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特色縣產業發展調研行 | 山西陽高:從「一抹紅」到「五彩繽紛」的優勢疊加

2024-08-15   山西經濟日報

公眾號轉載山西經濟日報稿件,須申請授權。

大型系列報道《縣域經濟特色縣產業發展調研行》

7月25日起至國慶節前陸續刊登

縣域強,則國家盛;縣域活,則全盤活。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堅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山西工作的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創造性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有關決策部署,7月25日起,由省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與山西經濟日報聯合推出的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式反映我省縣域經濟發展的大型系列報道《縣域經濟特色縣產業發展調研行》,將在國慶節前陸續與廣大讀者見面。

縣域經濟,是指以縣城為中心、鄉鎮為紐帶、農村為腹地的一種行政區劃型經濟,是「以工補農、以城帶鄉」的接口橋樑,是典型的區域經濟、特色經濟、個性經濟、差異經濟。

今年,省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要「堅持提升傳統和壯大新興相結合,著力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鄉村振興和城鎮建設相結合,著力促進城鄉融合、區域協調發展」。

在全力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中,我省部分縣(市)逐漸培育出了符合國家產業發展政策和代表我省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切合當地實際、具有鮮明當地特色、成為當地經濟支柱的新型產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區域經濟格局。

在探索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征途中,每一方熱土都蘊藏著無限生機與活力。為做好《縣域經濟特色縣產業發展調研行》系列報道,山西經濟日報派出精兵強將組成的數支採訪小分隊,分別深入遴選出的具有代表性的孝義、壽陽、懷仁等16個縣(市)進行為期一周的蹲點式調研採訪,獲得帶露珠、冒熱氣的第一手材料,以經濟新聞的視角,從政治、經濟、社會、地理、歷史、資源、自然等多方面入手,審視、分析各個縣(市)在長期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特色產業發展的來龍去脈——追溯發展歷史、了解發展現狀、展望發展前景。在保持經濟報道鮮活性的同時,增強文章的厚重性,將各個縣(市)的做法、經驗、成效等充分展現給讀者,並希望通過本組系列報道引領山西縣域經濟未來發展方向,樹立我省特色產業發展標杆。

在呈現形式上,山西經濟日報以彩色通版刊發,20餘個新媒體平台集中推送。8月15日,山西經濟日報二三版、六七版分別推出了關於陽高、懷仁的報道,敬請廣大讀者關注。

縣域經濟特色縣產業發展調研行(之五)

山西陽高:從「一抹紅」

「五彩繽紛」的優勢疊加

縣情介紹

典型農業大縣

持續創新引領

陽高縣位於我省東北部、晉冀蒙三省區交界處,轄11個鄉鎮197個行政村,國土面積1598.3平方公里,耕地97.17萬畝,戶籍人口26.29萬人,常住人口18.66萬人,是典型的農業大縣。

交通區位便利優越。境內大張高鐵、京包鐵路、大秦鐵路貫通東西,京大、天黎2條高速以及京拉線、萬達線2條國道,孫右線、天黎線、積大線、長神線4條省道穿境而過,乘坐高鐵1個半小時可抵達北京、2個半小時可南下太原,40多分鐘車程即可到達大同機場。

自然資源較為豐富。全縣森林覆蓋率28.6%,境內有桑乾河、吾其河、白登河、黃水河和黑水河等5條水系河流,2021年被水利部評為全國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標縣、國家水土保持示範縣。境內地熱資源豐富,地熱田面積7.065平方公里,富含鋰、鍶、硒等28種微量元素。

氣候宜人適合居住。屬於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7.1℃,年平均降水量364.9毫米,全年無霜期161天,空氣品質優良,是全國養生養老示範基地、最美養生休閒旅遊名縣和生態文明建設先進縣。

