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周瑞/星球數據派
消息來源:全球高校聯盟、網大論壇
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終於傳出了小道消息。據可靠消息,中國工程院已經完成了投票,從120人中選出了74人。與2021年相比,今年當選的院士數量似乎比往年要少一些,或許是因為評選標準更加嚴格。網大論壇上的一些網友已經得知了當選的消息,我們來盤點一下。
部分小道消息:顏寧當選院士;同濟至少3人
1、顏寧據說當選中科院院士
據清華大學馬少平教授咋微博上的留言顯示,顏寧疑似當選中科院院士。
2、同濟光工程院據說至少有3位院士當選(另一個說法是4人)。
3、其他各校當選名單(網大論壇版匯總,數據不準確,僅供參考):
工程院當選部分名單:陳學東,宋保維,陳代傑,韓恩厚,呂劍,劉日平,張福成,趙中偉,馮志海,高雄厚,趙躍民, 殷躍平,何川,劉漢龍,李興剛,李清泉,周創兵,邢鋒,夏強,夏寧邵,陳士林,朱立國,唐佩福,江濤,張強。
工程院農學部:陳代文,茹振鋼,張獻龍,焦新安,金梅林,康相濤
工程院土建:何川、劉漢龍、李清泉、周創兵、邢峰、殷躍平、李興剛,好像少一個大家可以繼續找消息看。
清華工程院段路明,東南尤肖虎、哈工大赫曉東也都有人說。
科學院生醫部分名單:顏寧、高紹榮
科學院化學部:熊仁根(無機),游書力(有機),卿鳳翎(有機),常俊標(化生),陳春英(分析),彭慧勝(高分子),唐智勇(物化),鄭南峰(物化),葉國安(核放射)
科學院技術:姜瀾
上海交大相關:機械運載譚家華,醫學夏強,工程院 陳代傑,科學院 房靜遠。
兩院加起來,清華6個,上交五個,北大四個,同濟四個,復旦至少三個,也有爆料說北航六個(個人認為這個數據不太可能,僅是傳言)。
當然,在真正公布之前我們需要保持謹慎和客觀,等待官方公布最終的結果。雖然這些消息已經在網絡上廣泛傳播,但我們需要驗證其真實性。畢竟,在評選過程中存在許多變數和不確定性。讓我們拭目以待即將揭曉的答案!
2023年院士評選五大特點
據說今年的院士評選環節非常公平公正,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 候選人限制減小,候選人變多
今年的院士評選取消了候選人需要獲得三名院士推薦的限制,這意味著更多的優秀人才有機會成為候選人。這一改變無疑增加了評選環節的競爭,但也使得更多的人才得到了展示自己的機會。
2. 第二輪評選周期變短
與往年不同,今年的第二輪評選周期大大縮短,這一改變提高了評選效率,也減少了候選人等待的時間。雖然這可能會增加評選難度,但能夠讓優秀的候選人更早地得到認可。
3. 外部評選專家管控十分嚴格
外部專家評選第二輪候選人時,每個學部分成幾組,每組由幾十個遴選出的同行專家單獨在各自房間評審材料並完成投票,評審環節所有電子產品都統一上交,且不得離開房間。
這一環節是今年院士評選的一大亮點。每個候選人都會提交相關推薦材料和15分鐘自我陳述視頻PPT。這些材料會被分發給各個評審小組,由專家們獨立評審並投票。這樣的方式避免了人為因素的干擾,確保了評選的公正性。此外,所有電子產品統一上交,且不得離開房間,進一步減少了作弊的可能性。
4. 院士候選人與評審專家迴避機制
今年院士候選人不需答辯,只提交相關推薦材料和15分鐘自我陳述視頻PPT即可,候選人全程無機會接觸評審專家。
這種方式讓評選更加客觀公正。候選人們只需要提交材料和自我陳述視頻PPT,這不僅減輕了候選人的壓力,也避免了因為答辯表現不佳而影響評選結果的可能性。同時,候選人全程無機會接觸評審專家,這有效地避免了不正當手段的使用。
5. 中紀委現場辦公,隨時受理舉報
為了確保評選的公正性,中紀委將會在現場辦公並受理舉報。這將有效地防止任何違規行為的發生。同時這也給了公眾一個監督的機會,使得整個評選過程更加透明和公正。
整體而言,今年的工程院院士增選環節在公平公正方面做得相當出色。通過減少候選人限制、縮短第二輪評選周期、採用分組評審方式、取消答辯環節以及設立中紀委監督等方式,確保了整個評選過程的公正性和客觀性。這些措施為我國的科技事業選拔了一批優秀的領軍人物,也為我國的科技創新事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另據消息,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增選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當中。中國科學院的院士增選,是每年一度的重頭戲,也是中國科學界的大事。今年的增選工作也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相信近期大家就能夠看到最終的結果。
作為中國最高的學術榮譽,中國科學院的院士稱號一直備受矚目。能夠被選為院士,不僅是對個人學術成就的極高認可,也是對個人學術生涯的極大鼓舞。因此,每年的院士增選都會吸引無數專家學者的關注和參與。
今年的院士增選,同樣吸引了眾多專家的關注。據消息人士透露,本次增選工作已經進行了一段時間,目前正在進行最後的評審階段。預計近期大家就能夠看到最終的名單公布。
據了解,本次院士增選工作的評審標準依然非常嚴格。除了要求候選人在本領域有卓越的學術成就之外,還要求候選人具備國際視野和前瞻性創新思維,能夠為學科發展做出持續的貢獻。同時,評審過程中還會注重候選人的學術道德和誠信記錄,確保候選人具備高尚的學術品質。
在本次院士增選工作中,有很多優秀的專家學者參與其中。他們不僅在本領域有著卓越的學術成就,還為推動中國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他們中的一些人將會成為新的院士,為中國科學界注入新的力量和活力。
總之,兩年一度的院士增選是我國科技界的一件大事。本次評選雖然傳出了許多小道消息,但我們仍需要保持客觀和謹慎,等待官方公布最終結果。我們也期待著新的院士們能夠在未來的科技事業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為我國科技實力的提升和國際影響力的增強做出更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