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喜獲聯合國大獎!

2023-12-25     揚州晚報

原標題:揚州喜獲聯合國大獎!

大家都在看

揚州17歲小伙,謝謝你!

不要買!不要買!不要買!

剛剛!唐山地震!

近日,2023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評獎結果揭曉,由揚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揚州市名城建設有限公司等單位組織申報的「揚州東關街園宅保護與傳承復興項目」喜獲2023年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這個獎項含金量極高,也是本年度國內獲得的唯一「傑出獎」。

捧獎背後有什麼故事?

獲獎項目有什麼亮點?

為何選擇東關街園宅作為申報點?

揚州位於江蘇省中部、

長江與京杭大運河交匯處,

不僅是古代中國最重要的

漕運樞紐城市之一,

更是當時全國最大的海鹽產區——

淮南鹽場的管理、銷售、

轉運和稅收中心。

明清時期,

揚州漕運和鹽業經濟達到鼎盛,

皇帝巡幸駐蹕,

富商大賈雲集,

文人雅士流連,

形成了崇尚優雅生活和

文化品位的城市風尚,

普遍在住宅中營造園林,

形成園中有宅、宅中有園的「園宅」。

「揚州園宅將日常起居、會客交友、商務洽談與園林景觀緊密結合,創造了具有顯著『市民性』的詩意生活空間,成為與蘇州園林齊名的中國江南私家園林流派,其中的優秀代表個園、何園、汪氏小苑等均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市住建局名城研究院工作人員介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設立於2000年,旨在表彰個人及公私部門在保護或恢復區域具有遺產價值的建築、場所和不動產方面取得的成就。

為何選擇東關街作為此次獎項的申報點?該工作人員介紹,揚州近年來古城保護利用力度不斷加大,不僅政府投資修復了不少知名園宅,而且居民也積極參與「造園運動」,誕生了不少新私家園林,在東關街區域園宅更是眾多。「東關街位於揚州歷史城區東北,是連接大運河碼頭和古代中國最大鹽業管理機構——兩淮鹽運司署的主要商業幹道,周邊街區是揚州鹽商定居和文士活動最密集的地區,在明清時期曾出現過逾百座大小不等的園宅。」

「『揚州東關街園宅保護與傳承復興項目』由政府、國有企業和私人協作,發揮各自優勢,並從現存古蹟的有效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消失景觀的原址重建和開放使用、現代私人生活空間內園宅營造復興等三個方面,共同推動揚州園宅遺產保護及其營造技藝和文化傳統的可持續發展。」該工作人員介紹,項目實施經曆數年時間,完成了公、私數十座園宅的修繕或營造工程,在經濟、政策、文化、技術、民生福祉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就,倡導形成了整個揚州地區營造「詩意人居」物質和精神文化的新風尚。

獲得「傑出獎」有何意義?

「揚州獲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文化遺產保護傑出獎』,不僅是對近年來古城保護利用和城市更新工作的肯定,也為國內外歷史文化名城從推動物質遺存有效保護利用,向現代生活空間下的園林營造和以人民為中心的精神文化可持續傳承發展,提供了『揚州樣本』。」揚州市住建局名城研究院工作人員說。

揚州人喜歡造園,

在唐代「園林多是宅」,

明清時「園林甲天下」,

揚州園林在中國古典園林中

不僅歷史悠久,

而且以獨特風格占有重要地位。

在文化上,

揚州園林涵容南北,自成一格,

反映了園主順應時尚、

追新逐異的生活理念;

在歷史上,

揚州園林的主人多為鹽商,

園林兼做招待賓客和

洽談商務的交際場所,

這種功能一直延續到現代;

在建築上,

揚州將造園與建築修繕相結合,

通過留住老居民,

實現對傳統民居建築的動態保護,

同時有利於地方園林營造技術的傳承。

「城市傳統文化是通過漫長的歷史逐步形成和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它可能是物質的,也可能是一個故事,也可能是一種生活態度。揚州私家園林是城市傳承歷史文化、建設現代社會文明的重要處所,也是展現百姓幸福棲居的美麗窗口。」該工作人員表示,「揚州東關街園宅保護與傳承復興項目」在保護內容、保護政策、各方職能等方面也為其他地區的遺產保護工作打開了新思路。

新聞連結

項目涉及的6座代表性園宅盤點

個 園

個園是著名的中國四大私家園林之一,更是受到嚴格保護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重要的文化旅遊景點。兩淮鹽業商總黃至筠在明代壽芝園舊址上創建個園,尤以春夏秋冬四季假山的疊石藝術著名,受到陳從周先生等學者的研究關注。其修繕工程探索將傳統工藝和現代技術相結合,在消除本身安全隱患、提升文化旅遊影響力的同時,為企業和個人的園宅修繕、營造提供了學習範例。

街南書屋

街南書屋亦稱「小玲瓏山館」,為清雍正、乾隆年間鹽商馬曰琯、馬曰璐二人住宅園林遺址,因其在東關街南,故稱「街南書屋」。上世紀50年代後被拆除並改建為電子器材廠,2000年工廠破產遷出後逐漸荒廢。2012年在舊址上依據歷史資料和地下遺存進行復原設計,並以傳統技藝重建「十二景」,用作居民和遊客共享的公共開放園林。

左琴右書

空間主理人通過對梅曰強舊房的翻新和擴建,再續舊時「廣陵夢」,引得上千琴友紛至沓來。其利用傳統民居院落及周邊倉庫、廠房等進行改造,因地制宜營造豐富園林空間,整體用作以古琴和圖書為主題的公共文化活動空間,為環境改造和辦公用途的園宅營造提供了範例。

汪氏小苑

汪氏小苑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清朝末期徽商汪竹銘購地擴建而成,民國初年其長子汪泰階二次擴建,因園林面積小而精緻,故稱「小苑」。對其修繕在解決本體建築安全的同時,也為政府、企業和個人的園宅修繕和營造活動提供了技術支持。

祥 廬

園主人是老城區東關街居民,自幼受揚州園林文化薰陶,熱愛園林式住宅。他以有限的資金持續不斷在自家現代住宅院落中營造具有古典風格和人文情懷的園宅,為低成本、易推廣的小型園宅營造提供了範例。

疊秀山房

疊秀山房位於東關街個園與逸圃之間,業主購進長期荒廢倒塌的兩進住宅院落,巧借名園景色,採用傳統工藝營造具有靜雅古典風格的住宅和園林,並引入現代基礎設施和生活設備,為整體新建的中小型園宅營造提供了範例。

— 近期熱門視頻推薦 —

通訊員:楊名院

記者:張孔生攝影 徐帥 朱鎮江 齊廣利 董輝

新媒體編輯:張婷婷

文字校對:王海艷

(部分內容或圖片來源於網絡,請作者及時聯繫我們,以便發放稿費)

點轉發祝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485f59ff3f68fa3688a641db89d37f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