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的封建王朝,有一個300年的坎。絕大多數封建王朝的壽命都超過不了300年,唯一一個算是超過三百年的封建王朝為宋朝。南宋直接承繼於北宋,算是一脈相承,國祚共有316年。此外,還有幾個接近300年的王朝,唐朝的國祚為289年、明朝為276年、清朝268年(276年、296年)。
如果只看單一王朝或者統一中原的王朝,明朝的國祚僅次於唐朝。唐朝的國祚雖然長於明朝,但是兩個王朝的命運卻不太一樣。唐朝後期基本上是個空殼子,皇帝已經沒有實權。明朝皇帝則始終掌握著實權。
曾經有人說:「明朝無明君,清朝無昏君」。也有人說,明朝只有兩個半皇帝。不管這些話是否正確,總的來說清朝皇帝的素質比明朝更高。明朝一共十六位皇帝,平庸皇帝確實不在少數。
明朝皇帝的整體質量確實不如清朝,但大多數皇帝卻不是昏庸之君。有些明朝皇帝確實不太靠譜,比如明武宗、明熹宗、明世宗等。不靠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和平庸畫等號,卻不能完全畫等號。
如果明朝皇帝真的大多數都不靠譜,明朝可能無法延續276年。我們很難想像那麼多「平庸之君」,王朝的國祚還能延續第二長。明朝有些皇帝的能力實際上並不比清朝皇帝差。比如,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明仁宗朱高熾、明宣宗朱瞻基、明代宗朱祁鈺、明孝宗朱佑樘等都是不錯的皇帝。
明太祖和明成祖開創了大明盛世,打下了明朝強大的基礎。明仁宗和明宣宗創造了歷史上有名的仁宣之治。明孝宗經過努力,創造了有名的弘治中興。不太靠譜的明世宗也創造了嘉靖中興。更加不靠譜的萬曆皇帝還在張居正的輔佐之下,創造了萬曆中興。所以明朝皇帝整體質量並不差。
歷史上,名聲不太好的明憲宗、明世宗、明神宗、明英宗等皇帝的能力並不弱。明世宗二十多年不上朝,卻能牢牢保持政權,隨時可以扳倒嚴嵩。明憲宗採取的一系列措施,打得蒙古和女真找不到北,險些將女真打滅絕。明朝的皇帝不靠譜,卻可以牢牢保持政權,也能維護明朝的統治。除了極個別皇帝之外,大多數皇帝還是希望創造一番業績。
多數王朝的明君大多集中在王朝的中前期,中後期皇帝的質量直線下降。比如,漢安帝之後,東漢再也沒有靠譜的皇帝;漢元帝之後,西漢再也沒有靠譜的皇帝;嘉慶皇帝之後,清朝皇帝的質量也直線下降。明朝的弱君則平均分布在各個時期。
明朝每當出現弱君之後,就會出現一個相對靠譜的皇帝。明英宗之後有明代宗,明英宗、明憲宗之後有明孝宗,明武宗、明世宗之後有明穆宗。明神宗、明熹宗之後,明朝沒有出現有能力的皇帝,明朝也就走向了滅亡。
明朝的弱君分布於各個時期,明朝的中興也分布於明朝的各個時期。仁宣之治、弘治中興、嘉靖中興、隆慶新政、萬曆中興等,分布相對均衡。每當王朝走向下坡的時候,明朝便會出現一次中興,為明朝延續一段時間壽命。實際上,這種情況也出現於唐朝。
明朝皇帝的總體質量並不差,而且始終牢牢掌握著國家大權。明朝皇帝便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治理國家,也可以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華。如果明朝皇帝真的大多數都是弱君的話,明朝可能很難延續276年。
明朝的歷史是古代最典型的王朝興衰史。一個王朝從初建到逐漸走向鼎盛,然後是衰落,此後又有中興,再一次走向衰落,最後走向滅亡。明朝的滅亡,與其他王朝也不太一樣。明朝的滅亡不可逆轉,即使將崇禎皇帝換成秦始皇,可能也難以扭轉局面。明朝的滅亡是長時間積重難返的結果,而不是某些突發原因。
張居正改革等於為明朝最後一次續命,此後再也沒有續命的可能。明朝末期,明朝各個領域都已經完全僵化,包括政治制度、經濟狀況、文化發展。整個明王朝已經病入膏肓,到了非滅亡不可的地步。李自成和清朝都不是明王朝的對手,明王朝敗給了自己,敗給了僵化的制度。
明清兩朝的壽命都比較長,如果沒有西方列強入侵,清朝的壽命可能會更長。明清時期,古代政治制度已經走向了成熟時期,朱元璋和朱棣改造了古代的政治制度,明朝的政治制度相對於前朝更加完善。
朱元璋廢黜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度,解決了長期以來的君權與相權之爭,皇帝的權力達到了頂峰。為了解決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廢黜之後帶來的弊端,朱元璋和朱棣又建立了內閣制度。內閣制度之下,各位閣員沒有固定的官職和名號,內閣實際上是皇帝的秘書班子,屬於皇權的一部分。
明朝皇帝為了限制內閣的權力,將決策權分為票擬和批紅。皇帝掌握批紅的權力,內閣只掌握票擬權,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內閣的票擬權實際上只是建議權,並沒有實際的決定權。後來,明朝皇帝又讓內閣與太監相互牽制,內閣和太監都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