陽高縣蔬菜種植歷史悠久、基礎雄厚,1985年被商業部命名為北京市十大外埠蔬菜基地,與山東壽光齊名。近40年來,歷屆縣委、縣政府始終堅持把蔬菜種植特別是設施蔬菜種植作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突破口和主抓手,多舉措推動設施蔬菜產業高質量發展。2021年以來,該縣先後被確定為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全省設施蔬菜生產大縣、全省「一縣一業」蔬菜示範基地縣、全省食品安全示範縣。

近幾年,陽高縣更是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把發展大棚蔬菜產業與鄉村振興緊密結合,以「陽高紅」西紅柿種植為引領,全力保障糧食安全,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培育壯大杏果產業,積極扶持畜牧產業,以時不我待的幹勁、靜水流深的穩勁、久久為功的韌勁,勠力同心、創新實幹、勇毅前行,全力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陽高:從「一抹紅」

到「五彩繽紛」的優勢疊加

陽高縣羅文皂鎮羅文皂村3000多個淺藍色鋼架塑料大棚分列道路兩側,鱗次櫛比、集中連片,棚內綠意盎然、生機勃勃;位於大白登鎮曹家莊村的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3號玻璃日光溫室內,一根根筆直翠綠的無限生長型太空黃瓜掛滿秧藤,成熟果品採收之後留下的枝蔓有序地盤在地上;福興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交易市場內,一顆顆火紅飽滿的西紅柿在分選線上翻滾、跳動,經過洗滌、傳輸、大小分類、批量導出等環節後,被工人手腳麻利地打包、裝箱,發往全國各地……盛夏時節,記者走進陽和大地,進大棚、問菜農、訪市場,感受現代化設施農業的蓬勃脈動。

陽高縣是全國蔬菜生產重點縣、全省設施蔬菜生產大縣、全省「一縣一業」蔬菜示範基地縣,全縣蔬菜種植總面積10.4萬畝,總產量47萬噸,總產值突破10億元。其中,設施蔬菜面積5.7萬畝,居大同市第1位、山西省前5名。

近年來,該縣聚焦大同市「融入京津冀、打造橋頭堡」重大戰略和「轉型四步走」戰略目標,不斷發揮果蔬產業優勢,全力深耕農業賽道,高起點、高標準發展設施農業,堅持低耗能、低成本、生態安全、高產優質高效,向特色資源要效益、向品牌市場要效益、向現代科技要效益,逐步推動設施農業向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市場化、科技化智能化發展。

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

推動設施農業規模化標準化

發展設施蔬菜,陽高縣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這裡地處北緯40度、東經113度的中溫帶,光熱資源充沛,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是蔬菜種植的「黃金地帶」。縣內火山群多達6座,是我國第四紀火山群之一,區域內多為火山熔岩質偏鹼性土壤,富含硒、鋅、鐵等20多種微量元素,加之地下水資源豐富,所產西紅柿含糖度高達12度,番茄紅素含量高達5.01%,維生素C含量達13%以上,甜度高、口感脆、營養豐富,逐步形成了全國同行業高度認可的地域品牌「陽高紅」,受到全國各地大型商超市場青睞,產生了產業帶動、項目促動、科技聯動、市場拉動的多鏈條拉升效應。

今年,全縣「陽高紅」西紅柿種植面積超過1.33萬畝(聖女果0.61萬畝、蔬菜西紅柿0.67畝、口感西紅柿0.05萬畝),預計年產量達到5.5萬噸,年產值超過3.5億元。

陽高縣城南10公里處,占地390畝的塑料大棚集中連片、排列整齊,這裡是大白登鎮「陽高紅」西紅柿產業園區。2024年,園區通過國家應急管理部引進山西盛世農創農業有限公司,採取「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種植「釜山88」「玲瓏」「串紅」「青甜」4個西紅柿品種,同時引進中國科學院、北京大學、天津大學的科研團隊進行土壤改良和病蟲害防治。

