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年末的臨近,2023年的第三輪「降息潮」如期而至。在12月22日,工行、農行、交行等大型銀行率先調整了存款掛牌利率。根據相關資料顯示,當前銀行的3年定期存款掛牌利率已經降到了1.95%,較之前下降了25個基點,正式進入了「1時代」。
這意味著,如果將10萬元存入3年定期,由於利率從2.2%降至1.95%,累計到期利息將減少750元。此外,1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調了10個基點,為1.45%;2年定期存款利率下調了20個基點,為1.65%。
那麼,銀行為什麼要調整利率呢?有專家指出,這主要是因為部分銀行充分利用了存款利率市場化調整機制,以緩解凈息差壓力。這樣的調整為銀行進一步讓利實體經濟拓展了空間,有助於促進消費和需求的回升。同時,目前國內定存比例偏高也是降低利率的原因之一。
銀行利率下調,對經濟發展有什麼好處呢?首先,銀行降息可以促進投資和消費。當銀行降息時,存款利率下降,人們會更願意將資金用於投資和消費,而不是存入銀行。這將刺激經濟的發展,提高人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
其次,銀行降息可以降低企業融資成本。當銀行降息時,企業貸款的利息也會相應下降,這將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提高企業的盈利能力和競爭力。
此外,銀行降息還可以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發展。當銀行降息時,房貸利率也會相應下降,這將降低購房者的負擔,提高購房意願,促進房地產市場的發展。
至於存款利率未來是否仍有下調空間,這取決於我國下一階段的經濟增長數據。如果經濟增長持續穩定,那麼存款利率可能會保持穩定或略有下調;但如果經濟增長出現波動或放緩,那麼存款利率可能會進一步下調以刺激經濟活動。
總的來說,銀行的這次利率調整是出於多方面的考慮,既有利於銀行自身的發展,也有利於實體經濟的恢復和增長。而作為消費者和投資者,也應該密切關注市場動態和經濟發展趨勢,以便更好地把握投資機會和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