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歐洲議會、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三方就《人工智慧法案》達成協議,這被認為是全球首個全面監管人工智慧(AI)的法案。在經過長達36個小時的馬拉松式談判後,歐洲議會、歐盟成員國和歐盟委員會於12月8日晚就《人工智慧法案》達成協議。
根據歐洲議會的聲明,達成的協議包括禁止幾種AI應用程式,例如無目標地抓取圖像以創建面部識別庫,並為立法者認定的高風險系統制定規則。而未能遵守新法規的公司將面臨最高相當於全球營業額7%的罰款。
人類對人工智慧的擔憂,似乎從它誕生之日起就存在。此前,人工智慧領域的全球領導者OpenAI突發的管理層震動,正是這些離技術最近的人,對技術發展的擔憂。人工智慧是否應該蒙眼狂奔,還是以安全性為首要考量放慢速度?在兩種觀點的衝突之下,OpenAI此前上演了一場精彩的「宮斗大戲」。簡單回顧一下事情經過:
11月17日,OpenAI聯合創始人兼CEO山姆·奧特曼突然被公司董事會宣布「畢業」。
11月19日,奧特曼「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戴著訪客牌到OpenAI與董事會洽談。但是董事會未能同意他復職的擬議條款,而是找到了一位臨時CEO。
11月20日,微軟CEO薩蒂亞·納德拉宣布,剛剛被解僱的奧特曼將加入微軟,共同服務一個新的先進人工智慧研究團隊,微軟為他們提供成功所需的資源。
11月21日,Open AI發布聲明,奧特曼回歸OpenAI。
當時,關於OpenAI 的大戲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反轉反轉再反轉。隨著奧特曼的回歸,OpenAI跌宕起伏的劇情看似已經大結局,但事實上還留下諸多的未知數。為何董事會堅持要讓奧特曼離開?董事會到底有什麼證據或是理由,不顧九成內部員工抗議強行辭退奧特曼,至今其中的緣由都沒有被公開。
站在十字路口,在理想與現實的角逐中,人工智慧技術會走向何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