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後疫情的時代,身心健康已經成為人們的價值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但信息爆炸的社會也讓真正的「健康常識」變得撲朔迷離。到底哪些是真正有效的健康建議,哪些又是為了博眼球的噱頭?
跟著ELLE全新健康專欄「健康新知」,我們一起去探訪那些大健康領域的「踐行者」,從她們的故事中,重新審視健康的定義,獲得關於健康的「新知識」。
「茶」是中國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意義的符號之一,千百年來茶載著中國的文人精神,不停地做著持續的文化輸出。隨著文化復興的到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感受到中國茶的魅力,泡茶、飲茶成為日常,並逐漸在其中找到禪茶一味的體悟。
茶,不光能養身,還能養性;如何讓身心開始與茶對話?我們邀請到精通禪茶的王玉傑老師,為我們講解關於茶的善養之道。
以下為王玉傑自訴。
王玉傑,號子頤
習練「趙州茶語」及「茶叩無門」並多次在中、日、韓禪茶大會上進行展演,茶養文化的倡導者及研修者
中國的茶文化,它屬於是一個偏普世性的文化,那麼茶之道呢,它其實是一種以茶為載體的文化現象。它是世界性的。中國的茶之道呢,它是一種文化的大全式外延。在唐代的時候,我們中國的茶文化就與詩和禪兩種高端的文化現象宿命般地結合在一起了。
關於中國茶文化的精神,我想引用就是我們當代的著名的高僧凈慧上人的一個總結,他指出了正、清、和、雅四字。這四個字呢,其實也是我們後輩這些茶人一生需要去努力的目標。
對於這個四字的解釋,我們現在的理解其實還相對是粗淺的,要用一生去踐行。因為茶之道的精神文化歸結出來以後,它是一個形而上的,需要去修身,需要去養性的。那落實到生活當中呢,茶之道需要去踐行的,我們需要去泡茶,需要去喝茶,需要去品味茶。落實到生活當中的實處呢,其實道就是路,就是方法。去學習如何泡好一壺茶,如何欣賞一壺茶,如何去體悟茶的境界。我們中國茶之道,包括了形而上以及落實踐行的兩個方面。
節氣茶養,順應天地的身心調養
我開設的茶養課程,是以茶來養身心。我們首先要去了解茶的性,因為茶屬於天地之間的一個靈物,就有它的性味歸經的屬性。不同的茶,也有四性五味、溫熱寒涼,走不同的臟腑,行不同的經絡。那我們主要是根據不同的時節的能量,然後去選擇不同性味的茶品,再根據在這個大的時節環境下,人體容易出現的一些問題或者是體症來去做相應的調養,以茶湯來去平衡身心的一個過程。
例如說綠茶,我們都知道它有很好的清火的作用,如果說我們上火了,就要去區分是上了心火,還是肝火,還是有胃火。如果說有心火了,最對症的是什麼呢?是芽類的綠茶。芽類的綠茶它入心的能量更強,所以更具有清心火的作用。而芽葉類的綠茶,它會有一點點微微的疏散性,因為那個時候葉片它張開了,所以它的能量有一些發散性。
肝火是既需要疏通又需要去清散的,所以就需要喝有芽有葉的,具有一定的疏散性能量的。那麼如果胃火呢,胃為我們人體的後天之本,那麼它其實是最脆弱的,我們不要用太厲害的茶品,寒性刺激很強的,那我們就適合用一些葉子類的,它會相對來說緩一些,像綠茶當中的六安瓜片。
茶醫相合,喝茶也需要智慧
以中醫跟茶結合的這個方式來去跟大家分享茶,是因為我自己在這個過程當中也有過一些因茶而受傷的經歷。因為我最早從禪茶開始學習茶,後來就開始接觸市場茶,各種茶都會去喝,去品鑑,最先受傷的就是胃。我會發現,喝茶几年以後,自己的脾胃氣血越來越弱,消化能力會越來越弱,而且人會產生一種浮腫和虛胖的狀態。
最明顯的一點是什麼呢?就是說話的聲音越來越虛,越來越沒有那種人本然應有的中氣。後來我家庭當中有一個長輩是中醫,然後他就提醒我說你喝茶呢,如果天天這樣去喝,要加一點黃芪煮水來去泡,因為茶多是清散的,尤其新茶,久飲會耗氣的。但是我又是比較喜歡茶的純味,所以當時沒太在意。後來身邊的一個茶友特別喜歡喝生普洱茶,有一次他就跟我分享說前段時間進了重症監護室了。他就說是因為天天喝生普洱茶,還要去悶上三分鐘五分鐘去品鑑山頭,品鑑海拔、樹齡,都是很高濃烈度的茶湯,有天喝完以後,當場就覺得心臟突突突的,然後就送進重症監護室了。所以再好的茶都要學會善飲,過猶不及,反而傷身。
