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能曾經在公園、野外的花叢里,見過這種動物:
體型比一般的昆蟲大,翅膀扇動得超快,可以上下左右隨便飛,會用細長的嘴巴吸花蜜吃,這些特徵加在一起,那不就是世界上體型最小的鳥——蜂鳥嗎?
會這麼想的應該不止我一個人吧?
不過,今天這盆冷水不得不潑了:這還真不是蜂鳥。
超級大胃王
要想知道這種動物怎麼就不是蜂鳥,咱們就先看看真正的蜂鳥長什麼樣。
蜂鳥這個名字的由來,一是因為它們體型非常小,就算是最大的巨蜂鳥,體重也只有20克。而最小的吸蜜蜂鳥,從頭到尾巴的長度只有6厘米左右,平均體重更是輕得離譜,只有2克。
停在人手上的吸蜜蜂鳥
二是因為蜂鳥飛行的時候,翅膀扇動的頻率能達到每秒50次以上,於是就發出了和蜜蜂飛舞一樣「嗡嗡」的聲音,所以才有了蜂鳥這個名字。
雖然蒼蠅飛行的時候也有「嗡嗡」聲,但是,如果把這麼好看的小鳥叫做「蒼蠅鳥」,良心難道不會痛嗎?
長尾隱蜂鳥
蜂鳥的飛行方式,是所有鳥類當中最獨特的。同樣是羽毛翅膀,它們就是可以飛得肆無忌憚,上下前後左右想飛就飛,是唯一一種可以向後飛的小鳥。
如果把我們的胳膊看成小鳥的翅膀,空著手揮動上十分鐘也會覺得累。要是像蜂鳥飛行那樣超快速的揮舞手臂,體力消耗就會非常大。
體力消耗多了,人就容易肚子餓,蜂鳥也是一樣的。它們體內的熱量消耗非常快,只要飛起來,平均10分鐘左右就要吃一次飯,幾乎每天都要吃下自己體重兩倍的食物。
蜂鳥沉迷吃飯,誤傷了路過的蜜蜂
為了給翅膀提供充足的動力,蜂鳥的心跳速度也是超級快。平時一分鐘跳上幾百次都是小場面,飛行的時候,每分鐘心跳能衝到1000多次。
不過,在大自然里,沒有哪種動物能保證頓頓都能吃飽。當花凋謝的時候,就是蜂鳥「食堂」關門的時候。在找到新的花之前,蜂鳥也要餓肚子。
白頸蜂鳥和一朵芭蕉花
整隻鳥還沒有人手指長的蜂鳥,身體儲存不了多少能量。為了不讓自己餓死,蜂鳥開發出了一種類似冬眠的本事,被叫做「蟄伏」。
晚上睡覺的時候,或者食物少的時候,蜂鳥會找根樹枝蹲下來不再動,心跳、呼吸和體溫都會降到一個很低的水平,大幅減少熱量消耗,直到重新開飯為止。
人類要是有這樣的本事,那吃再多都不會擔心長胖了。
熱成像顯示,睡覺的蜂鳥體溫會驟降15度以上
似乎沒人會去在意鳥類的嗅覺厲不厲害,猛禽找獵物也是靠超強的視力或者聽力。
蜂鳥雖然個子小,畢竟也是鳥類,找食物的時候同樣用視力。自然界的植物里,通常來說花的顏色是最鮮艷的,蜂鳥們找花蜜主要就是看顏色,尤其喜歡紅色。
不過遇上了人類之後,蜂鳥就經常找錯食物——畢竟人造的東西里,顏色鮮艷的可不少。
一隻蜂鳥試圖從男人帽子裡找花蜜,但是失敗了
迷你「戰神」
作為鳥類中體型最小的一種鳥,蜂鳥身後卻有著一個非常龐大的家族。
整個蜂鳥科現在總共有355種不同的蜂鳥,全都生活在中美洲和南美洲。這裡平均氣溫較高,各種地形都有,每個季節都有不同的花讓蜂鳥吃飽肚子,所以這些小鳥在這裡生活得非常愜意,根本沒考慮過遷徙這種麻煩事。
生活在秘魯的叉尾扇蜂鳥
眾所周知,動物學家們對於動物的起源都非常執著。蜂鳥這麼特別,他們當然想要研究這種小鳥是怎麼進化出來的。
不過這個難度可不小——因為蜂鳥體型太小,甚至連化石都很難保存下來,所以現在能確定的「蜂鳥祖宗」,起碼都是幾百萬年前的了。
既然是美洲大陸獨特的動物,蜂鳥在當地人的文化里也占有一席之地。
白尾尖鐮嘴蜂鳥,看起來稍微有點猛禽的意思
中美洲曾經有個阿茲特克文明,這個文明非常好戰,在他們的神話里,有個叫做威齊洛波契特里的神仙,既是太陽神,又是最厲害的戰神。
這位戰神後來的代表形象是雄鷹,不過他這個名字,翻譯過來就是蜂鳥的意思。
甚至於,曾經阿茲特克戰士們的信仰,就是在光榮戰死之後,成為戰神的隨從,最終可以轉生成吸取花蜜的小蜂鳥。
自帶長劍的劍嘴蜂鳥
雖然不知道剽悍的阿茲特克戰士為什麼會有變成小蜂鳥的追求,不過自然界中的蜂鳥,天敵倒是真的很少。
