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沙高峰村生態移民 贏得民心,護住生態

2019-12-16     海南動態網

圖源網絡

「海南省人民政府網」最新動態: 「咱村幾十戶搬到銀坡村後,黨和政府當初承諾的搬遷補償都一一兌現了,還有生態補償、產業分紅,每一戶都不落下,你大可放心就是了!」12月9日一早,在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銀坡村,56歲的村民符國華剛從山上收膠回來,就接到高峰村「老家」堂哥符洪清的電話,對方又跟他打聽生態搬遷至銀坡村後安置補償的膠林產膠行情,符國華這般耐心地給他「打包票」。

2017年元旦,作為海南省首個生態移民村,銀坡村建成,高峰村最為偏遠的道銀、坡告2個自然村等共計3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從大山深處搬出,自此在銀坡村過上了新生活。

到縣城路程只需半個小時

符國華推開屋門,前方群山疊翠映入眼帘,村頭百畝百香果產業基地果架底下掛果纍纍,村裡一排排黎族風情的二層民居錯落有致,庭院裡花草掩映成趣,著實為一方宜居家園。

符國華的堂哥住在南開鄉高峰村,那裡是海拔約為千米的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腹地,距離銀坡村約有40多公里路程。但見高峰村所在的方向,青山環繞,層巒疊翠,眼光所至皆為一幕幕生態好景,那裡曾經是符國華一家五口人居住多年、一度不舍遠離的家園,但自搬遷至銀坡村2年多以來,這一傳統觀念已在悄然改變。

「肯定是現在的銀坡村好啊,從這去趟白沙縣城半小時就到了,以前從高峰村騎摩托進城至少要三個小時呢。」符國華很快就打開了話匣子。高峰村位於距離鸚哥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深處,沿途彎急坡陡,一側是壁立千仞,另一側是深谷溝壑,即便是近年來全程修好了水泥路,車技嫻熟的司機從縣城出發到達高峰村也要3個小時,堪稱是白沙最偏遠的村莊。在這裡,居住著高峰村百餘戶村民,大多居住在泥牆瓦房,有些甚至是茅草房,「一間瓦房三石灶,一條野藤掛家當」幾乎是幾年前真實的寫照。

產業就業有「錢景」

「窮則思變」,儘管故土難離,但村民們搬出這片「窮山窩」的念想由來已久,不過在多重條件的制約下,常規的產業扶貧似乎難以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面對這塊難啃的「硬骨頭」,實行生態移民儼然已成為根治「藥方」,但要跨出這一步也著實不易。

白沙脫貧攻堅指揮部有關負責人介紹,2015年年底,經過有關部門及學者反覆論證,《白沙黎族自治縣南開鄉道銀、坡告村民小組生態扶貧移民實施方案》出台,按照「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和區域生態修復雙贏」總體規劃,2017年元旦,作為我省首個生態移民村,銀坡村建成投用。

據悉,銀坡村由政府出資規劃建設,建成20棟兩層小樓,共有40套新房,並配套建設飲水工程、污水處理等設施,已成為白沙乃至省內建設美麗鄉村的成功樣本。尤為難得的是,政府還鼓勵村民以扶貧產業入股,或投工投勞抱團打造百畝百香果產業基地。「除務工工錢外,前兩年每年都有分紅,今年底收完最後一批果,我們打算明年選育更好的品種,收成會更好。」銀坡村種養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測顯得信心十足。此外,符國華等13名貧困村民被安排至鸚哥嶺自然保護區當護林員,同時,白沙扶貧部門還扶持村民發展養蜂、益智種植等產業。

明年實施整村搬遷

值得一提的是,高峰村未搬遷的方通、方佬、方紅這3個自然村被劃入海南熱帶雨林國家公園範圍之內。按照海南省委、省政府部署,這三個自然村共計百餘戶村民也將實行整村生態移民,規劃於明年搬遷至比銀坡村更近縣城的牙叉鎮茶香小鎮周邊片區;而且,橡膠產業等安置補償工作也在有序推進中。「好多村民去看搬遷現場了,都很滿意。」高峰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符志明表示。

「哥啊,政府安排給我家的那片膠林,有1500株呢,現在已經全部能開割了,騎車一兩公里就到,其他村民最遠的膠林也就三五公里,騎車最多10分鐘。」符國華說。這幾個月以來,符洪清詢問生態搬遷的電話越來越勤了,語氣也從最初的遲疑,變得些許期待與興奮。電話那頭,儘管手機信號不太好,符洪清的語音時斷時續,但符國華還是聽出了堂哥的「心動」。

從最初的「不想搬」,到現今的「盼著搬」,在探索生態移民的過程中,白沙找准生態與扶貧的平衡點,既贏得了民心,又護住了生態,實現了生態保護與精準扶貧的「雙贏」。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JmDDG8BMH2_cNUgYXg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