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這是詩人李白在《將進酒》中的名句,意思是上天賦予個人的能力和才幹是驅使你從事某件事情,發揮一定的作用的,然而黃金千兩被揮霍之後憑藉自我能再次得到,告誡世人不要拘泥於錢財,世界上比錢財重要的東西比比皆是。
然而,在現代社會,魚龍混雜,重錢重利是大多數人的本性,「人為財死,鳥為食亡」這句話已經成為許多人追名逐利的座右銘。在山東省臨沂市費縣的一個村莊裡,發生一出幽默喜劇:人死之後,存摺卻自動失效,存款也被永遠地放在銀行里。
奇怪的存摺:取不出的錢財
村裡的一個老人一生節儉,好不容易將子女養大成人,78歲時去世了。他的兒子在整理父親遺物的時候意外發現一張存摺。這張存摺已經是五十年前辦理的,懷著好奇的心理,老人的子女們拿著這張存摺來到銀行,詢問工作人員是否能夠將存摺里的錢提取出來。
按照正常規定,子女們是有繼承自己父親的所有財務,只要出具證明就能提出存摺里的錢。不幸的是,老人的這張存摺由於當時的辦理條件限制,完全是由當時的工作人員手寫記錄的,就是一張存摺手寫單。
按照銀行的相關規定,手寫單容易被修改數字金額,為保證存儲的準確性,存摺辦理時就必須由本人親自處理,在存摺的擁有者去世之後,為避免相關問題和糾紛,這份手寫單也隨著老人的離世而失效,不再進行兌換。
根據手寫單的記錄,老人總共存錢200元,200元在五十年前可是一筆巨大的金額,百元戶可是土豪級別的人物。老人勤儉節約存下來的錢,放在身邊整日提心弔膽,也只有放在銀行是最安全的。
如果只是價值200元,老人的子女們自然不會覺得可惜。關鍵是這200元是整整兩千張棗紅色的一角。普通人也許不太清楚棗紅色一角的價值,錢幣收藏愛好者們自然知曉這張紙幣的真實價值。
價值昂貴的棗紅一角:市值五千
這張紙幣是三套幣的首發卷,在上世紀五十年代印刷發行之後,被人提出紙幣的主要圖案的行走人群總體方向是錯誤的,呈現出向右傾斜的形態。這屬於紙幣印刷瑕疵,問題被發現後,立刻停止發行,進行急劇整改,造成這張紙幣在市面上的流通量急劇減少。
此後,它的價格一路飆升,成為三套幣中的珍品。據估計,一張棗紅一角相當於如今的五千元,如果品相上相對較差,也能價值一千上下。
僅僅是普通的兩百塊,在銀行放幾十年,最後取出來也就是一點點本金加利息,在當今社會也幹不了什麼事情。但是老人這兩千張棗紅一角,可就遠遠超過本身的價值,統一按品相好的五千一張計算,老人的這筆存款價值一百萬元。
對於普通家庭而言,這可是一筆巨大的財富。然而,這筆巨大的財富只能永久地保存在銀行里,沒有人能夠將它取出來換取更多的財富。
這個現實事件和伊拉克總統薩達姆將400億美金放在瑞士銀行,保障自己每一個子女都能獲得金錢的故事有相似之處,然而,前者是條件限制造成的荒誕和戲劇,後者卻是心機算盡的有力保障。唯一的共同點就是藉助銀行的幫助,只是年代不同,銀行規則的變化,造成結果的背道而馳。
生不帶來,死不帶去
就像《不差錢》里那句經典台詞說的:「人生在世最痛苦的莫過於人死了錢沒花了。」老人去世,銀行里的200元自己沒能用上,自己的兒女也得不到,老人也許並不後悔將錢放在銀行,但是子女們肯定後悔沒有早日發現這張存摺,確實是人生最大的痛苦。
常說「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人類卻一直都在被財富和利益所驅使,只有在財富和生活的基本需求得到滿足之後,才有可能實現遠大的理想,不是金錢主義,而是現實主義。
一份本該屬於自己的錢財卻永遠無法獲得,大部分人都會感到難受,典型的喜劇作品的灰色幽默在現實生活中上演,讓旁觀者覺得好笑,卻讓戲中人覺得好笑又好哭。不由讓人懷疑是否應該把錢財存在銀行,還是在死前盡情享受和揮霍呢?每個人的選擇肯定是各不相同的。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3b05821d45613627fe2a437ebacfe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