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江縣城中有一處當地人茶餘飯後的休閒場所,叫作蓮池公園。公園位於繁華的鬧市區,占地面積不大,當地人津津樂道地聊起它的歷史,常常會聊起300多年前的那場反清復明的戰爭,以及在此殉難的抗清將領許名臣。
元江縣城中有一處當地人茶餘飯後的休閒場所,叫作蓮池公園。公園位於繁華的鬧市區,占地面積不大,當地人津津樂道地聊起它的歷史,常常會聊起300多年前的那場反清復明的戰爭,以及在此殉難的抗清將領許名臣。
元江縣城中的蓮池公園是許名臣的殉難地
雖然距離那場戰事已過了很久,但當記者來到這裡,還是能從當地人口中了解到許多歷史的細節,尋覓到歷史人物遺留在這座城市的印痕。
雖然距離那場戰事已過了很久,但當記者來到這裡,還是能從當地人口中了解到許多歷史的細節,尋覓到歷史人物遺留在這座城市的印痕。
駐守元江城
初冬,原本以炎熱著稱的元江也在寒風中下起了小雨,當地人經常聚集休憩的蓮池公園因為降溫而冷清了許多。在公園前,記者找到了一塊石碑,石碑上書「許名臣殉難處」幾個大字,碑上記載了許名臣的生平和殉難的經過。
說起許名臣,則不得不提那嵩。
據了解,那嵩,字維岳,傣族,為明末元江軍民府世襲土官。據記述,明洪武年間,明王朝將原先的元江路改為元江府,並授予那氏世襲知府一職。明永樂年,升為「元江軍民府」。所謂「軍民府」大致可簡單理解為「府」的提升。因為在明代,「府」並不掌兵,而「軍民府」則是在府的基礎上可掌兵,就是通常所說的「上馬管軍,下馬管民」。到了明末,世襲知府一職的那氏族人那嵩,勤政愛民,受到當地百姓的愛戴。但隨著明王朝的衰落,明崇禎十七年(清順治元年,1644年)滿洲貴族的軍隊在明朝將領吳三桂的帶引下大舉進入山海關內,併入主中原,明朝滅亡,南明王朝在南方建立。
面對清軍的攻勢,南明永曆帝在危難之時,加授元江軍民府世襲土知府那嵩為雲南總督,並授予石屏總兵許名臣為「懷德將軍」稱號,共同抵抗清軍。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吳三桂率清軍入關進入雲南後,那嵩與石屏總兵許名臣等南明將領,形成了掎角之勢,牽制吳三桂於石屏境外。但終因戰局失利,吳三桂兵近臨安城時,許名臣率部撤出了臨安城,直奔元江與那嵩會合,轉守元江。
熟知元江歷史的白仲和說:
「許名臣率部從建水到達元江後,便駐守在這裡。而在他駐守的這段時間中,當地百姓對他並沒有太多的了解。」
蔡立能攝
殉難蓮池邊
當那嵩、許名臣等退守元江後,吳三桂以重兵包圍元江城,相持三月之久。在這期間,吳三桂曾想誘降元江守軍,但最終未能得逞。
對此,白仲和說:
「吳三桂率重兵到達元江後,便將整個元江城團團圍住。由於當時的元江軍民府實力很強,且四周都有牢固的城牆環繞,所以清兵一時難以攻下城池。僵持中,吳三桂自恃兵多將廣,想迫使那嵩等南明將士投降,並將勸降書用弓箭射入城中。那嵩大怒,把勸降書撕成碎片,登上城樓將回信射出城外,痛斥吳三桂。當時,元江城中大概有上萬士兵。在清軍數月的圍困中,城中糧草很快便消耗殆盡,軍士、百姓一度飢餓難耐。」
兵臨城下的吳三桂在元江軍民的抵抗和對他的痛斥聲中,漸漸失去了耐性,並惱羞成怒,下令進攻。而那嵩父子則指揮部屬與清兵戰鬥不息,終因寡不敵眾,城池被攻破,士兵、居民多巷戰而死。眼看守城無望,不願投降清軍的那嵩與其家人登樓自焚而死。
此時,駐守外圍的許名臣部與清兵血戰,已所剩無幾。他退至城中,見那嵩已經殉難。而面對破城的清軍,無路可走的他,潛入城中梓潼觀蓮花池底,用一空心蓮杆呼吸,暫避清兵鋒芒,以圖東山再起。清兵四處搜捕,沒有發現他的蹤跡。疑惑之時,清兵發現蓮池內枯荷無風而動,似覺水中有人,便以亂箭射入池中,池水漸漸變成了紅色。白仲和繼續說道:
「清軍把許名臣拖出蓮池後,勸其投降,並許諾投降後仍可為官。在遭到拒絕後,清軍將許名臣殺於蓮池邊。許名臣死後,當地百姓將他安葬,至於安葬在哪就不清楚了。」
那嵩和許名臣部奮力抗擊清軍,雖以失敗告終,但卻書寫了一段悲壯的歷史。後人劉達武憑弔古蹟寫下了《蓮池曲》一詩,贊曰:
老濞屋明社,勁草出山澤。
蓮干通呼吸,一息存國脈。
天命不可活,水底畢臣節。
石碑上的記載
時間到了民國年間。那時的雲南經過「重九起義」後,已推翻了清朝在雲南的統治,並成立了雲南都督府,由滇軍將領蔡鍔任都督,但當時的時局並不平靜。隨著袁世凱竊取辛亥革命的成果,並復辟帝制,蔡鍔在雲南發起討袁護國運動。在這期間,蔡鍔將目光聚焦到了許名臣身上。
在如今的蓮池公園邊,人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塊石碑,碑上寫有「前明偉人許名臣將軍成仁處」字樣。而這塊碑的碑文便是由蔡鍔撰文、雲南文化名人袁嘉穀書寫的。碑文這樣寫道:
「公諱名臣,字見還,石屏人,前明右軍都督同知,掛贊明懷德將軍印。撫桂王赴緬甸回滇起義,意在合李定國並土知府那嵩三路進兵攻吳三桂。事泄,兵敗城陷,那嵩合家義焚。公潛身梓潼觀池中,以蓮杆通呼吸。復為三桂兵所覺,入而獲之,遂受其害,時順治十六年冬十二月念八日。方今民國成立,追慕其忠,爰書以志之。」落款為:「任命經界局總長前雲南都督府蔡鍔題贈,同邑袁嘉穀拜書,民國四年三月十一日吉旦。」
碑文大致描述了許名臣殉難的經過、背景,但當時的蔡鍔又為何要為許名臣立此碑呢?或許,是由於當時正值護國運動期間,而抗擊清軍、誓死不降的精神與當時的時代精神相吻合。
光陰如梭,古時許名臣殉難的蓮池,在時代的發展中被修建成了供人們休閒、遊覽的公園,但這並不影響它成為當地歷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繼續承載當地人厚重的歷史記憶。
玉溪日報記者:顧世丹
編輯:韓婭嬌 審核:楊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b8XHnABgx9BqZZIgZ1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