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方懂冬至

2023-12-21     洞見

原標題:人到中年,方懂冬至

人到中年,方懂冬至

作者:洞見yimo

剝極必復,見天地心。

12月22日,冬至。

我們常說:冬至大如年。

在古代,冬至是比新年還要重要的節日。

這一天,一家人圍坐在一起,閒話家常,熱氣騰騰地吃一頓飯。

年少不識愁滋味,歡聚一堂的溫馨與快樂,似乎就是少年時冬至日的全部。

行至中年,踏遍千山萬水,歷經人事滄桑,才真正讀懂了冬至背後的含義。

01

人間團圓,溫暖人心

冬至時節,已至年末。

於中國人來說,歲末是歸家的時節。

年少的時候,不懂得思鄉的滋味。

如今歷經多年求學、工作,漂泊在外,才慢慢懂得了團圓的珍貴。

白居易有詩云:

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冬至這一天,詩人沒能回家,自己一個人住在邯鄲的客店。

天氣寒冷,他一個人抱膝而坐,看著眼前燈影搖曳。

每逢佳節倍思親。別人都在這一天團聚,客棧也冷冷清清,更顯詩人孤寂。

自己沒能回家,家人們在這一天也過得不愉快吧。

深夜時分,他們也像我一樣圍坐在燈火前,思念著我這個遠行的人。

故園梅花幾度發,遠隔天涯思舊鄉。

年少的時候,我們拚命逃離,背井離鄉,遠赴天涯。

到了某個年紀,慢慢發現故鄉,成為自己魂牽夢縈的地方。

元代詩人虞集年少離家,入京為官。

少年離鄉,萬丈豪情,立志出人頭地,出將入相。

春風得意,仕途順遂,他一路做到翰林學士,國子監祭酒。

但是隨著年紀漸長,他越發想要回到生他養他的江南。

想要再聽一聽江南的雨,見一見江南的花。

但是皇帝不許,他屢次請求南歸,都被皇帝拒絕。

鄉關路遠,歸夢難圓。

他說:何處他年寄此生,山中江上總關情。

是啊,遊子無根,遊蕩四處,不過如浮萍般寄生而已。

豐子愷說:我的歸宿,是我的家。

家是一個人的根,有家,就有歸處。

人這一輩子,無論你變成什麼樣子,家始終都在那裡。

有錢沒錢,都對你不離不棄;風光落魄,都和你相伴相依。

只要有家可回,親人在側,就是一個人最暖的歸宿。

冬至佳節,遊子歸來,萬家團圓。

人們搓湯圓,甜甜糯糯的小丸子,象徵團團圓圓。

或者是包餃子,捏上十二道皺褶,寓意一年中12個月,都過得和睦美滿。

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其樂融融的氛圍,驅走了冬日的蕭索與涼意,趕走一身的疲憊和辛勞。

02

向陽而生,美好如期

在古代農業社會,冬天是一個很難熬的季節。

天地閉塞,萬物凋敝,食物匱乏,保暖也是個大問題。

所以人們無時無刻不在期盼著冬天結束。

但是從夏至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短,氣溫也一天比一天冷。

物資越耗越少,日子變得越來越難熬。

冬至,是一個節點。

從這天之後,白晝一天比一天長,太陽也越升越高。

雖然氣溫依然寒冷,但是人們已經看到了希望。

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結、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動。

山林中的水泉,已經有了涌動的跡象,麋鹿的角也已經感知到陽氣開始消解。

陰陽輪轉,春天即將來到。

公元766年,杜甫漂泊在夔州,正值冬至。

岸邊的柳樹正在舒展枝條,山中的臘梅正在傲然綻放。

刺繡的姑娘,正在添絲加線,趕做新春的衣服。

杜甫說: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他一生命運坎坷,輾轉漂泊,此時也被冬至的氛圍感染,希望自己的人生也可以掃除陰霾,春回大地。

冬至這天,民間有畫寒梅圖的習俗。

在白紙上畫素梅一枝,日染一瓣。

歷經九九八十一天,寒梅盡染,陽氣漸長,余寒消盡。

梅花綻放,春臨大地。

《易經》里講:剝極必復,見天地心。

物極必反,陰氣到了極致,陽氣自然開始出現。

所以冬至是最灰暗的終點,也是最具希望的起點。

人生路遠,誰也不會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至暗時刻。

走過半生,我們都失敗過、迷茫過,也掙扎過。

但沒有一個冬天不會過去,沒有一個春天不會到來。

越是難熬的時候,越要自己撐過去。

咬咬牙,再挺一會兒,再堅持一下。

熬過寒冬,終得春光;熬過長夜,就是新生。

03

不忘來處,才知歸途

南宋孟元老在《東京夢華錄》中寫道:

「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這天,還是祭祖的日子。

人們在這一天,沐浴更衣,備好豬、雞、魚等三牲和果品。

一起去祠堂祭拜先人,然後一家人聚在一起,吃一頓團圓飯。

諺語說:「冬節沒返沒祖宗。」

在這一天,在外漂泊的遊子,都要儘可能地趕回家祭祖。

冬日將盡,人們祭祀先祖,一方面是緬懷追思,一方面是祈求他們護佑家人平安,祈願來年豐足富饒。

除了祭祀,還要掃墓。

冬至掃墓和清明掃墓,並稱春冬二祭。

人們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

祭祖掃墓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

《大戴禮記》中講:先祖者,類之本也。

祖先,是我們的根本。慎終追遠,追根溯源。

不忘家風傳承與家族變遷,人生才有了方向和歸處。

少時不懂祭祀的含義。

中年之後,歷經聚散離合,生死無常,在掃墓和祭祀之中,更加真切地感悟生命,敬畏生命。

作家馮驥才說:中國人的精神文化傳統,往往就是依靠代代相傳的一年一度的節日繼承下來。

小時候覺得冬至只是吃頓飯而已,並沒有多少趣味。

但是隨著年紀漸長,對這個節日理解卻越來越深。

它背後的習俗,背後的文化,都在告訴我們何為人生,何為生活。

點個贊吧 ,這個冬至日,祝願大家團圓長久,所念皆如願,所行皆坦途。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b180c1114b17a700d6fbe809395fc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