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4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以下簡稱「數博會」)的璀璨舞台上,華為董事、質量流程IT總裁陶景文以堅定而有力的聲音,向世界傳遞了一個清晰而明確的信號:面對美國日益加劇的技術封鎖,中國科技企業不應畏懼,而應勇往直前,利用自主研發的系統和晶片,開創屬於自己的科技未來。
近年來,美國通過投資控制、出口管制、審查機制等多種手段,在AI治理、晶片戰爭、數據規則等領域對中國科技企業施加了巨大的壓力。尤其是在AI這一前沿科技領域,西方國家在晶片、技術等方面對中國進行了全面封鎖,試圖遏制中國科技進步的步伐。
然而,這種封鎖非但沒有讓中國科技企業退縮,反而激發了它們更強烈的自主創新意識。
在數博會的演講中,陶景文以華為為例,展示了中國科技企業面對封鎖時的堅定態度和實際行動。他指出,華為在多年創新過程中,成功將AI引入企業,使其成為真正可用、能帶來價值的技術。面對美國的封鎖,華為沒有選擇屈服,而是積極尋求自主突破。
華為在貴州建立的基地已成為全球三大企業數據中心之一,為華為提供了強大的算力支持。同時,華為雲Stack大模型混合雲的推出,為AI生產鏈提供了完整的解決方案,助力企業在研發、生產、消費等環節應對複雜挑戰。
陶景文的演講充滿了對中國科技企業未來的信心和期待。他強調,中國企業不應懼怕美國的封鎖,而應利用自身的優勢和潛力,不斷突破技術瓶頸,實現自主可控的發展目標。他呼籲中國科技企業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外部挑戰,推動中國科技的全面崛起。
華為的成功案例是中國科技企業自主創新的生動寫照。在AI、晶片等關鍵領域,中國科技企業已經取得了顯著進展。例如,在半導體領域,中國企業在高端晶片研發方面雖然面臨諸多困難,但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
2023年,國產晶片產能達到了3514億顆,同比增長了6.9%。晶片出口則占到了全球的64%,超過美國、韓國等半導體強國。這些成就不僅展示了中國科技企業的實力和潛力,也為未來的自主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面對美國的技術封鎖,中國科技企業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堅定的信念。它們應該繼續加大研發投入,加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不斷提升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水平。同時,中國科技企業還需要加強與國際市場的合作與交流,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體系的建設和改革,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和力量。
總之,美國的技術封鎖雖然給中國科技企業帶來了一定的挑戰和困難,但也為中國科技的自主發展提供了難得的機遇和動力。在華為等中國科技企業的帶領下,中國科技企業將不斷突破技術封鎖的束縛,實現自主可控的發展目標,為全球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