從那以後他就跟我們分享,喝茶一定要喝紅湯茶。所謂紅湯茶就是指工藝當中經過發酵的,湯色轉為橙紅色的茶。或經過了很長時間存放的老茶,這種紅湯茶的性質偏溫和,不刺激。這個轉折讓我真正地意識到茶養的重要性,首先要了解茶的茶性,再結合每個人不同的體質特徵,善用其茶,我們才能更好的以茶去養身,以茶來修心。
我們泡茶之前的靜坐定神是很關鍵的,因為想要把茶的真味泡出來,想要在這個過程中獲得愉悅,心一定是安住在當下的,不然再好的茶也會覺得飲之無味。所以我經常會建議大家在泡茶之前,先去靜坐。先把自己的心念收回來,即使不會泡茶的人,只要你的心是安住於當下的,你的動作是自然流動的,那麼茶湯就會有益於你的身心。
關於喝茶的方法,我會更多的讓大家去實踐吐納呼吸飲茶法來喝茶。透過觀自己的呼吸,配合自己的呼吸,以及我們呼吸法當中的六字訣,先打通身體的氣機。身體氣機通了以後,茶湯再湯隨氣行,就可以很好地感受到茶湯的寒涼溫熱,茶氣的運行。有一次課上,有同學分享說好像真的做了一次全身心的療愈。在療愈過程中,他好像是經歷了站樁、打太極、禪坐,感受到了整個身心能量的通透。
我們現在對於喝茶健康的誤解是非常多的。很多人會提倡說每天要喝很多的水,但是現在有一個現象,就是很多人水濕過重,用中醫的說法來講,就是喝進去的水已經遠遠超過了身體的運化能力,中了水毒,一到了下午就懶懶的身體沉重。而且不恰當地喝茶,這種飲水過多還消耗腎氣,會有腰酸腿軟這些現象。而我們很多人不知道其中原理,所以並不會覺得是喝多了水引起的。
還有很多人覺得喝茶一定要把汗出透。就一直坐在這兒喝很多水,有些人還不上廁所,其實就相當於是身體里的這個水已經運化不掉了,不僅水濕會增重,人也會越來越虛胖。還有一種是喝水頻繁上廁所,這種現象其實已經在無形中開始消耗腎氣了。
一般情況下特別習慣喝茶經常要喝發很多汗的,這樣的人呢,有一個現象會特別容易怕風。尤其是喝茶喜歡將後背的汗出透,其實時間長了以後,就傷了膀胱經的經氣,會特別容易受風,所以喝茶忌發大汗,汗要慢慢地出,層層地出,最好是薄薄的汗。
禪茶一味,在喝茶中修行
泡茶或者喝茶,它還是在通過一些有形的事物來去做調養,我覺得最關鍵的還是我們心的狀態。心的狀態其實真的非常重要。如果你心沒有和諧平衡的狀態,再好的茶,它也對你的身心起不了任何的作用。凈慧上人將禪茶的功能定位在感恩、包容、分享、結緣。
當我們用感恩的心態去喝一杯茶的時候,這杯茶就不僅僅是一碗茶湯,在其中呢,充滿了人文精神,充滿了天地萬物和諧相處,相互成就,共融共濟,同體不二的精神。化解戾氣,發揚正氣,成就和氣,這是我們用感恩的心態去喝一杯茶。如果說我們用包容的心態去喝一杯茶呢?這杯茶就會讓我們人間的恩恩怨怨呀,就像片片茶葉一樣,把它的芳香甘美融化在潔凈的淡水當中,人間的正氣和氣,就會在把盞相敬中得到落實。
用分享的心態去喝這杯茶呢,茶湯的能量會讓我們感受到這個人間,還有諸多的苦難,我們的社會現在還有種種的需要去調整的問題,我們要讓自己有自利利他的奉獻精神。少一點私慾,少一份冷漠,多一份愛。用結緣的心態去喝這杯茶呢,我們可以同所有的人結茶緣,結善緣。
台灣著名的哲人曾昭旭教授,他講述中國茶文化的體用,說「茶之體在澹而其用在虛」。體之澹呢,是指我們要放下對於外界的有限條件的執著,這樣以後,我們就能呈現自性的絕對本質,從而透發出來我們人性至善,以及我們有意義價值的一些動能。
用在虛,其實是指當我們人心放下對於外物的一個依賴,呈現出來一種非常自由自主的狀態的時候,我們就能夠開發出來我們內在更廣闊的這個心靈空間,以及文化空間。
這樣我們就能更好的去包容萬物,成就萬物。
策劃:沈墨非
採訪/撰文:Chloe
攝影:Eric Zhang
視頻導演:De
視頻剪輯:FX
拍攝助理:佳佳
場地鳴謝:正安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