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的一生中,很多人都有過當兵的歷史,少說與部隊也有過2年以上的感情,有的甚至長達數十年,可以說,他們將人生中最美好的青春,義無反顧的奉獻在了軍營。軍營里的一草一木,對於這些老兵來說,就如同自己無言的戰友,隨時在自己的頭腦中浮現,更不用說曾經朝夕相處的戰友了,一般都會像親人一樣的看待。如果這些戰友在日常生活中偶然遇見,激動之情一定會無以言表。
但是,畢竟人生太短暫了,有的人退伍之後直到老,因為都在各自的忙於生活奔波,所以一直也就沒有機會回部隊去看一看,甚至在戰友之間分別之後,從來都不曾見過一面。說句心裡話,戰友之間的感情最為真摯,以致於軍營里的每個角落都是充滿感情的,這樣的情感哪能說斷就斷呢?儘管如此,對於大部分退伍的人,一旦離開部隊去過另外一種生活,幾乎都沒有再回部隊去看一看,瞧一瞧,這到底又是為什麼呢?
如果說在交通不很發達,信息溝通不暢的年代,老兵退伍之後不方便聯繫,也不方便去部隊看一看還情有可原,可如今都建立有各自的戰友群、老兵群,加之交通非常便利,按理說組織去部隊看一看也不是什麼難事,有的即使組織了,去的大部分要麼是相隔老部隊比較近的,要麼就是退伍後「有頭有臉」的老兵,人數一般也不會很多。
老家鄰居家龍哥原是參加中印邊境戰的退伍老兵,退伍後回到了農村生活,後來一直在外謀求生計,年輕時做過3年泥瓦工,也在建築工地打過工,如今在一個小縣城的小區當保安,每月雖然也有固定的工資,加上自己的一些退役補貼,以及媳婦在所住小區打掃衛生的工資,老兩口在小縣城的生活還算穩定,但是寬裕就談不上了。
其實,很多退伍老兵不是不想去,畢竟與戰友有過那些年的感情,曾經一起哭、一起笑、一起鬧,一起摸爬滾打,一起同甘共苦,一起站崗、一起巡邏……怎麼能說放下就放下呢?但是很多老兵更明白一個道理:戰友感情真摯一點不假,但是一些人浮於權利地位還是有的,去到部隊也是人走茶涼。很多老兵在一些方面念來念去,尤其像龍哥一樣自我感覺生活在底層的老兵,即使對部隊的感情再深,一般情況下也沒有想回部隊去看一看的打算,最主要兩個原因。
1、物是人非,人走茶涼,不願干擾別人的正常工作
軍營的人員流動是最快的,只要相隔三五年,原來熟悉的人都已離開崗位,要麼退伍了,要麼升職調動了,老兵回去之後,一般遇見的都是陌生的面孔。雖然在原單位有的是非常有資格的老兵,或者是原來的老領導、一把手,即使對部隊的一草一木曾經都如同戰友一般,但是畢竟遇到的是新面孔,相互之間並沒有感情而言,表面上恭恭敬敬、客客氣氣,實際上,很多老兵心裡都明白,不經意的造訪已經打亂了他們正常的工作節奏。偶爾集中組織一次還可以,如果時不時的三三兩兩去,恐怕就不一定受待見了。
老王是原來的團長,在轉業6年之後,忍不住去了一次單位,現任的團長雖然與老王不認識,但聽說老團長回來了,趕緊放下手頭的工作來招呼他,陪著老團長一起在辦公室喝茶聊家常,團長一會兒電話響,一會兒有人進來彙報工作,一會兒參謀來讓他批閱文件,一會兒還聽說晚上有個電視電話會要參加,本來團長還有計劃安排老團長的晚飯,結果老王考慮再三,還是婉言謝絕了團長的好意,乾脆找個藉口說有事先走了,如果老團長不是自己開車,團長一定又要安排司機接送。自此以後,老王就沒有再回老部隊一次,
2、自我感覺身份卑微,無顏去見「江東父老"
有些老兵退伍以後,經過很多年的奮鬥,生活一直不盡如人意,在戰友面前似乎也不好意思抬頭,哪怕是在戰友的朋友圈,也從來很少發言,只是把戰友之間的感情,一直埋藏在心裡,對於組織的戰友聚會,一般也都很少參加,更不要說去老部隊看一看了,無論是集體組織還是單個去,他們一般都不願意參加。
其實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說戰友之間的感情真摯,有的已經或多或少建立在了身份與地位之上,除非本來在部隊都曾經是生死之交的戰友,或者是同甘共苦在一個戰壕的戰友,有的與其他戰友之間,實際上也沒有多少過多的交流,或者已經在交流群里,把該說過的已經說了。
至於對部隊的感情,每個退伍老兵與之都是非常深厚的,如果真要說去部隊看一看,尤其像龍哥這樣生活只能算一般的老兵,他們一般都是拒絕的,從內心深處有的是牴觸的,更不願意看到特別是曾經參加過戰鬥的老兵,如今還是這樣拮据的生活狀況,更不情願親臨犧牲戰友曾經戰鬥過的陣地,只願將這份痛苦的回憶深深埋藏在心底,即使自己也有過戰功,也不情願向還堅守在這裡的戰友提起,他們最多還是希望,如果有機會的話,可能會去犧牲的戰友墓前祭奠一下。
不過也有的,確實很忙,實際上去老部隊看一看,其實不存在什麼身份高低貴賤之分,也許還有其他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