達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d47dec06945a6b0283debe2142ce8b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