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論丨下指標,能打造出「網紅打卡地」嗎?

2024-09-29     紅星新聞

若只看到「網紅打卡地」的風光,卻不去探究背後的走紅邏輯,不願付出孵化培育的「慢功夫」,未免有點急功近利

若只看到「網紅打卡地」的風光,卻不去探究背後的走紅邏輯,不願付出孵化培育的「慢功夫」,未免有點急功近利

近日,「半月談」微信公眾號刊發了一篇題為《村村都打造「網紅打卡地」?基層幹部怎麼看》的文章。文中一位名為「花生」的筆友提到:不知何時,打造「網紅打卡地」成了上級對下的考核任務,去年,上級出台文件要求,每個單位要產生兩個「網紅打卡地」,作為單位主要負責人重要考核指標之一。

比如,某單位主要領導提出,要把一塊牡丹基地打造為「網紅打卡地」,並成立專班籌劃。先是補植苗木,待到花開時與當地旅行社合作舉辦「牡丹節」,邀請上級領導並動員群眾賞花、欣賞歌舞,最後媒體宣傳,年底作為亮點工作總結上報。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地方上發展文旅事業,希望大家都來「走一走看一看」,無可厚非。在社交媒體已成重要引流渠道的語境下,「網紅打卡地」無疑會成為一個醒目標籤,給遊客一個奔赴的理由。這在不少地方,早已產生了奇效。像重慶的洪崖洞、長沙的橘子洲、杭州的西湖斷橋等,就屬於老牌的「網紅打卡地」,長紅不衰,一直以來都在吸引著八方遊客。

同樣,在流量的加持下,一些新晉「網紅打卡地」也不斷湧現,如一些鄉村發展出特色民宿、娛樂項目、農產品市集等文旅產業一條龍服務,助力鄉村經濟發展,風風火火,熱熱鬧鬧,成為地方鄉村振興的強大助力。

然而,一個地方的鄉村文旅能不能火、能火多久,並不完全取決於行政命令,更不是下任務、定指標就能輕易成功的。若只看到「網紅打卡地」的風光,卻不去探究背後的走紅邏輯,不願付出孵化培育的「慢功夫」,未免有點急功近利。

一個鄉村「網紅打卡地」打造成功,當然離不開地方政府在規劃部署、資源配置、宣發投入等方面的積極努力,但前提是這個鄉村得有適宜培育的自然基礎,有特色旅遊資源或產業,附近也有可以有效拓展「網紅打卡地」的周邊。這樣,既能吸引來遊客,也能留得住遊客。

如果僅憑一個噱頭、一個燃點就想引來一些客流,短期內或許可以實現,卻註定不會持久。像前文所述,有一塊牡丹田,就想搞「牡丹節」火起來,未免簡單粗暴。缺少文化含量、歷史含量,沒有打動人的「故事,也沒有區別於其他牡丹花的特點,以這樣的思路操作「網紅打卡地」,或更多是瞎折騰、花冤枉錢而已。

何況,一個地方能不能在網上走紅,其實也有內在傳播規律可循。比如訴諸於網友的情感,或懷舊,或求新等;再如有縱深感,有歷史的深度;又如有煙火氣,能貼合當地傳統。如果盲目效仿,不切實際、不惜成本地跟風造景,也是一種精力與財力的浪費。

也因此,各地在打造「網紅打卡地」的時候,不妨少一些主觀專斷,少一些任務指標,少一些自以為是,而是要從實際出發,多去體察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多在現實中貼地生活,多一些感知網絡情緒的敏銳

比如期因刀郎回到家鄉資中開辦線上演唱會「爆火」,當地借勢將此地打造成古城牆音樂廣場,而後充分聽取歌迷的建議,將該廣場改名為「山歌響起的地方」,吸引了來自多地的歌迷前來打卡,並於國慶期間,在附近街道增設了臨時停車場等。

這就是當地的主動出擊與順勢而為,也是與網友歌迷的一次有效互動。當地不僅及時捕捉到網友的情緒,打造鮮活的網紅景點和風物,也是真正感同身受地與網友打在一處。類似不勝枚舉的案例無不表明,在網際網路語境下,領導幹部需要提高知網、懂網、用網能力,不斷提升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現在的時代變了,一座橋、一棵樹、一個街角都可能在網絡聚合效應下成為「網紅打卡地」,為地方帶來巨大的流量和人氣。但這也是一個提醒,地方上要有察知潛在網紅的能力,順勢而為,因勢利導,該出手時才出手,這樣才會事半功倍。若是總想著砸錢、使蠻力,下指標,不僅浪費錢財,折騰基層,也不可能真正火得起來。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龍之朱

編輯 汪垠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6fba5653983024a4bf6dfeb1a8909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