7月8日,記者走進其中一座大棚,番茄的清香撲面而來,綠油油的藤蔓上掛著一串串大小均勻的西紅柿,務工人員正忙著整枝、打杈、繞蔓、採摘……

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三號玻璃日光溫室內,農業技術人員正在整枝。

「憑藉良好的環境、優質的微鹼土壤、科學的種植模式、中高端的產品品種,我們與百果園、胖東來、華聯優選、北京新發地、鄭州萬邦等大型商超、批發市場簽訂了戰略合作協議。」山西盛世農創農業有限公司負責人甘相陽向記者介紹道,「我們已經實現了規模化標準化種植,帶動周邊將近400名農民就業,每人每月可增加務工收入4500元左右。」

大白登鎮「陽高紅」西紅柿產業園區的蓬勃活力是陽高縣將資源優勢轉變成產業優勢的一個縮影。

截至目前,該縣已建成龍泉鎮東關村日光溫室園區、龍泉鎮道北日光溫室園區、龍泉鎮新和堡日光溫室園區、大白登日光溫室園區、王官屯鎮日光溫室園區、古城鎮日光溫室園區6個日光溫室集中連片產業園區,龍泉鎮花苑塑料大棚產業園、大白登鎮周官屯塑料大棚產業園、獅子屯鄉獅子屯塑料大棚產業園、古城鎮下辛莊塑料大棚產業園、東小村鎮東小村塑料大棚產業園、羅文皂鎮吳家堡塑料大棚產業園、下深井鄉下堡塑料大棚產業園、王官屯鎮眾和塑料大棚產業園8個塑料大棚產業園。其中,2個蔬菜標準園獲得農業農村部命名,10個蔬菜標準園獲得省農業農村廳命名。

該縣還成立了8家規模化蔬菜種植公司、35個農民專業合作社、1家大型脫水蔬菜生產企業、8個分揀車間、2家農產品包裝企業、18個田頭市場。2020年以來,大力發展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分兩批新建54個農產品倉儲保鮮冷鏈設施項目,總投資1750萬元,預冷規模57330立方米。

培育新型經營主體,壯大規模化種植者。

結合實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工程,陽高積極扶持種植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農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推進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產業化經營。目前,全縣年種植面積在300畝以上的大棚蔬菜經營農戶有30多戶,近幾年新發展的塑料大棚中80%以上是規模化種植,為產業化、集約化、科技化打下了堅實基礎。

在大白登鎮,潘寺村千畝設施農業基地逐步構建起「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民技能提升+資產收益」的鄉村振興新模式。該基地分為日光溫室、塑料大棚、食用菌基地三大板塊:107棟日光溫室為村裡建設;1000個塑料大棚中,龍頭企業壽耕農業合作社建設了800多個,主要種植聖女果西紅柿和茼蒿,村裡建設了100多個,由村民承包種植;高端食用菌基地的18棟現代化設施大棚、4個智能出菇方艙、日產2萬棒程控式流水線車間、萬級凈化車間2500平方米、3個全自動溫控育菌室、2個冷鏈倉儲等,均為集體經營。

陽高縣大白登鎮潘寺村千畝設施農業基地。

規模化種植解決了個人不能幹、幹不了的難題,帶來了可觀的就業率。7月8日,正在潘寺村塑料鋼架大棚內為西紅柿人工授粉的陳文召告訴記者:「我是隔壁趙家寨村的,我們村8個婦女一起過來打工,工資日結,每天收入130元,中午還管飯,挺好的!」

工人正在為西紅柿人工授粉。

扶持產業龍頭,打造標準化生產領跑者。

在追求和打造設施農業標準化、規模化、組織化、高產化的過程中,陽高逐漸呈現出龍頭帶動、產業集聚的良好發展勢頭。由華聯農業發展(陽高)有限責任公司打造的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是一個集農產品種植、生產、加工、倉儲、物流、電商、冷鏈、銷售、農文旅、康養於一體的一二三產融合發展示範園。該示範園內建有玻璃日光溫室4棟、土牆體日光溫室3棟、四季版無牆體多功能日光溫室19棟、零耗能柔性牆體日光溫室14棟,還建設完成了包括冷凍庫、保鮮庫、雜糧庫、果蔬庫、電商雲倉、城配中心、信息中心在內的物流園。

