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好動≠多動,了解多動症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2023-05-04     老張育兒

原標題:孩子好動≠多動,了解多動症的原因,才能「對症治療」

盼盼發現,自家兩歲的兒子,日常行為有些「異常」……

「不管是坐在餐椅上吃飯,還是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兒子沒有一刻能夠安靜下來」

「表達不清楚,但是特別喜歡說話,甚至還會跟大人對著干」

「每天都是精力充沛,幾乎不睡午覺,晚上也睡得很晚」

觀察了一周左右,盼盼覺得不能再等了,於是帶兒子去醫院做檢查。在她看來,兒子一系列的表現,都和「多動症」特別像。

好在一番檢查之後,醫生給出了專業建議:兩歲,是成長路上第一個叛逆期,孩子看似「好動」的行為,只是在探索而已,跟「多動症」沒有關係。

聽著醫生的話,盼盼心頭的重石終於放下了。不過,醫生還是建議她多觀察,儘量多抽時間陪孩子。

一直以來,「多動症」都是父母特別關注的話題。一旦孩子出現好動、不聽話的行為時,就會被貼上「多動症」的標籤。

很想說一句:父母真的有些「驚弓之鳥」了,近些年「多動症」確實很普遍。但作為父母,不應該隨意給孩子貼標籤,這是最起碼的尊重。更何況,父母對「多動症」的了解有限,好動≠多動症。

當然,父母之所以這麼關注「多動症」,就是因為它背後隱藏的危害,實在是太多。對於大多數孩子來說,若是不及時干預的話,很可能改寫他們的未來。所以說,父母重視是好事,不過還是要請專業醫生幫忙。

「多動症」的危害,通常有三個方面

1、行為方面

確診「多動症」的孩子,他們大多都存在行為難控制的問題,不管是在家裡,還是在公共場合,總是有種「不服管教」的表現。除了自身之外,還會影響周圍的人,給別人帶來很多麻煩。

2、性格方面

因為行為不受控制的原因,導致孩子的性格也會受到影響。試想一下:誰願意和總是搗亂的人玩耍呢?久而久之,孩子就會被排擠、被孤立。不懂處理人際關係的「多動症」孩子,他們性格都比較衝動。

3、學習方面

這裡要說的學習,不僅僅是指知識的學習,還包括很多技能的學習。父母會發現,「多動症」孩子的學習能力,明顯要落後很多,他們從來不會主動去學習。就算是被「逼著」去學習,也很難保持足夠的專注力。

想不到「多動症」給孩子的傷害,居然會涉及到方方面面。說到這裡,父母又陷入了沉思,大家很想知道「多動症」到底從何而來呢?

首先是遺傳因素,研究發現大多數「多動症」孩子,他們父母在小時候,都會有類似多動的行為;或者是在胎兒階段,就表現出特別難哄的行為。

其次是心理原因,家庭生活不幸福、父母脾氣暴躁、外在社會等等,這些不良的環境因素,都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導致他們出現多動、記憶力不集中等行為。

最後是先天因素,媽媽在懷孕期間,因為各種原因,導致寶寶在精神發育方面有些遲緩。

既然「多動症」已經成了事實,那說再多都不能改變現實。眼下最重要的事情,當然是早早干預,讓孩子早點擺脫「多動症」的困擾。這麼說吧,只要父母認真干預、積極配合,孩子一定可以重獲健康。

「多動症」的孩子,父母該如何陪伴和教育呢?

1、改變家庭氛圍

從現在開始起,給孩子提供溫馨、舒適的生活環境,讓他們獲得更多安全感。尤其是父母,不要再當著孩子的面吵架,更不要動不動就批評、訓斥孩子。很多時候,父母關係的好壞,以及教育方式,對孩子身心健康的影響,最為重要。

2、設定小的可以實現的目標

越是「多動症」的孩子,他們越是想要被肯定和鼓勵。已經形成的「壞習慣」,父母就不要再揪著不放,而是制定一些相對比較小,且容易實現的目標,然後鼓勵孩子認真完成,這樣可以大大提高他們的自信。對了,獎勵也要到位。

3、請專業人士幫助

每個孩子的「多動症」情況不盡相同,若是特別嚴重的話,還是邀請專業人士幫忙,畢竟他們在這方面更有研究。當然,父母要做的就是全程配合,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為自家孩子量身定製一套方案。

寫在最後:「多動症」沒有那麼可怕,父母沒必要自己嚇自己。若是孩子真的出現「多動症」的行為表現,及時帶他們求醫,才是最重要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7e26df21e1af459da561582b5f2e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