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倪思潔
近日,伴隨網文《楊振寧的最後一戰》走紅,關於中國該不該建大型對撞機的爭論再度白熱化。
不過,激烈的爭論掩蓋了另一個重要事實:即使楊振寧不反對,像超級對撞機這樣的「巨無霸」項目想成功上馬,仍要過層層「關卡」。
比如,該項目預研工作尚未完結,還沒有發布正式的《技術設計報告》,技術可行性還需驗證;
業界爭議雖然不是針對關鍵技術方案,但社會爭議一定會或多或少影響規劃領導小組的最終決策;
此前那些相對「便宜」得多的大裝置「上馬」尚且不易,超級對撞機「上馬」的難度更可想而知,除非能出現與當初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拍板」類似的「特殊流程」。
那麼,對於預算300多億元、此後或因升級而涉及上千億元再投入的中國大型對撞機來說,在立項過程中到底要經歷哪些「遊戲規則」?
兩位業內專家進行了揭秘。
1.「上馬」前要準備什麼?
預先研究,是所有大科學裝置必走的第一步。
目前,教育部和中國科學院是大科學裝置的主要建議單位。
兩家機構均要求,在預研階段確定項目的科學技術目標、建設目標、總體技術方案,並開展關鍵技術研究,驗證方案的基本技術可行性。
目前,媒體報道的超級對撞機的《概念設計報告》正式發布之類的新聞,都是超級對撞機在預研期間的階段性成果。
2.預研經費誰給?
科技部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重點專項,是我國大科學裝置研究的一大經費來源。超級對撞機的一部分預研經費就來源於此。
科技部公示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顯示,2016年,3600萬元獲批,用於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相關的物理和關鍵技術預研究;2018年,3145萬人民幣再度獲批,用於高能環形正負電子對撞機關鍵技術研發和驗證。
中科院、教育部或其他建議單位也可以為項目提供預研經費。
3.預研結束後要幹嘛?
按照「遊戲」規則,要想獲得立項,大科學裝置項目先要有本事「擠進」國家五年規劃。
一般來說,預先研究項目完成後,中科院或教育部等建議單位會向國家擇優推薦,以列入國家計劃。
目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是大科學裝置的主要管理部門。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是我國大科學裝置項目的主要經費來源。每5年,國家會將擬立項的大科學裝置項目列入五年規劃。
比如,「十二五」優先安排海底科學觀測網、高能同步輻射光源驗證裝置等16項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建設。
「十三五」規劃則優先布局了子午工程二期、12米級口徑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等10個建設項目。
4.進入五年規劃就能立項了嗎?
當然不是。過去的經驗表明,這並不代表項目就一定能夠獲批立項。
Z專家(應要求匿名)曾親歷過中國第一台大科學裝置——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立項及研製工作,並在此後長期參與中科院高能物理所大科學裝置立項管理工作。
他表示,國家將項目納入五年計劃後,會通知相關建議部門提交《項目建議書》,但實際過程中,會出現《項目建議書》沒通過專家評審,或建議單位遲遲沒有接到提交《項目建議書》的通知,或提交《項目建議書》之後遲遲不進行專家評審等各種情況。
「十二五」和「十三五」優先安排的建設項目中,均有至今仍未立項的項目。如「十二五」期間的「中國南極天文台」項目、「十三五」期間的「12米級口徑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項目。
Z專家表示,中國南極天文台項目未能立項是因為《項目建議書》中出現了較大變化,不僅項目承建單位發生變化,而且還增加了建造運送望遠鏡的船、南極碼頭等原先沒有的內容。12米級口徑大型光學紅外望遠鏡項目則是因為在關鍵技術方案,即「三鏡」「四鏡」方案上,出現了爭議。
一般來說,項目沒能成功立項,大多是因為前期預研不夠充分,導致方案出現大的變動、經費預算髮生大的變化,或關鍵技術路線出現爭議。
5.誰來當裁判?
Y專家(應要求匿名)在 「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曾是國家五年規劃大科學裝置項目遴選評審專家組成員。
他介紹說,「十二五」和「十三五」規劃中,項目在遴選進規劃時,國家發展改革委會組織7個領域的專家(能源科學、生命科學、地球系統與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粒子物理與核物理科學、空間和天文科學、工程技術科學),對各領域的項目進行初步打分篩選,每個領域大概包括十幾位相關專業的專家。
初步篩選之後,這七個領域專家組的組長、副組長,和從事大科學裝置管理方面的專家一起,組成有20-30人的總體組,對初步篩選出的項目進一步打分篩選。
最後,總體組會將篩選結果排名報給規劃領導小組,由規劃領導小組最終遴選出「優選者」,規劃領導小組通常是來自國家發展改革委、中科院、教育部等部委的領導。
在《項目建議書》評審環節,專家組會與遴選環節的專家組不同。《項目建議書》因為內容更細,通常會由包括經費核算專家在內的更細緻的專家組進行評審。
6.結果怎麼判?
在遴選環節,專家們依據的是各建議單位上交的規劃項目建議書。
Y專家表示,規劃項目建議書大多只有幾十頁。同時,由於建議書中不明確指定最終的承建單位,遴選環節沒有同單位專家的「迴避制度」。
規劃領導小組的評判依據主要是此前篩選的評分、經費投入、國際發展、國家需求、技術發展等因素。
這些年來,Y專家發現,一般能夠順利通過遴選的項目,通常都經歷了上十年的預研和醞釀。
遴選環節的規劃項目建議書,與此後提交的《項目建議書》不同。後者的體量一般在200至300頁。評審時間也比遴選評審時間長得多。
不過,Y專家表示,這兩個評審環節的打分表格都差不多,包括項目的科學價值怎麼樣、為什麼要建這個項目、打算怎麼建項目、方案和技術是否可行、方案的成熟度怎樣、研究隊伍的情況如何等。
7.到哪一步才算立項?
大科學裝置的建設過程屬於工程建設的一種,因此,在建設審批上,大科學裝置的建設審批流程同基本建設的審批流程相同,主要包括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論證、初步設計三個階段。
通常,《項目建議書》通過評審並獲得批覆,意味著項目可以進入可行性研究論證和初步設計階段。
Y專家表示,《可行性研究報告》通過評審,就象徵著項目正式立項了。《可行性研究報告》一般包括項目的投資概算、技術方案、技術風險、建設條件等。《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報告》獲得批覆後,方可由建設單位提交《開工報告》並開工建設。
8.「十四五」還會按照以前的立項規則嗎?
兩位專家透露,由於「十二五」「十三五」期間出現了納入五年規劃但最後沒能立項的項目,「十四五」對原先的流程做了一些調整。
Z專家表示,目前正在開展的「十四五」規劃,要求項目建議單位在申請項目納入國家計劃前就提交《項目建議書》,納入國家計劃並通過了技術成熟度評審後方可立項。
Y專家表示,參與「十四五」規劃遴選的項目,在遴選時就要明確承建單位和細緻的項目方案。
今年11月,超級對撞機的倡導者王貽芳被媒體問到:「超級對撞機會不會爭取進入我國下一個五年計劃?」
他的回答是「這是努力方向之一」。
所以,能否納入「十四五」規劃,將是2020年關於超級對撞機的下一個重要看點。
合作事宜:market@stimes.cn
投稿事宜:tougao@stime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