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

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三十三號日光溫室內,工作人員正在為甜瓜套袋。

在科學種植方面,華聯公司與種植戶簽訂「農產品種產銷協議」,採用「基地+企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由華聯公司提供種苗和種植管理技術,合作社負責日常服務,11個鄉鎮的35個村依據各村土地條件和傳統種植特色,讓農戶種植農產品,華聯公司打包收購推銷。

創新社會化服務體系,打造標準化生產的專業服務隊。

陽高縣從中國農業大學、山西農業大學、山東省壽光市聘請多位專家擔任技術顧問,為以「陽高紅」為代表的設施蔬菜高質量發展提供全方位技術支持。2022年7月,陽高縣政府與山西農業大學合作共建西紅柿產業研究院。在專家助力下,該縣的溫棚使用了水肥一體化機、智能控溫、滴灌系統、測土配方施肥等先進技術,還陸續進行了西紅柿新品種示範推廣、肥水一體化、病害防治、設施番茄綠色防控集成等方面的研究工作。

該縣還著力建設覆蓋廣泛、類型豐富、層次多樣的蔬菜產業技術農民隊伍,用足科研院校、各類現代農業服務中心、農業廣播電視學校、農技推廣機構、鄉村便民服務中心、農民夜校、村民大講堂及職業學校等公益性機構,用好淘寶大學、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民專業技術協會、農民田間學校等民辦機構,形成了縣鄉村一體化、全方位的培訓體系。

依託現代產業經營體系,陽高農民種好「菜棚子」底氣十足。

從產業優勢到品牌優勢

加快設施農業品牌化市場化

從產業化邁向品牌化,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必然之路。那麼,如何讓「陽高紅」越來越紅,成為陽高設施農業的優質名片?

精心布局,細心呵護。陽高縣成立「陽高紅」蔬菜全產業鏈服務中心和「陽高紅」西紅柿協會,制定出台《陽高縣西紅柿產業規劃》《陽高縣西紅柿產業發展補貼政策實施方案》等文件,給予「陽高紅」西紅柿產業發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政策扶持,形成了縣鄉村一體化的「陽高紅」發展體系。

內拓外延,擴展市場。積極對接大同市「菜籃子」工程供應,與北京、上海、鄭州等省市的50家商家建立了供銷關係,與上海江橋、浙江嘉興等地的大型蔬菜市場達成戰略合作,在上海江橋農貿市場設置專供檔口,被上海市政府定為上海市政府菜籃子工程延伸基地並掛牌。

上下聯動,延長鏈條。建設分揀車間、預冷庫、包裝企業、交易市場,形成科研、生產、包裝、貯存、銷售各個環節配套的產業鏈條,促進各環節農民增收、農業增效。

引進來走出去,提升「陽高紅」知名度和品牌附加值。舉辦「陽高紅」西紅柿論壇,引進華聯農業公司、青島沃林農業(大同)有限公司,與山東壽光市昇景海洋發展集團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簽訂合作協議。與832平台、京東雲、易居樂農、北京食迅網、北京錦益網絡、老鄉嚴選等電商平台有效對接,深度融入電商產業鏈。帶上「陽高紅」西紅柿參加全國社區消費扶貧工作推進會等各類農產品展銷會10餘次,參加電影頻道星光行動節目、成龍電影周農產品宣傳推介活動等,讓「陽高紅」紅遍全國。

如今,陽高設施農業品牌效應凸顯,市場供不應求。

7月9日,位於羅文皂村的福興大棚蔬菜專業合作社蔬菜交易市場,彙集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西紅柿經銷商和產品經紀人。

