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陳鄧新
編輯/ 高 智
晶片市場,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
日前,三星披露2022年第四季度晶片業務的營業利潤為2700億韓元,同比下滑96.9%;SK海力士2022年第四季度由盈轉虧,營業虧損為1.70萬億韓元。
更早的時候,英特爾交出2022年第四季度的答卷:該季度營業收入為140.4億美元,同比下降31.6%;凈利潤由盈轉虧為-6.64億美元,錄得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單季度虧損。
與之對應的是,AMD、台積電、意法半導體等的業績符合預期。
這意味著,晶片市場處於冰與火併存的態勢中。
那麼,全球晶片的低迷到底有多嚴重?萎靡不振的趨勢之下,賽道為何冷熱不均?追逐「新風口」,國產MCU有多大的想像力?
晶片市場,業績暴雷並非個例。
譬如,國外的模擬晶片龍頭公司德州儀器,2022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為46.7億美元,同比下降3.35%;凈利潤為19.62億美元,同比下降8.23%。
更為糟糕的是,業績將持續低迷。
據官方預計,2023年第一季度的營業收入為41.7億美元至45.3億美元;每股盈利為1.64美元至1.90美元,而2022年第四季度為2.13美元。
再譬如,國內的千億市值晶片龍頭韋爾股份,2022年凈利潤為8億元至12億元,較上年同期下降73.19%至82.13%;扣非凈利潤為9000萬元至1.35億元,同比下降96.63%至97.75%。
韋爾股份業績暴雷
以上可見,晶片產業可謂烏雲壓頂。
反映到資本市場則是用腳投票,2022年費城半導體指數跌了35.93%,中證全指半導體產品與設備指數跌了37.3%
一名業內人士告訴鋅刻度:「2022年以來,受消費電子市場需求持續疲軟,晶片的高光時刻不在,景氣度明顯下行,行業進入主動去庫存階段,從而拖累了相關公司的業績,降本增效成為行業的共識。」
此背景下,裁員成為全球晶片公司脫困的首選。
英特爾從2023年1月31日起裁員176人,3月15日起再裁員167人;美光2023年內將裁員約10%,相當於縮減約4800名員工;高通於2022年年底在聖地亞哥裁了153人,2023年在以色列削減數十個工作崗位;格芯在全球範圍內裁員多達800人,約占全球14000名員工的5.7%……
事實上,裁員潮也向晶片產業鏈上游傳導。
據《科創板日報》報道,由於晶片廠商縮減資本開支,原定設備採購計劃也受到波及,多位半導體設備業內人士表示,2022年上半年收到許多訂單,但多次推遲後,客戶宣布將在2023年減少50%的設備投資,並持續取消訂單。
如此一來,晶片領域「賣鏟子」企業的日子也不好過了。
全球晶片製造設備巨頭泛林集團將在全球範圍內裁員約1300人,以在市場下滑的情況下減少開支。
泛林集團CEO蒂姆·阿徹預計,2023年晶片製造設備的整體市場規模將降至約750億美元,較去年減少約200億美元,降幅超過20%。
從這個角度來看,晶片的萎靡比外界想像的要嚴峻得多。
儘管如此,樂觀情緒依然存在,認為2023年晶片或走出低谷。
創金合信軟體產業股票基金經理劉揚表示:「經過2022年市場劇烈的調整,半導體賽道利空因素已較為充分地反映在股價上,某些一直在做難而正確的事情的優質晶片公司正在度過最艱難的時期,當前較為看好晶片行業的投資機會。」
實際上,逆勢加碼的苗頭已現。
據公開資料顯示,基金頗為青睞卓勝微、中芯國際、三安光電、韋爾股份等上市公司,以韋爾股份為例,截至2022年三季度末,共有36家基金公司的81隻基金持有韋爾股份,持股總量達6614.89萬股,持股市值達53.01億元,三季度基金顯露加倉跡象。
上述觀點是否成立,尚不能確定,不過賽道局部火熱也是不爭的事實。
一方面,國產替代如火如荼。
2018年以來,晶片的國產替代不斷推進,特別是在國際形勢複雜加劇的情況下,自主可控成為必選項。
這麼一來,不少中國晶片企業交出頗為靚麗的答卷。
中芯國際預計2022年全年營業收入為494億元,同比增長38%左右;北方華創預計2022年凈利潤為21億元~26億元,同比增長94.91%~141.32%;斯達半導體預計2022年凈利潤為 8.12億元~8.25億元,同比增長103.82%~107.09%;東微半導預計2022年凈利潤為2.75億元~3.15億元,同比增長87.20%~114.43%……
中芯國際的業績預期
更為重要的是,全球巨頭在削減資本支出,而中國玩家卻不懼下行周期,依然選擇逆勢加碼,意圖彎道超車。
譬如,中芯國際擬投資75億美元在天津建立一座12寸晶圓廠,規劃建設產能為10萬片/月,生產成熟的28納米~180納米的晶片。
金信基金的孔學兵公開表示:「現在市場預期是國產化停滯,成熟製程擴產沒戲,先進位程卡脖子,沒有新增訂單了。這種預期顯然是過度悲觀了,是經不起推敲的。」
另外一方面,汽車晶片持續景氣。
其實,晶片細分賽道較多,有的品類低迷,有的品類持續景氣,步驟並不一致,這其中汽車晶片最為典型。
近三年來,晶片供應鏈不斷遭受衝擊,供給端與需求端出現了結構性錯配,再疊加新能源汽車大潮起,令汽車晶片成為了「緊俏貨」。
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數據顯示,單車晶片需求量會從燃油車的600顆~700顆,增加到新能源汽車的約1600顆。
於是乎,相關晶片企業的業績靚麗。
以意法半導體為例,2022年第四季度營業收入為44.24億美元,同比增長24.4%;凈利潤為12.48 億美元,同比增長66.4%;2023年的資本支出為40億美元,同比增長13.6%。
諸多汽車晶片中,MCU是當之無愧的「花旦」。
據百度百科顯示,MCU是英文Microcontroller Unit的簡稱,即微型計算機,也被俗稱為單片機。
多年以來,國產MCU主攻消費級與工業級,車規級涉獵不多。
之所以如此,皆因該市場技術壁壘較高、可靠性要求較苛刻:從參數來看,車規級MCU的壽命要達到15年以上,且支持-40℃~155℃的寬溫範圍,出錯率更是要求接近於0。
再疊加NXP、瑞薩電子、意法半導體、英飛凌、微芯科技聯手壟斷市場,因而國產MCU長期入門未得。
拿得出手的,唯有比亞迪半導體。
比亞迪半導體從2007年布局,蹣跚多年之後,於2018年推出第一代8位車規級MCU晶片,終於實現了國產化零突破。
國產MCU主攻消費級與工業級
直到近些年汽車「缺芯」,車規級MCU一片難求,國產MCU才迎來了關鍵機遇。
復旦微、兆易創新、四維圖新、中穎電子、芯馳科技、芯海科技、紫光國微、曦華科技等玩家下場,覆蓋低端的8位、中端的16位、高端的32位車規級MCU,成為市場的一股新興力量。
不過,國產MCU仍處於起步階段,挑戰不容忽視。
老牌玩家底蘊深厚,非一朝一夕可以抹平差距;國產MCU多採用代工模式,供應鏈安全有待加強;車企驗證時間較長,可能錯過當下的「盛宴」……
總而言之,如今的全球晶片市場好比一個「圍城」,海外企業熱衷開源節流試圖度過寒冬,中國企業摩拳擦掌逆勢加碼,試圖抓住上躍的寶貴時間窗口。
那麼,城裡的人想出來,城外的人想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