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飛是大家非常熟悉的英雄人物,他悲劇的命運,讓他成了一種精神符號,精忠報國的決心,也讓岳飛成為無數仁人志士心目中的偶像。
自從岳飛時候,很多人都在分析岳飛的死因,要麼說秦檜是大奸大惡之徒,要麼說宋高宗才是幕後黑手,秦檜只是個背鍋的。
總之是各有各的說法,今天我們換一個角度,從更宏觀的角度來看待這件事,說明這個問題之前,先講一個小人物的故事,他的故事其實跟岳飛非常像,只不過他完全不出名,但他的故事卻發人深省。
故事的主人公叫王樵,是個典型的讀書人,而且他自己還練劍,可以說是文武雙全,原本也是一個積極進取,準備在官場大有作為的人。
但人生卻突發變故,有一年正月,契丹的一支小部隊渡過黃河,襲擊了王樵的村莊,抓走了王樵的父母和親人,而王樵本人則因為去岳父岳母那裡拜年,而幸免於難。
從此王樵的人生發生了改變,他不是一般只會讀書儒生,他會武術,從此之後,他潛入遼國,努力尋找雙親的下落。
在努力了幾年之後,最終無果,王樵給父母做了衣冠冢,按照儒家的全套禮儀,給父母做了喪葬儀式,但王樵並沒有從此消沉,因為他了解遼國情況,於是就到處聯絡邊防大帥,積極主動準備攻打遼國。
但風雲突變,遼宋之間簽訂了澶淵之盟,朝廷下令,各路邊將,嚴厲防止邊境衝突,對於敢於破壞和平的人,要嚴加懲處。
從此王樵心灰意冷,回到老家,從此再也不參加可以,還為自己修了一個繭房,意思就是徹底與外界斷絕關係,因為他知道,自己的理想和國家的戰略有了衝突,他再怎麼努力,也都是無能為力的。
而岳飛本質上,跟王樵是一樣的,宋高宗和一眾朝臣們,都已經鐵了心要和金國議和,而岳飛作為手握重兵的主戰派將領,肯定會受到皇帝和大臣的排擠。
這其實就是個人的目標和國家的戰略發生了衝突,中興四大名將,其他三位都得以善終,只有岳飛死得很慘。
因為岳飛的主戰意志最為堅定,打仗也最兇猛,是議和最大的障礙,再加上老趙家一直都有防備武將的傳統。
站在這個角度看,南宋朝廷要議和,而岳飛要北伐,成為議和最大的障礙,所以岳飛必須死,要不然議和這個國家戰略就無法達成。
趙構是被打怕了,是無能軟弱的,但古代皇帝的意志,很容易變成國家的意志,所以當朝廷決定議和的時候,岳飛的命運其實已經註定,誰讓他最能打呢。
另外,不管岳飛當時手裡有多少軍隊,他都沒有更多選擇的餘地,趙宋對武將的控制,是刻入基因的,從上到下,每個人都有這種意識。
趙宋皇帝再難,也要咬緊牙關給岳飛的軍隊發軍餉,只有發軍餉,這隻部隊才能真正聽朝廷的,為什麼後來曾國藩的湘軍只聽大帥的,因為軍餉是大帥發的。
沒有迴旋餘地的岳飛,只能撤兵回到臨安,等候處置,根本不可能自己獨立做主繼續進攻,哪怕是先打下來再說,岳飛都沒有這個能力,因為部隊里一直都有監軍的存在,岳飛的部隊也不例外。
岳飛死得很悲壯,也很可惜,秦檜和趙構都是殺死岳飛的兇手,他們也永遠不可能被洗白,這一點毫無疑問,一個一心報國的將領最終落得如此下場,怎麼不令後人無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