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年前,一戰封神;8年後,變成炮灰

2023-01-30     影探

原標題:8年前,一戰封神;8年後,變成炮灰

2023年春節檔(1月21日—1月27日)收官了。

據統計,春節檔7天票房為67.58億元,觀影人次1.29億,創同檔期影史第二。

各家電影票房也逐一出爐:

《滿江紅》26.06億,《流浪地球2》21.64億,《熊出沒·伴我「熊芯」》7.48億;

《無名》4.93億,《深海》3.59億,《交換人生》2.9億。

從票房走勢來看,今年跟往常一樣,《熊出沒》依舊是檢驗爆款與否的唯一標準。

《滿江紅》《流浪地球2》瓜分大頭,你追我趕。

倒數3部,拐子追驢,步步趕不上。

尤其是,曾被視為潛力黑馬的《深海》,後繼乏力。

評分從7.6跌至7.3,口碑中規中矩,陷入兩極分化的泥沼。

單日票房在4000萬-6000萬徘徊,逆風翻盤的反擊號角一直吹響。

單日票房呈下降趨勢

「深海」

2023.1.22

備註:本文有劇透

特效絕美

《深海》的最大看點是,特效。

它自創的「粒子水墨」視覺特效,是整部電影最引以為豪的看家本事。

星漢燦爛的天際,五彩斑斕的洋流,翱翔天際的飛魚,絢麗奪目的珊瑚潛艇…

一幕幕斑斕無比的鏡頭,仿佛打翻了調色盤。

觀看它,就如同做了一場幻夢。

特效技術那麼多,為什麼偏偏研究粒子水墨?

一切來自田曉鵬導演的執念。

「創新是我整個導演生涯裡頭唯一追求的、最原始的、最大的動力。如果沒有這一點,可能我就不會去做電影。」

在好萊塢三維動畫、日本二維動畫的影響下,中國動畫若要突圍,需要找到一個全新的創新空間。

「水墨是傳統文化里留下的一個靈魂,要把中國底蘊和最核心的技術去做結合,把水墨三維化,它值得去變成一個向全世界推廣的風格。」

於是,田曉鵬和團隊決定悶頭走到底。

讓水墨畫在三維世界逼真地動起來,不是一件易事。

首先,二維水墨畫與三維動畫天生就是一組矛盾。

關於水墨畫,南朝謝赫的《古畫品錄》提出過繪畫六法論。

氣韻,生動是也。
骨法,用筆是也。
應物,象形是也。
隨類,賦彩是也。
經營,位置是也。
傳移,模寫是也。

簡而言之。

水墨畫重寫意、輕寫實,以形寫神,用留白勾勒出無限意境,妙在似與不似之間。

董源瀟湘圖卷

三維動畫,與之相反。

它主打寫實,強調真實質感,化抽象為具體。

打破時間、空間、地點等局限,把複雜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生動化。

其次,把二維水墨畫與三維動畫相結合,不只一家公司在攻克。

《新神榜:楊戩》里,水墨太極圖就使用了粒子技術。

它製造一些不同層次的煙,擺放在空間的不同位置,進而營造一種多層次的感覺。

水墨太極圖裡的人物是飄散的,周圍布置了大量的消散的粒子顆粒。

為了營造一種飄散美感,它總共使用了一億三千多萬顆粒子。

與水墨太極圖不同,《深海》把水墨畫賦予豐富色彩與自然流動感。

丙烯+色素+牛奶水、色素+牛奶、丙烯+水、丙烯+色素+洗潔精、丙烯+色素…《深海》團隊嘗試過不止百次的混合實驗。

結果,不盡如人意。

雖然三維水墨的色彩滿足要求,但水墨邊緣,生硬呆板,缺少一份飄逸洒脫。

後來,團隊重新回到水墨畫的本體。

通過仔細觀察臨摹,發現水墨邊緣有顆粒感。

於是,他們用數十億粒子堆積水墨形態打磨水墨邊緣。

功夫不負有心人,終於讓水墨畫在三維世界靈動飄逸起來。

研發2年,製作7年,《深海》只為一場華彩的視覺盛宴。

田曉鵬導演不禁地感慨:

「我想做的不僅僅是講一個故事,也是向自己現有的動畫基礎發起挑戰。光是片頭的絢麗畫面,就做了有兩年多。實驗期間就花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

雖然這七年很漫長,但這些基礎的建設很值得。」

無奈的是,《深海》這場視覺盛宴,容易翻車。

原因有二:

