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基礎。近年來,我市立足資源稟賦,聚焦主導產業,推動脫貧地區強扶持、固基礎、延鏈條、拓空間、提效益,全市農牧業特色產業持續鞏固,質量效益穩步提升,帶動脫貧群眾增收明顯。
加大投入力度,著力發展區域特色產業
我市圍繞玉米、馬鈴薯、生豬、雜糧油料等「八個百萬」級生態農牧業特色板塊和奶業振興戰略,在武川縣、清水河縣、和林格爾縣等地打造奶山羊、肉羊、肉牛等養殖產業項目;圍繞「五宜城市」規劃布局,在托縣、清水河縣等黃河流域一帶推進文旅融合項目建設;利用四市區近郊優勢培育休閒觀光農業,形成新產業新業態,帶動脫貧戶和其他農戶增收。
2022年,全市共爭取並下達各旗縣區(開發區)各級財政銜接資金和京蒙協作幫扶資金7.16億元,60%資金投入到區域特色產業發展,共實施產業項目141個,受益人口8萬餘人。全市脫貧人口轉移就業9538人,其中,縣內務工6814人,占比達71.44%。全市脫貧人口人均純收入17091.6元,較2021年增加2295.9元、增幅15.5%。從收入結構來看,轉移性收入增速平穩,綜合保障水平提升明顯。生產經營和工資性收入以及財產性收入增幅較大、占據主導,「開發式」「造血式」幫扶成效凸顯,脫貧群眾內生動力和發展能力顯著增強。
聚焦重點幫扶地區,鞏固產業幫扶成效
我市集中優勢資源力量支持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武川縣和清水河縣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發展,持續鞏固提升幫扶成效。制定《支持武川縣加快推進自治區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全年投入武川縣各級財政銜接資金和京蒙協作、中央單位定點幫扶資金2.53億元,著力發展「兩麥一薯一羊」特色優勢產業,培育了燕谷坊、烏骨羊等一批龍頭企業,帶農益農作用日益明顯。制定《2022年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工作要點》,保持政策整體穩定,發揮專項幫扶資金效益,紮實推進全市22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後續幫扶。
全年投入清水河縣各級財政銜接資金1.61億元,加快發展雜糧富民、養殖富民、林果富民、旅遊富民、光伏富民、風電富民、物流富民、園區富民「八大富民產業」,促進農業高質高效、鄉村宜居宜業、農民富裕富足。
完善配套建設,推動產業發展
接續推進脫貧地區產業發展,加快物流、倉儲等基礎建設,重點補上設施、營銷等短板,推動脫貧地區特色種養業向二三產業延伸,助推脫貧地區農產品品牌打造和市場銷售。推動利用自有電商平台資源、自媒體銷售、網紅帶貨等方式開展農特產品銷售活動,依託「郵快合作」打通農特產品銷售寄遞綠色通道,形成了較為成熟的「寄遞+電商+農特產品+農戶」的供應鏈體系。2022年,快遞進村服務覆蓋率98.3%,投遞量達516.84萬件,是2020、2021兩年投遞量總和的1.53倍。同時,加大消費幫扶力度,全年通過各類線上、線下消費渠道累計銷售農副產品4.27億元。
開展樣板創建,發揮示範帶動作用
啟動呼和浩特市創建鄉村振興示範縣、鄉、村三年行動計劃,充分發揮各地區特色農業產業、自然生態資源、紅色革命文化等優勢,探索實施獨具特色的鄉村產業,並以產業發展帶動當地及周邊農戶,增加就業崗位,拓展農產品銷售渠道,發展新型旅遊服務業等,有效增加農戶和村集體經濟收入。2022年集中力量在全市打造1個鄉村振興樣板示範縣(武川縣),10個樣板鄉鎮,63個樣板村。樣板區共投入1.08億元,實施產業、小型公益等項目54個。武川縣黑沙兔村、清水河縣老牛坡村成功申報自治區「紅色美麗鄉村建設綜合示範項目」試點村,武川縣、和林縣成功創建為自治區級先行示範旗縣。
今年我市要推動農業基礎更加夯實、推動農村發展更有活力、推動農村環境更加宜居:新建改造高標準農田12萬畝,新增優質苜蓿草6萬畝、青貯玉米10萬畝,優質苜蓿草自給率達到45%以上。新增設施蔬菜1000畝、露地菜5000畝,新建蔬菜產地保鮮冷藏庫12座。推進實施宏福高端設施農業園等項目。深入落實「奶九條」政策,新建續建規模化奶牛牧場10個,新增奶牛6萬頭以上。大力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培育休閒觀光、採摘體驗、賞花品果等業態,促進一產與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引進培育新型經營主體120個,創建國家級、自治區級農牧業產業園各1個……
錨定目標不鬆勁,躬身實幹促振興。相信隨著我市農業產業的進一步快速發展,農民的生活會更加幸福。
來源: 呼和浩特市融媒體中心綜合 記者 苗欣圖:資料圖片
統籌/郭秀芬校讀/王文艷初審/段磊 終審/阿拉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