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詠去世第330天,女兒近照流出,評論區留言卻透露出扎心的真相

2019-10-08     瑞思英語官方

記得在李詠離去不久時,女兒法圖麥曾在社交網站發表了個人照片,並配文:我寧願在那裡。

在一眾「鍵盤俠」眼中,這個女兒實在太「不孝順」,因為她太「冷血」了,李詠才離去不久,她就可以像沒事人一樣生活。




而事實上,法圖麥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悼念父親。越讓人悲傷的事,越無法向外人訴說。

在經歷這樣的痛苦之後,她更加明白了生命之於每個人的意義。

前幾天,李詠的妻子哈文在微博上曬出了女兒法圖麥面試學校的照片,並配文:

大學申請季,喜歡這樣的風淡雲輕。



照片中,法圖麥身穿藍色系長套裝,表情溫婉恬淡、自信大方。

同樣的,哈文的微博也充滿了母女倆生活的點滴。 她陪法圖麥去面試,和她一起旅行,一起做一些精緻的料理……



李詠的離去並沒有使她們萎靡不振,相反,母女倆每一天都用積極的態度面對生活。用力地活好每一個當下。

美國詩人瑪莉·弗萊的《化為千風》中說:不要在我的墓碑前哭泣,我不在那裡。

任何一個人離去後都不會願意看到自己愛的人難過傷心,他們更希望至親能夠快樂地活著。

親人在時,好好善待陪伴;親人走後,不留遺憾、不過度沉湎於悲痛之中,是我們每個人需要學習的態度和行為方式。



記得蔡康永曾在《奇葩說》節目裡分享過一個故事——

他的一位舞蹈家朋友得了癌症,在去世前對所有朋友說:

「拜託你們把生命當成Party,你們要繼續在Party裡面玩耍,可是我要先告辭了。

我是一個好客人,所以我告別一個Party的時候,我不希望全場的人因為我放下酒杯,關掉音樂,穿上外套站起來,一副『你走了我們也不要玩了』的景象。

我希望你們好好的給我一個溫暖的擁抱,然後我走掉的時候,你們可以繼續玩,我如果聽到你們玩樂得開心,我在門背後也會高興。」

她不但請蔡康永去擔任主持,還要求大家在告別儀式上都務必要穿彩色的衣服來玩。

她把葬禮變成了Party,死亡,則是她從舞台離開的儀式。

在被稱為「世界葬禮之都」的加納,葬禮更像是一場慶祝逝者生命的狂歡儀式。

他們會請樂隊伴奏,還會穿著時髦的衣服,肩上扛著棺木,腳下跳著舞蹈,用歌唱和舞蹈的方式來哀悼逝者。

甚至他們的棺木也非常講究,色彩鮮艷,做工精緻。它們有時候還會奇形怪狀,有的像逝者生前最喜歡的東西,有的則代表著逝者生前的職業。

通過這個故事,我們理解到:生命就像一場宴會一樣,總有人會先走。

「我先走啦,你們玩得開心。」輕鬆的告別,就像簡單的離席一樣。

哀悼,並不一定要沉重。因為每個人,都想別人記住自己最好的時刻。



白岩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死亡只是生命結束的最後一步,而我們給它賦予了不可言說的恐怖色彩。

有時候,孩子在講述死亡的時候,很可能是在考慮一件比死亡更重要的事情,更讓她恐懼的事情。

我們成年人常常有類似這樣的回答:

「小孩子不要管那麼多」;

「他睡著了」;

「他要去很遠的地方了」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他還會醒來嗎?他要去哪裡呢?他是不是不理我了?

面對這些疑問,成年人的搪塞迴避,或不切實際的胡亂作答,只會加深孩子的不解及恐懼。

所以,當孩子在談論死亡的時候,孩子談論的很可能是,他們需要的愛還在不在?

一個網友曾在網上分享,他小時候有一段時間總是纏著媽媽問關於死亡的問題:我們什麼時候死去?會怎麼樣死去?

每次媽媽都會告訴他:

「會的,我們都會有死去的那一天,我也不知道會具體在什麼時候,我也不知道會怎麼樣死去。但我知道,無論我是活著還是死去,我們都愛你。」

如果我們成年人能夠認識到,死亡只是生命的一部分,孩子也會覺得死亡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

如果我們可以放下對死亡的恐懼,孩子便會在我們身上學會對生命的熱愛。

也會理解泰戈爾那句詩:生如夏花般燦爛,死如秋葉般靜美。



今年年初,費玉清因為父母的離世決定退出演藝圈。 他在告別信中說道:

從17歲進入歌壇,因為有您的支持與愛護,我才能一路走來順遂,能有今天的費玉清,都是各位賜予我的,能以興趣作為工作,我是多麼幸福與幸運。 這麼多年來,為了達到更高的境界,我一直快步向前,卻也忽略了欣賞沿途的風景。 當父母親都去世後,我頓失了人生的歸屬。

沒有了他們的關注與分享,絢麗的舞台讓我感到更孤獨,掌聲也填補不了我的失落,去到任何演出的地點都讓我觸景傷情。

我知道是我該停下來的時候了……

費玉清是歌壇常青樹,給我們帶來了眾多的經典歌曲和詼諧趣味的段子。在經歷了人世波折、至親離世後,他最終的選擇是「我想過著雲淡風輕的日子,無牽無掛,蒔花弄草,寄情於大自然,但使願無違。」

小哥用自己的言行,告訴我們:該告別的時候請認認真真告別,不要在悲痛中拘泥不前。

華為總裁任正非提到自己已故的母親時,總是充滿了遺憾。

他的母親是出車禍去世的,據說,母親出車禍時,他正在伊朗出差,本想給母親打個電話,卻因為怕母親嘮叨,也想著過幾天就能見面了就沒有打。

結果,他的母親卻在這期間不幸出了車禍。

事後,他非常後悔:「如果我真打電話了,就能拖延她一兩分鐘出門,也許母親就能躲過這場車禍……」

這種悔不當初的痛,沒有經歷過的人是無法去體會的。而人生在世三萬天,離別總是在所難免,而我們所追求的,就是不留遺憾在人間。



Professor點評:

很多時候,我們總是想當然的認為,孩子還小,父母還健在,相信來日方長,一切都還來得及。

可惜,我們都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生命本身有不堪一擊的脆弱。

陪伴要趁早,早一點行動,就會少一些遺憾。

關注公眾號「瑞思英語」,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U5lqm0BMH2_cNUg3ZN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