第一,色彩太飽滿,絢爛到刺眼,這與水墨留白風格大相逕庭。

第二,觀影感受依賴影院硬體,一旦放映條件達不到,效果打折扣。

我先後刷了兩遍《深海》,一場在IMAX影廳,一場在普通影廳。

實話實說,這兩場的觀影體驗簡直是天壤之別。

在IMAX影廳,我能感受到粒子水墨的魅力,產生一種渴望衝進電影的衝動。

在普通廳,《深海》的特效與普通3D動畫無異,沒有一絲絲的浸入感。

因此,當主打視覺特效的《深海》突然瘸腿,就毫無優勢。

這只能說成也蕭,何敗蕭何了。

敘事短板

《深海》入圍柏林電影節新生代單元。

組委會評價如下:

「田曉鵬導演的《深海》,以其前所未見的視覺和極具野心的敘事,讓我們感到震撼。」

「前所未見的視覺」,我深深同意。

「極具野心的敘事」,我保留質疑的權利。

平心而論,《深海》的敘事沒驚喜。

它套用《霧氣蒙蒙》《生死停留》《穆赫蘭道》的敘事結構,用瀕死、昏迷的幻覺填充一場夢境。

所以,當迷局揭曉的那一刻,愣是沒有驚艷到我。

《穆赫蘭道》

劇情鋪墊太多,既寡淡無味,又看得累人。

深海大飯店是一個道具,飯店裡的員工都是可有可無的工具人,海底冒險更像是拖延時長。

我還記得,在散場等候電梯時,身旁一位觀眾在吐槽:

「我出去抽半小時的煙,回來之後發現,劇情還能接得上。」

最後,關鍵情節沒解釋清楚,只能靠解讀來填補。

譬如,海精靈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我們都知道,海精靈是參宿的心結。

第一次出現時,海精靈是由參宿媽媽的頭髮、眼睛幻化而成。

結果,看著看著,竟然發現海精靈還有另一幅面孔。

參宿在暴風雪夢境里發現,若隱若現的黑影不是媽媽,而是南河。

看到這裡,我一臉黑人問號。

一會兒是媽媽,一會兒又是南河。

海精靈反轉,也太隨意了吧。

同理,喪氣鬼也是一個謎。

我們知道,喪氣鬼源自媽媽留下的紅色衛衣。

參宿每天穿它來偽裝自己、保護自己。

在深海夢境里,喪氣鬼變成毒液般生命體,追著參宿不放。

那麼,它到底是不是反派?

導演這樣解釋:

「它是恐懼,也是保護,不是真正的反派,只是想去擁抱星宿。」

按照這種解釋,我有點百思不得其解。

倘若喪氣鬼不是反派,為啥當參宿與南河一起穿越深海之眼的時候,它發瘋一樣,把深海號毀個稀巴爛呢?

不盡如人意

上映後,《深海》口碑陷入兩極分化的尷尬境地。

支持者為特效搖旗吶喊,反對者緊咬劇情短板不放。

更有甚者,一些極端評價把它批得一文不值。

「蹭抑鬱症熱度,將小女孩作為道具完成一場導演對於鬱郁不得志的屌絲自我的救贖意淫,惡臭到無以復加。」

「畫面審美疲勞,敘事稀爛,老套的劇情,女主要死自己死好吧!」

「抑鬱症這個你不懂就別用這個題材,本人看過深海之後嚴重心理不適!我願稱最差國漫。」

據我看來,這些偏激言論,不過是人性之惡的狂歡罷了。

雖然《深海》不完美,但沒有爛到一無是處。

如果要找出《深海》失敗的原因。

私以為,最大失誤就是選錯檔期,進軍春節檔。

當初因送審顛簸,它一再錯過暑期檔、國慶檔。

再碰上公司現金流緊張,擔心撐不到下個檔期,它才趕鴨子上架。

沒借《大聖歸來》的熱度乘勝追擊,反而耗費7年製作一部冷門動畫。

田曉鵬導演也深剖自己的過失。

他承認因為創作執念過深,導致電影投資太大,收不回成本(謠傳13億才能回本)

他會對投資人負責,拍一部商業大片《西遊記之大聖鬧天宮》。

《深海》這次國產動畫的新嘗試,或許會以回本無望告終。

對此,我很心疼同情《深海》的境遇。

另外,鄙人還有一點憂慮。

真擔心國產動畫重走老路,撿起封神榜、西遊記等神話題材。

那時,審美疲勞、題材撞車、蹭熱度,這種鬧劇又快上演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47d7098b601ad73fead0a1bc9ce7b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