「我每年輾轉于海南、壽光、陽高等全國優質西紅柿產區進行產地對接,將高品質產品銷往北京、上海、武漢等地。每年6到9月我都會來陽高採購西紅柿。」在蔬菜交易市場的院子裡,記者遇上了來自山東壽光碩峻專業合作社的西紅柿經紀人韓永生,「我已經來了4年了,眼見著『陽高紅』西紅柿的品質越來越好,產量越來越大,逐漸超過了壽光。去年,我在這裡收購了200多萬公斤『陽高紅』西紅柿。今天是我今年來陽高的第4天。這4天,我每天從這裡發送出去20多萬公斤西紅柿。預計今年總發送量能超過500萬公斤。」

在交易市場的分揀車間,收購回來的「陽高紅」西紅柿被放入分選生產線上,隨著不斷翻滾,不同大小的果品分流至5個不同的收納區域。工人們將果品整理分放至泡沫箱中,放上保鮮紙,封箱,然後通過運輸車放至指定位置。

西紅柿分選線上,一顆顆火紅飽滿的西紅柿在翻滾中分類導出。

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採購商郭志手拿一卷「陽高紅」西紅柿封箱專用紅膠帶,一邊幫工人封箱,一邊向記者介紹:「今年是我來這裡採購『陽高紅』西紅柿的第8個年頭了。去年我從這裡採購了68車『陽高紅』西紅柿,大概有30多萬公斤,品質都非常不錯!」

和郭志一樣,採購商高新迎也對「陽高紅」西紅柿讚不絕口:「糖分高、口感好,確實優於其他地方,我是今年的第一批『陽高紅』採購商,後面有很多排隊的,好產品供不應求啊!」抽空和記者說了幾句話,高新迎又忙著去清點打包好的「陽高紅」去了。

繼「陽高紅」品牌在全國市場打響後,陽高設施農業「接二連三」「爭奇鬥豔」,不斷做出一桌桌「五彩繽紛的好菜」。

陽高西紅柿、胡蘿蔔、黃瓜、茄子、西葫蘆、辣椒等蔬菜先後取得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的綠色食品A級認證證書,設施蔬菜全產業鏈服務中心在北京掛牌成立,「陽高紅」「大泉山」「綠豐」「綠源」「雁陽高照」等10多個知名綠色蔬菜商標和「頤品陽高」「陽高紅」公共品牌相繼註冊……

從田間地頭到市場餐桌,不同顏色的陽高蔬菜以新鮮、健康、美味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陽高已成為華北地區重要的蔬菜生產基地,為豐富市民餐桌、促進農民增收、推動鄉村振興作出了積極貢獻。

7月10日上午,位於羅文皂村的六和養殖種植綜合專業合作社蔬菜交易市場內,新鮮辣椒鋪了一地,分揀工人們正按照大小、顏色、品質等標準仔細分類,動作麻利而精準。

六和養殖種植綜合專業合作社蔬菜交易市場內,工人正在分揀尖椒。

很快,雜亂無章的尖椒、青椒變得井然有序,仿佛經歷了一場無聲的「選美大賽」,變成了一件件錯落有致的藝術品,靜待被送往千家萬戶的餐桌。

「家裡的土地全都流轉出去種大棚了,我們全家來合作社打工,離家近,很方便。」正在分揀尖椒的羅文皂村村民王麗榮說,「除了土地流轉收入外,我們又額外增加了一份收入。」

「在這裡分揀辣椒、打包裝車,雖然辛苦,但很開心,這種『家門口』的就業模式大家都喜歡。」旁邊的分揀工人米愛仲附和道。

隨著設施蔬菜產業及專業合作社的快速發展,陽高湧現出蔬菜分揀工、質量檢驗工、產品裝卸工、果蔬採摘工、產銷對接經紀人等新的職業。而新職業背後,是經濟業態、社會分工的新變化,也是當地農民思想觀念、職業選擇的新調整。農民在「家門口」轉身成為產業工人,沉浸在農產品豐收的喜悅中。