明朝一朝始終沒有出現真正左右朝局的大臣。張居正之所以能夠掌握大權,主要因為萬曆皇帝年齡過小。張居正秉政期間,也沒有架空明朝皇權的可能。明朝宦官的權力非常大,卻始終是皇帝的奴僕。大名鼎鼎的劉瑾和魏忠賢掌握朝政多年,皇帝只需要一句話便可以將其廢黜。
明朝權力核心的宦官和內閣都無法真正掌握權力,最終只能依靠皇帝。即使皇帝長時間不上朝,內閣和司禮監也可以正常運轉,整個國家便可以平穩地運行下去。明朝先祖不僅解決了相權問題,還削弱了地方的權力。明太祖將明朝地方權力一分為三,分為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醒按察使司,地方牢牢被中央掌握,完全服從於中央。
朱元璋和朱棣還非常注意削弱武將的權力。明朝建立之後,將大都督府改為五軍都督府,將軍權一分為五。明朝大力發展科舉制度,建立起一支龐大的文官體系。明朝的文官體制和宋朝類似。文官體制建立之後,王朝的統治階層擴大,社會流動性更強。一個貧窮農民,也可以憑藉讀書躋身統治階層。
明朝的文官不僅牢牢牽制了武將,還掌握了整個大明朝。文官體制限制了武將專權,所以整個明朝一代,極少出現武將叛亂。但是,明朝的國運也與文官制度牢牢捆綁在一起。之所以說明朝的滅亡不可避免,在一定程度上是因為文官體制的僵化不可避免。無論哪一位明朝皇帝都無法真正解決文官體制。
朱元璋可能也沒有想到,搞定了中書省和丞相制度,卻無法搞定文官體制。明世宗之所以「不靠譜」,在一定程度上跟對抗文官體制有一定關係。文官體制「綁架」了明朝,卻也使得政權可以有效地運行。文官體制僵化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這個過程遠遠比王朝腐化的過程長。只要明朝的文官體制還有活力,明朝便不會滅亡。
古代王朝之所以難以突破三百年,根本原因是經濟原因。古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是土地。王朝初建,土地會重新分配。此後,土地開始逐漸兼并。土地兼并到一定程度,下層人民無法生活便會爆發農民起義,王朝便會覆亡,新王朝便會建立。
經過戰爭重新洗牌的王朝,國祚往往比較長。經過篡權建立的王朝,國祚往往較短。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也是因為土地是否已經重新洗牌。明王朝當然也面臨類似的問題,只不過明朝出現了一些新因素,掩蓋了土地兼并帶來的弊端。
明朝中後期正值新航路開闢之際,中國逐漸捲入世界貿易網絡之中。中國的澳門成為世界貿易的中轉站,明朝獲得了大量的利潤。海外貿易的繁盛,掩蓋了國內貿易的不足,也刺激了國內貿易的發展。大量海外貿易直接刺激了中國工商業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中國傳統農業的發展。
明朝中後期,大約有1億多兩白銀流入到中國,每年大約為100多萬噸白銀流入中國。大量白銀流入中國,促進了小農經濟發展,也緩解了土地兼并的後果。明朝的地主和百姓都從海外貿易中獲利,明朝政府也獲取了大量稅收。關稅和海外貿易所得,極大緩解了明朝政府的財政壓力,老百姓的稅賦負擔也就相對較輕。
老百姓的賦稅壓力相對較輕,工商業者又可以獲得足夠的利潤,老百姓自然不會造反。萬曆之後,海外貿易萎縮,明朝政府的收入下降。明朝政府無法從海外貿易中獲得足夠的稅收,只能增加賦稅,老百姓的負擔便會加重,所以才會起兵造反。明朝政府財政壓力巨大,開始縮減政府機構,比如裁撤驛站。
當時有一位名叫李自成的驛站工作人員,也在被裁撤之列。失去經濟來源的李自成,被迫鋌而走險,走向了反抗的道路。明朝也就進入了死循環。農民越是反抗,稅收就越少,財政開支也就越大,明朝政府只能繼續擴大稅源,更多的百姓加入反抗大軍。明朝的滅亡,也就不可避免了。
新航路開闢之後,大量高產農作物引進到中國,極大地緩解了糧食問題。馬鈴薯、甘薯、玉米等糧食作物的引入,豐富了人民的口糧,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同樣的土地,可以養活更多的人口,也可以緩解土地兼并的後果。經濟作物的引入,使得一些無法耕作的地方,也可以種植美洲作物,也緩解了土地兼并的後果。
明朝中期,土地兼并已經相當嚴重,此時應該已經爆發農民起義。但是由於美洲高產作物的引入,暫時掩蓋了土地兼并的的種種後果,明朝的國祚自然可以相對延長。
明朝能夠延續276年,不是某些偶然因素造成,而是各方面因素共同造就的結果。明朝皇帝沒有網上說的那麼不堪,也沒有某些人吹噓的那麼厲害。明朝、清朝都一樣,皇帝的質量也都良莠不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