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拍出讓人想去旅行的劇集?業界大咖分享「秘籍」

2024-10-14     紅星新聞

年初的熱播劇《繁花》,讓上海的黃河路成為City Walk的網紅打卡點;在新疆拍攝的《我的阿勒泰》《大海道》,讓新疆的旅遊旺季提前開啟……近年來,不少影視作品成為一座座城市文旅的新名片,越來越多人願意「為一部電視劇、一部電影而赴一座城」。

在為期三天的首屆中國廣播電視精品創作大會上,「影視文旅深度融合的場景與機遇」論壇吸引了眾多影視創作者、研究者的到來,他們共同在論壇上復盤有關《我的阿勒泰》《去有風的地方》《繁花》等作品的創作歷程,探討影視與文旅的深度融合,如何讓一部劇帶火一座城。

論壇現場

回憶:影視劇場景,已成為旅遊打卡地

在中國的影視發展歷史中,影視與文旅融合發展的歷程由來已久。

文化和旅遊部產業發展司副司長馬力回憶,1984年,為拍攝《紅樓夢》,在北京和河北正定建造了大觀園、榮國府等,拍攝完成後,建造的這些地方成為了很多影視劇的拍攝地和旅遊景區。1986版的《西遊記》,讓觀眾對九寨溝的美景留下深刻印象,其中珍珠灘瀑布至今仍是遊客必打卡點。

進入新世紀,《喬家大院》等電視劇展現了拍攝地的獨特風光和深厚文化,使取景地一夜之間聞名全國,吸引大批遊客前往。橫店影視城、象山影視城等影視拍攝基地也陸續發展成為兼具悠閒觀光旅遊、文化娛樂、休閒度假等功能的綜合性旅遊地。

馬力看來,當前遊客出遊熱情高漲,文旅消費勢頭正旺。剛剛過去的國慶黃金周,全國國內旅遊出行7.65億人次,國內遊客出遊總花費7008億元。當下,影視+文旅的發展成為亮點,越來越多的人跟著影視去旅行,從觀眾變為遊客。一部好劇播出之後,會引起觀眾的熱烈反響。過去這種反響主要體現在口碑傳播,而現在通過影視文旅的融合,可以延伸影視劇的傳播力、生命力,反過來影視劇又為既有的文旅場景賦予了新的文化內涵,甚至會創設新的文旅場景。

探索:如何讓影視劇成為下一個旅遊熱點

當下,文旅市場持續火熱,影視劇也是風頭正勁,市場依然需要更多像《狂飆》《去有風的地方》《我的阿勒泰》等能真正讓某一城市、景點出圈的爆款影視作品。

愛奇藝總編輯王兆楠介紹,這幾年網紅城市接連湧現,重慶、成都、開封、淄博……你方唱罷我登場,但都面臨共同的問題——短暫火爆之後,怎麼能讓人和城市產生長久的情感連接?王兆楠認為,影視創作要「種草」城市,核心和難點在於怎麼藉助城市這個有形的載體,傳遞無形的生活理念。

在她看來,《人世間》帶火吉林長春,是因為觀眾通過周家三兄妹看到了無數個普遍家庭幾十年生活的變遷;《狂飆》帶火廣東江門,是因為觀眾看到了時代洪流下普通人命運的種種偶然;《我的阿勒泰》讓阿勒泰火爆出圈,是因為它用自然豁達、放鬆治癒了城市青年的精神內耗……「影視『種草』城市,根本上是因為它能滿足人們在生理本能和物質本能之外追求價值感、意義感的精神本能。」王兆楠說。

《繁花》製片人黃星提到,作為影視人,首先要把自己的職責做好,只有發掘製作出更多更好的影視作品,才有後面更美好的事。

華策集團副總編輯、《去有風的地方》總策劃賈堯認同黃星的觀點,並以《去有風的地方》舉例。當時整個編劇團隊在大理待了兩年多,沉浸式感受大理本地人以及新大理人、當地非遺傳承人的故事,從中提煉和加工出了好的劇本。之後在製作階段,劇組跑遍了整個大理,尋找符合劇情的拍攝場地,如劇中的主場景有風小院在茶馬古道附近的古村落,有風小館在沙溪,麥浪在喜洲,有風馬場在雲龍……拍攝場景的精選也導致在拍攝時,常常需要2到3個小時的轉場通勤時間。劇組之所以花這麼長時間進行轉場和拍攝,是希望能夠給到觀眾最美的呈現,「我們很好地把它提取出來呈現給了觀眾,讓大家發現,這些很有意思,能夠擊中我療愈我,讓我產生共鳴。」

賈堯

展望:讓影視和旅遊,為觀眾「造夢」

影視作品,並非某一個城市或者地區的「硬廣」,如何「因地制宜」,讓影視劇在保證藝術性、故事性的前提下,還能更好地服務於地方文旅宣傳,成為了論壇上的熱門話題。

「文旅劇不是景區導遊類劇集,應該更多融合當地特色,展現當地風貌。」成都文旅集團旗下成都天府寬窄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董事長趙斌介紹,成都文旅集團以成都為背景開發了一系列劇集,如以西嶺雪山為背景的《歡迎來到天靈山》、講述蜀中才女薛濤的《芙蓉新落蜀山秋》以及《熊貓超人》真人特攝類微短劇。在他看來,要想更好地助力地方文旅發展,首先要解決的是創作端的問題,「創作有新意,讓觀眾覺得有趣,同時能將在地文化融合,是對創作端的基本要求。」其次,對於文旅端來說,最大挑戰在於怎樣抓住流量,並將這種流量轉化成實際文旅收益。

《玫瑰的故事》製片人鄭中莉回憶,《玫瑰的故事》中林更新有一句出圈的台詞「北京到底有誰在」,通過網絡二創後,轉場介紹了很多北京著名景點、美食。其實這部劇設定在北京有很多原因,像主角黃亦枚的設定是書香世家,父母是大學教授,哥哥是建築師,而她在美院畢業,「北京有非常濃厚的文化氛圍,所以最終把故事設定在北京。」

鄭中莉

中國旅遊協會副秘書長葛磊提到,烏鎮曾經因為一部電視劇《似水年華》和烏鎮戲劇節成為不少人嚮往的地方,但實際上,這些年有幾十部電視劇在這裡取景拍攝,但遺憾的是沒有激起水花,也很難把這些電視劇與這個小鎮產生關聯,「我們希望找到那個真正能跟我們同頻共振的影視劇,能夠跟我們長期發展,這樣彼此才有更加長遠的賦能。」

葛磊

在他看來,當下中國旅遊正在整體性進入影視思維時代,希望讓遊客能夠入戲,而不出戲,讓遊客在這個場景和環境中去發生故事,讓遊客成為一段故事的主角。影視和旅遊最大的共性就是「造夢」,希望未來在創作中,導演、編劇,不光是在旅遊目的地拍戲,也能夠轉換角色,為遊客、觀眾造夢,「我特別呼喚,編劇們不光是在屋子裡面寫劇本,也能走到中國的山山水水中去,每一個地方,每一個秘境,每一個小城,每一個鄉村,都有它獨一無二的故事和氣質,能夠幫助你們創作出更好的劇情。」

紅星新聞記者 邱峻峰 編輯 曾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c2ee4a750d0661cb420c2808abed6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