「咱們還是每天相跟上,來當蔬菜採摘工或者分揀工吧,都挺好的。」「採摘的話,每天早上5點半和下午2點半進棚摘菜,每次4到5個小時,也不累呢!」幾位來自周邊村的婦女一邊聊天一邊幹活兒,好不快哉。

不遠處,蔬菜裝卸工熟練地將一箱箱封裝好的蔬菜搬到專用運輸車上,收購商在旁邊一一清點。

剛清點完貨品的蔬菜經銷商張軍現告訴記者:「我是從石家莊過來收購青椒、尖椒的,平均每天收購0.7萬公斤發回石家莊蔬菜市場,這裡的蔬菜品質好、受歡迎!」

記者在交易市場滿場跑,終於見到了忙碌的六和養殖種植綜合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王立強。「這幾天,交易市場平均每天發往全國各地的青椒、尖椒約有5萬公斤。」王立強介紹說,「合作社共種植了800多棚青椒尖椒、200多棚西紅柿,棚里採摘加上市場分揀,每天用工在70人左右,基本都是羅文皂村村民。」 

從西紅柿到胡蘿蔔、黃瓜、茄子、西葫蘆、辣椒等,從「一抹紅」到「五彩繽紛」,陽高不斷再塑設施農業新優勢。

品牌優勢疊加科技優勢

傳統農業邁向現代化智能化

7月8日下午,記者走進位於龍泉鎮八里台村的陽高縣藍莓產業示範園,只見一排排零耗能高溫柔性日光溫室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些大棚綜合運用智能溫控設施和自動化系統,為棚內的藍莓提供了穩定的生長環境,是現代農業科技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動體現。

陽高縣藍莓產業園零耗能高溫柔性日光溫室大棚內,工作人員正在壓苗。

「咱們陽高藍莓產業示範園項目由陽高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投建,大同禾晟果業有限公司運營,總占地面積657畝。目前,一期50個智能溫控大棚已投入運營。」陽高縣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副主任曹權明告訴記者,「示範園著力培育集育苗、種植、管理、銷售於一體的藍莓全產業鏈,建設北方地區最大的單體優質藍莓種植園區,打造繼『陽高紅』之後的『陽高藍』藍莓品牌,助力大同成為京津冀優質『果籃子』。」

記者步入其中一座大棚,目光所及,一株株盆栽藍莓苗挺拔向上,展現出勃勃生機。藍莓種植盆里插著一根根細長的滴箭管,營養液經由智能施肥機和滴灌滴箭系統,均勻、高效地泵送到每個角落,確保每一棵苗木均勻、快速生長。

「藍莓比較嬌貴,對氣候、土壤、水質和病蟲害防治技術的要求較高,而陽高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合藍莓生長。」示範園基地主管劉艷棚邊查看藍莓長勢邊介紹說,「園區大棚採用了節能控溫技術,實現零耗能、零排放,在冬季-30℃低溫情況下棚內溫度仍可控制在15℃以上,確保藍莓生產的穩定性。同時,我們精選適合陽高農作物物候期的藍莓品種,採用目前全球最先進的藍莓基質栽培管理技術體系和標準,使用進口的耐特菲姆精準水肥一體化智能灌溉系統進行農事作業,並通過數智化信息系統進行全自動管控,以確保藍莓品質。」

「看到藍莓盆外側的黑色管道了嗎?」劉艷棚指著藍莓種植盆介紹道,「這是先進的肥液回收系統,能有效降低棚內病害發生機率,回收的肥液還可以作為其他果樹的肥料。」

科技元素融入,帶來的是真金白銀的收入。「目前示範園區培育的9.1萬株藍莓苗,今年12月份可以掛果。春節前,我們就能向市場供應高品質的藍莓鮮果了。」禾晟果業公司財務負責人孟輝算了這樣一筆帳:「鑒於深厚的技術積累和優秀品種的選育,我們的藍莓全部是精品鮮果,口感、大小、品相均處於國內領先水平,市場歡迎度和接受度會非常高,收入也會非常可觀!」

