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醫生,是外科醫生裡面出了名的較真。有時候,會因為手術台上的一句話爭得面紅耳赤。
就是這麼較真兒的一個人,就連自己的手術都不放過。
前不久,他不幸患上了闌尾炎。
多年的外科經驗告訴他,這一刀是跑不了了。
帶著各種不甘心,他將自己的角色由醫生轉換成了患者。
對於麻醉科,他和很多外科醫生都一樣:骨子裡,他們覺得麻醉沒有什麼。甚至,他們有些時候還想嘗試給病人麻醉。當然,麻醉科是不能給他這個機會的。
帶著各種不服和一絲不屑,他被推上了手術台。
剛躺下,他就信誓旦旦地說:我能知道你們是什麼時候把我麻過去的!不信,我們打一個賭,就醫院對面那個小火鍋了。
負責麻醉的張醫生,口罩裡面露出淡淡的一笑:不可能的,你肯定不知道。或者說,你根本記不住。這次,你輸定了。
平時,他給病人做手術的時候沒有一絲緊張。但是今天,他卻莫名地有些緊張起來。在這個時候,他潛意識中更擔心什麼時候被麻過去了。
因此,他緊張地盯著張醫生的一舉一動。
打賭歸打賭,但張醫生不會因此而改變既定的麻醉流程:扣面罩吸氧、鎮靜、給藥……
幾分鐘後,這個不服不忿的外科醫生「睡過去了」。
熟練插完管之後,張醫生已經完全忘記了賭約。
由於手術時間很短,他甦醒得很快、效果也很好。
醒來第一句話就問:你是不是在面罩里給我用藥了?
很顯然,即便是每天在一起作戰的戰友也對麻醉科的業務不太了解:面罩里加麻醉藥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那是幾十年前的事了。
此時,他已不是那個牛哄哄的外科大夫了,他只是一個剛剛開過刀的患者。一頓安慰又承認輸了一頓火鍋後,總算把他送走了。
話說回來,病人如何知道自己被麻過去了?
可以說,麻醉醫生有「一百種方式」。
所謂「麻過去」,從大眾角度理解就是「睡過去了」、「失去意識了」。其實,這個範圍可以很廣。廣義上看,只要麻醉起效,就應該算「麻過去了」,不論是局麻或者全麻。
簡單介紹幾種:
局麻中,將局麻藥注射到手術區域就算「麻過去了」。
椎管內麻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半麻」。當麻醉醫生將局麻藥注射到椎管內起效之後,就算「麻過去了」。
全麻中,當麻醉醫生給完各種藥物、完成了氣管插管後,就算「麻過了去」。當然,還有很多短小手術不需要插管的。這時的「麻過去」,可能更要提前。
如果細分,還可以有很多形式:比如,給過鎮靜藥之後,患者睡著就算麻過去了;有些麻醉,並不一定非要達到睡過去的效果。那個過程,患者會很安靜,甚至精神世界已不在手術室內了。
隨著各種藥物組合的增加,麻醉醫生可以有很多種辦法讓病人睡過去。不誇張地說,麻醉醫生堪比「黃藥師」。只不過,麻醉醫生用的藥全都是為了治病救人的。
【溫馨提示】點個關注,這裡有大量專業的醫學科普,為您揭秘手術麻醉的那些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