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產品的利潤只有幾分錢;蔬菜水果價格再高,利潤也沒多少

2019-08-19   我會種

1、中間環節的利潤

在進入農業行業之前,很多人和我說農產品在地頭就幾毛錢,到了我們消費者手裡要好幾塊,中間環節,即代辦、批發商拿走了好多利潤,坑害了種植戶和消費者,農產品利潤中間厚,兩頭薄。經過我的市場走訪、用戶調研,我開始覺得這是錯的。

所有環節的利潤都有合理之處。假設某種蔬菜在地頭0.8元/斤,代辦費一般就3分錢-8分錢一斤,算上包裝、分揀、小工裝車、長途運輸還可能需要產地打冷等多重費用,加上3-5毛錢一斤。批發商拉到一級批發市場,一般也就是加個幾毛錢出售,行情特別好頂多每斤加上1-2塊,大部分情況都是加個1-5毛錢一斤賣出去,行情冷淡的時候要麼不加錢,要麼甚至賠錢出售。

一批市場的農產品行情不亞於我國股市的波動:天氣、市民口味變化、當天供貨商數量、採購商數量、產品質量等很多因素都會成為市場瞬息萬變的理由,一天的賠錢和賺錢也是一個機率,靠經驗能提高賺錢的機率,所以一批市場多是經驗老道的從業人員,他們不僅懂產品,也懂市場。

與批發商靠量掙錢不同,社區門口的菜販子掙的是差價的利潤,批發商哪怕一斤只加價0.1元,耐不住其每天走貨數萬斤,利潤也是數千元一天,而菜販子一天頂多賣出1-200斤菜,他也只加0.1元/斤,每天豈不是只能賺10-20元?所以他們需要按照一批價格的2-2.5倍出售才能生存。故之前提到的0.8元/斤的蔬菜到了家門口也就自然而然3元/斤往上了。但是回顧整個過程,所有人得到的都是較為合理的利潤,我覺得並不過分。

2、中間環節存在的理由

還有一點,是大家常常說出來看似有道理的農產品中間環節論。很多人說一批是不合理的,假設一種情況:天津寶坻產地的茄子被拉到北京的新發地一級批發市場,之後又被天津金鐘河批發市場的批發商買回去。事實上,天津市場的批發商完全可以也應該去天津產地購菜,所以大家得出結論認為這是我國農業物流資源的浪費,整個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很大的不合理之處,亟需改進。

事實真如此嗎?經過較長時間的接觸,我發現這是一種以偏概全的說法。一方面,例子中所舉情況並不是大規模存在,正常利潤的情況下,就近銷售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如果利潤高企,來新發地繞一圈批發商掙到更多錢,那市場這隻手就會把貨優先配到北京而不是天津;另一方面,通過比較整體中部分環節的成本來說明整體問題是不合理的,天津批發商來到新發地有兩個需求:一個是採購需求,另一個是配貨需求,天津批發商要進10種蔬菜,雖然茄子買的是他天津本產地的,但可能另外9種都是外地的,茄子本身的採購成本看起來是不合理,而來到新發地的目的以最低的總成本購買到多種多樣的全國各產地運來的蔬菜。

農產品採購是考慮整體成本,包括分揀效率和質量、包裝成本、小工成本、物流成本、供貨穩定性、配貨便捷性、產地經紀人信譽程度等等非常多的因素。而現階段大流通大物流的市場結構確實使得社會分工高效且成本較低,故以某個環節某種產品的成本來質疑整個體制的合理性是欠考慮的。

3、農產品生意

農產品生意靠智慧更靠人品。農產品不是標準化的工業品,品質千差萬別,而且農產品的整個採購流通過程中充滿了可以做小動作的地方。裝箱的時候多放兩層紙,下面兩層多放一些小果,到了市場多打一點水等等,只要花心思,很多地方可以卡出一些利潤。但是農產品的交易,很多人都是圖長久生意,非常注重信譽,不會為了這點蠅頭小利賠掉個人生意場上的名聲。因此,常年經營的代辦和批發商,不管表面看起來如何,我都毫不懷疑他們真誠的人品。此外,產地代辦和批發商們共同形成了農產品的源頭品控小組,均有非常深厚的農產品知識功底。

市場不由人控制,賠錢與賺錢並存,市場上很多批發商哪怕賠錢,或者看到因為某些特殊原因,將來1-2周內都會持續賠錢,也會堅持把生意做下去,很重要的原因是他們把自己和老客戶的關係看的比現階段的短期得失更重,如果今天為了避免賠錢不來市場了,明天老客戶也就失去了。我十分感嘆,做人要像他們做生意一樣,能賺,更要能賠,能算清長遠的帳。

當然,每個職業都有做的非常出色的一批人存在,我接觸過的生意做的大的基本都對行情和信息非常敏感,善於自己判斷和琢磨,能夠比其他人更好地把握收購、儲存、銷售等方面的節奏。這一點也非常觸動我,成功或許沒有那麼難,往往只要比行業競爭者多那麼一點用心和堅持,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