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江碧水 百里浸潤

2019-12-13     石家莊日報

一江

碧水

2014年12月12日14時32分,

隨著河南南陽陶岔渠首大閘緩緩開啟,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正式通水。

出陶岔、過啞口、飛渡槽、鑽暗涵,

向北穿行1432公里,

從長江到京津冀豫等北方地區,

南水一路奔流北上。

五年來,

南水北調中線一期工程

不間斷地向石家莊供水,

累計調水20億立方米。

一江碧水 百里浸潤

石家莊日報曾對南水北調配套工程進行詳細報道。

隨著供水量持續快速增加,

南水滋潤著石家莊這片土地,

優化了我市水資源配置格局,

修復了區域生態環境,

有力支撐了我市經濟社會發展。

母親河重煥新生機

冬日,陽光灑在滹沱河上,水面波光粼粼。支流汊河的河水通過一座兩米多高的橡膠壩源源不斷流向滹沱河,一條長長的小瀑布就此形成,水聲隆隆。

「過去,這個河道沒有水,河床是裸露的,沙坑相連、雜草叢生。高中那會兒上學從這兒走過,滿身灰塵。」正定縣居民石曉旭指著河面對記者說,「你看現在,河水多清呀,周邊環境也因此得以改善,如果你在天氣暖和的時候來,能看到很多居民在河邊散步。」

2018年,我市啟動了全長109公里的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一期工程重點對城區段進行景觀提升,打造「城市之眼」,對東三環至藁城段進行綜合整治,對河道灘地景觀節點,防洪堤及堤外景觀帶等進行生態修復,打造美麗的鄉野景觀。2019年10月1日,一期工程全部完工已經向廣大市民開放,生態美景贏得了一片喝彩。

滹沱河的變化得益於南水北調的生態補水效益。現在每年南水北調工程為滹沱河補水2次到3次,占到了總補水量的五分之一以上。良好的水環境改變了生態環境,滹沱河廣闊的水面可以有效地調節兩岸的溫度和濕度,對兩岸溫度調節在4℃左右,濕度調節超過20%。

滹沱河生態修復工程在發揮生態效益的同時,經濟效益也初步顯現。由於毗鄰滹沱河1號水面,正定縣塔元莊成為了受益村莊之一。

「如今,我們村靠著依偎滹沱河的優勢,發展起來了生態旅遊,村裡有了經濟效益,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好。」尹計平激動地說。

據統計,截至目前,南水北調工程生態補水已達12.6億立方米。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向滹沱河生態補水後,滹沱河沿岸兩側10公里範圍內地下水位平均高出周邊區域,河湖生態功能逐步恢復。以水帶綠、以綠養水,如今乾涸多年的老河道重現清水綠岸、魚翔淺底的滹沱美景。

乾渴大地得到滋養

南水,不只喚醒了石家莊母親河,也滋養了石家莊乾渴的大地。

地下水是極其寶貴的戰略資源,此前我市面臨地下水超采問題。南水北調東中線工程通水以來,通過限制地下水開採、直接補水、置換擠占的環境用水等措施實施生態補水,有效遏制了我市地下水水位快速下降的趨勢。

「瞧瞧,咱這現在的水多清亮,燒完以後水壺裡都沒啥水垢。」12月10日,記者來到趙縣新寨店村,村民李亂勝一邊打開自家的水管,展示著從中緩緩流出的清水,一邊向記者說道:「這南水啊,喝著也比原來的水舒服,一點都不『硬』。」

南水北調工程不光是讓老百姓喝上了水質更好的南水,更是幫助趙縣解決了農村生活用水急需開拓新水源的問題。

「以前修建聯村水廠,雖然滿足了村民的用水需求,但過度開採地下水,破壞了生態環境。直到近幾年,這種情況才發生改變。」趙縣水利局相關負責人周利濤說。近年來,趙縣修建南水北調管網,讓南水流向各個村子,實現了農村生活水源置換,同時縣裡也關停了非農自備井,既提高農村飲水安全標準,也達到了壓采地下水的目的。

在採訪中記者了解到,2017年我市實施了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農村生活用水置換項目,涉及元氏、趙縣、高邑、深澤、鹿泉5個縣(區),總投資1.5億元,受益村莊22個,人口43萬,關閉生活水源井60眼,實現年地下水壓采能力1336萬立方米。2019年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農村生活用水置換項目,涉及元氏趙縣、高邑、鹿泉等5個縣(區)總投資1.7億元,受益村莊117個,人口29萬人,關閉生活水源井65眼,實現年壓采能力914萬立方米。

水利專家表示,南水北調工程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我市供水結構,降低了受水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緩解了我市此前因過度開發水資源導致的生態問題,產生了重要的生態效益。

生態變好稻花又飄香

正定曲陽橋鄉地處滹沱河畔,素有「半窪半崗、稻麥兩熟」的奇觀,被譽為「正定小江南」,曾是歷史上的貢米產地,遠近聞名的魚米之鄉。「那時候周家莊南邊三五里地就是滹沱河,河水豐沛。村子裡二千多畝地都是黑黏土,不滲水。水皮淺,到處是泉眼,地就成了鹽鹼地,種水稻最合適。」說起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情景,老支書王煥來頗為感慨。

但是,隨著工農業生產的迅速發展,滹沱河上游來水逐漸減少,地下水水位逐年降低,周邊泉水逐漸乾涸,過度依賴地下水的水稻種植成本越來越高,1999年之後,周家莊人引以為傲的水稻徹底消失了。

曾經的魚米之鄉還能再現當年盛景嗎?不少鄉親們有迷茫,有疑惑,但毫無例外,他們心中隱隱藏有期盼。而南水北調的到來,讓他們的期盼成了真。

「滹沱河裡一有水,我們這兒的水位就上升了。」王金華開心地說,「以前我們村吃水打井,50多米才見水,可現在情況不同了,泉眼裡又有了水,我們可以繼續種水稻了!」

近兩年,石家莊滹沱河整治工程的陸續實施,讓昔日乾涸的滹沱河再次恢復了碧波蕩漾,綠樹成蔭的勃勃生機。當地採取生態修復、河道治理、自然補水、生態補水、控制地下水開採、關閉南水北調受水區範圍內142眼自備井等一系列措施,使該區域地下水水位回升到34.51米,為種植水稻創造了良好生態環境。今年春季,曲陽橋鄉周家莊村試種100畝有機水稻,已迎來第一次收穫。

正定水稻消失20多年後再次重新出現,只是滹沱河周邊生態環境好轉的一個縮影。南水北調工程對我市的地下水資源恢復也起到了明顯作用。據河北省地下水位自動監測系統顯示,2019年10月底,全省地下水超採區淺層地下水位平均埋深18.8米,同比下降0.24米,下降幅度減少一半。深層地下水位平均埋深55.57米,同比下降0.83米,下降幅度減少四分之三,石家莊市同比回升。

如今,引江水的持續供應大幅提升了我市南水北調受水城鎮供水保證率,有效地遏制了地下水超采態勢,顯著地改善了河湖生態環境,為建設美麗生態石家莊提供了強大的水資源支撐。

記者│岳金宏 見習記者 李坤曉

圖片│岳金宏

編輯│閆艷麗

審核│劉寶芝 馮金蓮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X5q_W4BMH2_cNUgJeF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