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培公是如何通過蠟燭燈芯,來斷定有太監要造反?事情原來如此

2019-08-08     秦漢三國風雲

康熙皇帝是我國歷史上最有成就的皇帝之一,他在位期間除鰲拜、削三藩、抗沙俄等,可以說稱千古一帝都是綽綽有餘的。可是偉大的皇帝也離不開一些能幹的臣子,在康熙執政期間他的身邊就有這樣一些臣子比如:姚啟聖、李光地等,而最出名的一位就要數周培公了。為何會這麼說呢,因為他在康熙執政前期立下了一件大功,也正是因為這件事情才讓康熙撿回了一條命,可以說沒有周培公就沒有後來的康熙,下面咱們就來說一說這是怎麼一回事情。

剛剛進入官場的時候周培公也是一名自命清高的人,他的師父乃是當時非常著名伍次友(康熙王朝中康熙年輕時期的好友,康熙很尊重他),只要他把老師給他的介紹信呈給康熙看,那麼他一生的仕途不可限量,可是周培公卻沒有這樣做,而是想要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向上爬。周培公任職時清朝正值三藩之亂,那個時候吳三桂和朱三太子聯手想要推翻清朝的統治,而且還在康熙大帝的身邊安插了許多的眼線,甚至這件事情連康熙都不道。

按照朱三太子和吳三桂的想法,當他們宣布要造反的時候讓這些太監去刺殺康熙,事情成功便能夠讓紫禁城內部一片混亂,而造反的大業也就成功一半了。可是在周培公與康熙夜間商量事情的時候,突然他發現將要熄滅的蠟燭居然沒有捻,於是周培公推斷必然有人要在今天晚上造反。後來果然有人要刺殺康熙皇帝,也正因周培公等人做了相應的準備,才沒有讓這樣的事情成功,從而保證了紫禁城的安定,事後也是周培公也帶兵將吳三桂剿滅。

那麼周培公是如何通過蠟燭來斷定有人要造反的呢?其實原因大致有以下兩點,第一紫禁城中的規定是非常嚴格的,捻蠟燭的燈芯是又嚴格規定的,如果燈芯沒有捻無疑代表當值的太監去干其他事情了,有什麼事情能比殺頭還要重要呢?無疑就是造反了。第二點如果蠟燭的燈芯沒有捻,那麼蠟燭燃燒的速度就會非常的快,當蠟燭燃燒完的時候卻還沒有天亮,那麼正是刺殺康熙的最好時機。

可以說周培公的一生是轟轟烈烈的,因為他為了大清朝奉獻了自己,也可以說周培公的一生是悽慘的,因為他最後的結局被貶到了極寒之地,最後鬱鬱而終讓人唏噓,康熙給出的理由就是功勞不能讓你一個人全占(換句話說朝廷眾人眼紅了)。周培公是如何通過蠟燭燈芯,來斷定有太監要造反?事情原來如此,對此你有什麼不同的看法呢?有自己觀點的可以在文章的下方留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Rqg7GwBJleJMoPMGDt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