無獨有偶,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裡也充滿了「科技范兒」。寬敞明亮的4號玻璃溫室內,鮮紅的枸杞西紅柿長勢喜人,個頭不大,卻飽滿圓潤,一顆顆、一串串,歡笑著掩映在綠色的枝葉間。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智能控制等信息技術在這裡「大顯身手」。

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四號玻璃溫室內,技術員王守明正在查看枸杞西紅柿長勢。

大棚的覆蓋材料是鋼化玻璃,具有良好的透光性、耐候性和保溫性能,使用壽命較長;支撐結構採用了專業的鋼結構,能夠穩定抵禦外部環境變化;棚內配備了高效的通風系統,確保溫室內部的空氣流通;溫室入口處的動力柜上,各色按鈕排列整齊,和室內的環境調控設備一起,精準創造適於作物成長的穩定環境。

「西紅柿品種不同,口感不一樣。枸杞西紅柿是將草本植物西紅柿嫁接到木本植物枸杞枝上形成的,含硒量高,兼具胺基酸、維生素、胡蘿蔔素和鈣、鐵、鋅等多種元素,果實肉厚多汁。」園區技術員王守明摘下幾顆成熟的枸杞西紅柿遞給記者,「隨便吃隨便吃,來陽高,西紅柿管飽!」

華聯現代農業產業園以科技創新為主線,與中國農業大學、大同大學等院校聯盟合作,著力在設施蔬菜新品種、新技術、新裝備的示範推廣上做文章;與中國農業大學在柔性牆體日光溫室建設上開展合作,進行養蝦示範,實現「魚菜共生」;與中國農科院進行玻璃日光溫室合作,開展育苗與有機菜種植裝備技術集成研究,專攻物流機器人與水肥植保機器人項目,以提高有機蔬菜的科技含量及種植勞動生產率;山西農業大學西紅柿產業研究院已落戶園區,在1號土牆體日光溫室中種植了54個西紅柿試驗品種。

曾經,傳統農業大縣的農民「會種地」;而今,新型設施農業大縣的人們「慧種棚」。越來越多的「棚二代」帶著技術回到家鄉,越來越多的新農具投入使用,傳統優勢農業逐步邁向現代化智能化。

陽高縣還建設了「陽高西紅柿生產數字化管理決策大數據平台」,利用高精度氣象站、傳感器網絡和番茄表型監測技術,結合大數據分析和人工智慧算法,實現對西紅柿生長環境的精準調控和產量品質的預測分析,提高了蔬菜的產量和品質,降低了生產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

現代科技賦能,陽高設施農業從冷棚種植轉向冷暖棚同步種植、由「單季紅」轉向「四季五彩繽紛」,逐步走出一條有機、健康、綠色、高產、高效、高品質的發展之路。  

沒有比人更高的山,沒有比腳更長的路。大泉山下,陽高人走過千山萬水,仍在跋山涉水,誓要在全國設施農業宏圖中繪就濃墨重彩的一筆。

記者手記

蔬菜大縣

如何讓產業「微笑曲線」更美?

