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全篇突出兩個慨念,一是忠義,二是替天行道。但作為梁山的領頭人,宋江除了及時雨,呼保義這樣的稱號外,人們更喜歡認定他是一個假道學上的真強盜。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要歸屬於宋江的本身想法,他一定是要招安的,可作為一個土匪頭子,在這樣來看,他既沒有干一行愛一行的節操,也完全沒有職業道德以及相關素養。
從梁山第一代頭領王倫說起,這一位號稱白衣秀士,實則目光短淺,後來被林沖給砍死了。到了第二代領導晁蓋手上,因為偷馬賊段景住的三兩句忽悠,晁天王去攻打曾頭市,結果被箭射死了。
宋江作為第三代領導人,在經營管理上做出了極大的改變,首先這個人從不意氣用事,並且在政治出發點上明顯比前兩位領導者有眼光。王倫不過是個想要偏安一偶的讀書人,有點悶騷,腦子卻讀書讀傻了,沒有遠見。晁蓋有些社會我晁哥,心狠話不多的意思,同樣沒有大局觀,是個合適的土匪老大,卻在他帶隊時候的梁山沒有中心思想。所以還靠搶劫為生,易遭官府圍剿不說,道義上也站不住腳。
宋江有著完善的忠君愛國思想,雖然這位在當吏員的時候一直在搞貪污,但人有時候就是這麼矛盾,他喜歡銀子卻又總是白送,他無恥卻愛國。
於是,在宋江的帶領下我們可以看到所謂梁山好漢的無數種死法!
不過心裡有了疑惑,武松和魯智深這兩個人物都是梁山上數一數二的英雄,而且關係也非常要好,都是嫉惡如仇的人,後來也都是佛門弟子,不會再去爭執到底是誰剿滅的匪首。可是看書的人不能如此囫圇吞棗,還是有理論的必要。
後來發現,擒方臘的既不是武松,也不是魯智深,而是另有其人。
不過心裡有了疑惑,武松和魯智深這兩個人物都是梁山上數一數二的英雄,而且關係也非常要好,都是嫉惡如仇的人,後來也都是佛門弟子,不會再去爭執到底是誰剿滅的匪首。可是看書的人不能如此囫圇吞棗,還是有理論的必要。
後來發現,擒方臘的既不是武松,也不是魯智深,而是另有其人
說起這個童貫,可以算是中國歷史上最牛叉的宦官了,他封疆挂帥執掌大宋兵權近二十年,東征西討鎮邊平叛,儼然一國之兵馬大元帥;最後位列三公拜為太師,並領樞密事成為大宋的最高軍事執政,已是位極人臣。並且是史上唯一一個封了王爵的宦官!這些,可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
楊志是繼這三位之後,病死於征方臘路上馬上大將。楊志在梁山排名十七,年少時更是中過武舉,一身本事不在林沖之下。這個原本打算跟著宋大哥,邊庭上一刀一槍,博個封妻蔭子,也與祖宗爭口氣的胎記男最終什麼也沒做,就在丹徒一個人病死。晁蓋劫生辰綱的時候一群人都不敢去挑釁楊志,但楊志天生就是這樣的命,有機會了就被陰了。
等到開胃菜過後,梁山好漢的死亡率開始稱直線上升,七十二地煞最先開始分崩離析。從常州開始,韓滔,彭汜被人掛掉,宣州又有鄭天壽,曹正,王定六三人刷圖不成反被團滅。
前二人一個被箭射死,一個被槍刺死。鄭天壽就比較慘一點,被城牆上的磨盤砸了個面目全非。曹正中毒箭而亡,王定六有個稱號叫做活閃婆,活閃是古代人對於閃電的稱呼,而他的這個稱號就是用來形容他的敏捷,不多再快也快不過兵器,遂卒!
但《水滸傳》比較有意思的一個概念也從這裡出現,就是一些有專業手段的人,做了土匪轉正後也是有極大的提升機會。比如玉臂將金大堅,後來去了內府的御寶監。養馬的皇甫端做了御馬監大使,聖手書生蕭讓在蔡太師府上任職。就連樂和這樣的都做了王都尉府中的使令。
相對於這幾人進京做了高官,食了厚祿,其他人卻在招安後還得用刀槍拚命,這或許也是梁山好漢的集體性悲哀。宋江可能在大局觀中有一定的正確性,但土匪就是土匪,官軍就是官軍,不能同樣管理的。兄弟義氣變成上下級關係後,那種忠義就已經變淡了,這才是梁山滅亡的關鍵之處。
土匪就是要搶劫的,看誰不順眼就揍誰,當這樣一群桀驁不馴之徒真的去替天行道,下場怎麼會好呢?而那幾個脫離了隊伍升官發財的人才說明了不管是什麼時代,讀書才是有用的,若是書讀不好,那就趕緊學門手藝,這東西或許在替天行道面前一文不值,但比打打殺殺強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