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爆發,讓國產動力電池隆重登上世界舞台。目前,寧德時代、比亞迪以及國軒高科等中國企業已經成為全球知名動力電池供應商(參數|圖片)。
數據顯示,我國動力電池產量占全球的70%。不過,在如此出色的數據背後,我國用於製造電池的原材料——鎳礦,儲備量僅為全球3%。
公開資料顯示,世界上紅土鎳礦分布在赤道線南北三十度以內的熱帶國家,環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分布最為集中。
其中,位於東南亞的印度尼西亞是全球紅土鎳礦產量最大的國家,約占全球產量的近三分之一。而在全球紅土鎳礦主要分布圖中找不到中國的影子。
這就導致,隨著冶煉工藝的提升,紅土鎳礦取代硫化鎳礦成為鎳金屬主流時,對鎳礦需求量巨大的中國,對印尼紅土鎳礦產生了高度依賴。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鎳礦進口依賴程度超過80%。這意味著,一旦印尼或者菲律賓拒絕出口,那麼中國的電池製造和鋁合金領域將面臨巨大的損失。
果不其然,在2019年8月,印尼對外宣布將不再出口鎳礦後,國內立刻掀起一股瘋狂的漲價潮。
需要注意的是,「先天性」的不足令中國很難改變被卡脖子的現狀。唯一好走且能夠迅速改變局面的只有掌握更多的鎳礦資源。
包括青山控股集團在內的中國企業,也的確在這麼做。筆者了解到,青山控股集團成立於2005年,主營不鏽鋼生產業務。
而在2009年時,青山控股就未雨綢繆,斥巨資在印尼買下了4.7萬公頃的紅土鎳礦。同時,該公司還順勢在當地建設起工業園區,直接在鎳礦產地進行冶煉,節省了不少成本。
除了青山控股,寧德時代也從2020年6月開始在印尼建廠。雖然做法簡單粗暴,但「直搗黃龍」的策略相當奏效。
根據中國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儘管印尼進行出口限制,但在2020年該國仍然向中國出口鎳礦石340萬噸。
反觀印尼當地,雖然有先天性的優勢,掌握著大量的鎳礦,但受經濟水平的制約,沒有足夠的足本用來推動當地鎳礦產業升級。而這,剛好給財大氣粗的中國企業創造了絕佳的機會。
當然,中企的入局也為印尼提供了經濟增長的機會和大量的工作崗位,在筆者看來這是個雙贏的局面。
文/諦林審核/子揚校正/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