雖然體格比撲棱蛾子還小,不過蜂鳥的飛行絕招是真的很厲害。不僅能懸停、能朝各個方向飛,要是認真起來,還能飛得超級快,速度能達到每小時90公里。要是從空中俯衝的話,蜂鳥的飛行速度甚至能衝到驚人的每小時100公里。
可以上下左右亂飛的蜂鳥
真正能威脅到蜂鳥的動物,除了蛇,也就是當地個頭小的隼和貓頭鷹之類的猛禽,地面上的動物想要抓住蜂鳥可是很難的。
不過,成年蜂鳥抓不住的話,留在巢里的蛋和雛鳥倒是好抓得很。為了保護後代,大部分雌性蜂鳥會找10米以上的樹枝築巢生蛋。
雌性蜂鳥扯蜘蛛絲築巢
會用蜘蛛絲混合羽毛、苔蘚、樹皮之類的材料,把巢直接粘在小樹枝上。風吹不倒,雨刮不掉,還能用上好幾年,質量好得很。
蜂鳥的巢非常小,就比啤酒瓶蓋大一點。它們生下的蛋也是自然界裡最小的蛋,差不多只有一顆咖啡豆那麼大。
手指和蜂鳥蛋的大小對比
有意思的是,雌性蜂鳥交配完之後,就會把雄性蜂鳥趕走,自己築巢生蛋、養育小鳥。
這種行為看起來是在嫌棄雄鳥,實際上的確是嫌棄雄鳥。因為雄鳥為了爭取交配權,個個長得花里胡哨,要是它們經常在巢邊徘徊的話,就會引來捕食者的注意。
一隻正在喂孩子的雌性蜂鳥,根本不躲避人類靠近
別想了,中國真的沒有蜂鳥
現在再來看看我們開頭說的,在國內各種花叢里出現過的「蜂鳥」:
蜂鳥鷹蛾
看出來有什麼不同了嗎?
頭上多了兩根天線一樣的觸鬚,嘴巴細長還能彎折,身上的毛茸茸也和蜂鳥的毛茸茸不一樣,翅膀更是沒有一根一根的飛羽。
這些可不是鳥的特徵,而是——飛蛾。
蜂鳥鷹蛾真身,甚至還有兩隻「腳」
這種飛蛾因為太像蜂鳥了,所以就連「長喙天蛾」這個學名都沒有太多人記得住,大家都叫它蜂鳥鷹蛾。
它和蜂鳥到底有多像呢?
一樣愛吃花蜜,一樣會上下左右亂飛,飛行時候同樣有蜜蜂一樣的「嗡嗡」聲,甚至它為了吃花蜜,都不像別的飛蛾那樣天黑了才出門,而是生生改成白天活動。
另一種吃花蜜的截線長喙天蛾,翅膀是透明的,顏值更高
不過蜂鳥鷹蛾畢竟還是飛蛾的一種,壽命沒有蜂鳥長。成蟲更是只能活一個月,熬不過冬天。
因為完全不耐冷,所以蜂鳥鷹蛾的分布範圍基本也是在熱帶到溫帶之間。不過在溫暖的夏天,亞洲大部分地區、歐洲南部與非洲北部都能看見它們在花叢里忙碌的身影。
作為一隻飛蛾,蜂鳥鷹蛾真的很好看了
所以,除了專門的動物園裡,我們只要在國內看見像蜂鳥的動物,基本上都可以叫它一聲蜂鳥鷹蛾。
不過有些看到這裡的南方朋友也許會說:我還分不清大飛蛾和鳥嗎?我看到的就是真的鳥!
別急,那也不是蜂鳥,而是一種叫太陽鳥的小鳥。
黑胸太陽鳥,我國境內只生活在雲南
單看外表,太陽鳥和蜂鳥真的很像。
同樣都是鳥,也都有著細長的尖嘴,靚麗的羽毛,飛行的時候,也像蜂鳥一樣可以在空中懸停,還一樣喜歡吃花蜜。
區別就是太陽鳥普遍體型要比蜂鳥大一點,最大個的體長不超過15厘米,體重平均5-6克,並且太陽鳥不能像蜂鳥那樣後退飛行。
黃腰太陽鳥,也可以停在空中吃花蜜
太陽鳥和蜂鳥的食譜大致差不多,都是以花蜜為主食,偶爾吃點高蛋白的小蟲子,有些太陽鳥還會順帶吃點花瓣什麼的。
總的來說,它們和蜂鳥非常相似,因此也有個外號,叫做「東方的蜂鳥」。
火尾太陽鳥
太陽鳥生活的範圍沒有蜂鳥鷹蛾那麼廣,絕大多數都生活在我國南方和東南亞的山林里,而且數量不算很少。
所以,如果是在南方看到形似蜂鳥的動物,也有可能是同樣花枝招展的太陽鳥。
總而言之,都不可能是蜂鳥。
在吸食山茶花蜜的叉尾太陽鳥
我們國家的太陽鳥,和大洋對面的蜂鳥,不僅長得像,吃東西也像,屬於是有著相似的進化過程,叫做趨同進化。
也因為這樣,如果這兩種動物生活在一起,就一定會變成競爭關係,為了一口吃的爭個你死我活。
這些太陽鳥種群小,全世界滿打滿算只有14種,完全不能和蜂鳥家三百多個成員比試。要是生活在了一起,那太陽鳥吃東西絕對搶不過蜂鳥。
為了保護我們國家的太陽鳥,咱們已經規定蜂鳥屬於入侵物種,是絕對不能養的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