產業鏈「短板」其實是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

行走陽高,記者對這句話的理解更為深刻。

根據經濟學「微笑曲線」理論,曲線左端為產前供給研發,中端為產品生產,右端為品牌營銷,左右兩端附加值更高,整個曲線看起來像是微笑符號。由此可見,產品優勢是基礎,但是僅靠拼資源不可持續,只有做強產前、產後,才能搶占產業制高點,讓產業鏈「微笑曲線」更加優美。

在陽高設施農業產業的「微笑曲線」中,中端的生產和產後的品牌營銷已經走在了全省乃至全國前列,產前的育苗環節卻是尚未補齊的「短板」,同時也是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板」。

7月8日下午,記者走進位於陽高縣獅子屯鄉下樑源村北的昌盛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育苗基地的一棟育苗大棚,只見一指高的秧苗分為上下兩層,下層是根系發達的南瓜苗,上層是育苗技術人員嫁接好的黃瓜苗。務工人員正將可以上市的秧苗一一取出,整齊擺放在藍色的秧苗筐內。

像這樣的農民育苗專業合作社,陽高縣有12家,年育苗量在500萬株以上的僅有2家,全縣全年規模化育苗4000萬株,集約化育苗程度只有13%,而該縣蔬菜種苗需求量在3億株左右,優質種苗缺口很大。同時,當地多數菜農並不願意接受品種較好但價格較高的種苗,這可能會在一定程度限制當地設施蔬菜的產量或者品質。

讓記者興奮不已的是,陽高縣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正在努力引導育苗企業提檔升級,力爭每年扶持2到3家集約化育苗企業或專業合作社,用3至5年時間讓全縣集約化育苗量達到2.6億株,集約化育苗程度達到85%。該縣農業部門還將出台細則對規模育苗戶進行獎補,推動育苗企業或專業合作社擴大規模、提升組織化程度,促進優質種苗數量提升、價格下降。  

陽高設施農業產業鏈發展路徑已然明晰:提升中間,做強兩端,凝聚多方合力,再塑產業新優勢,從「一棵好苗」到「一桌好菜」,全力打造一條上揚的產業鏈「微笑曲線」,讓「陽高紅」及「繽紛蔬果姐妹」的高質量發展之路越走越寬!

專家點評

科技引領 品牌賦能

山西省社會科學院(山西省人民政府發展研究中心) 孫秀玲

近年來,陽高縣將發展大棚蔬菜作為鄉村振興的重要路徑,以品牌和科技雙輪驅動設施農業發展,推動了全縣農業產業的全面轉型升級與高質量發展。

陽高縣在設施農業產業園區建設中形成了「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民技能提升+資產收益」的鄉村產業振興新業態,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的龍頭帶動作用更加凸顯,高技能農民、科研單位等多元主體的作用也得以充分發揮,共同為農業科技創新和農業品牌打造奠定了堅實基礎。正是因為有了設施農業的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陽高才實現了科技引領和品牌建設的「兩翼齊飛」,共同助推縣域農業高質量發展。一方面,現代化智能化設施農業成為提升農業生產效率、降低資源消耗、保障農產品品質與安全的關鍵引領。陽高通過現代化蔬果產業園建設,基於科技創新實現對農業生產過程的精準管理,不僅進一步降低能源消耗和生產成本,更推動傳統優勢農產品不斷增加產量、提高品質。另一方面,設施農業品牌成為塑造農業新形象、提升市場競爭力的核心驅動。品牌是農業產品價值的集中體現,也是連接消費者與生產者的重要橋樑。「陽高紅」設施蔬菜品牌化戰略的實施,提升了蔬菜、藍莓等陽高蔬果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了市場辨識度,滿足了消費者對綠色、健康、安全農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更促進了農業產業鏈的延伸與整合,真正將陽高設施蔬菜打造成了具有地域特色、文化內涵和高質量標準的農業品牌。  

整體來看,陽高縣的設施蔬菜產業已經基本形成了集生產、加工、銷售、品牌建設於一體的完整產業體系,並在此基礎上打造了具有鮮明地域特色和優勢的農產品品牌,農業生產更加高效化、集約化和現代化,為農民增收和農業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 李影 翁劍 實習記者 劉迎春

本版圖片均由山西經濟日報全媒體記者翁劍拍攝

責編:牛迪凡 校對:張翠萍審核:翟步庭

猜您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