蔚來汽車降價,新能源汽車競爭加劇

2023-06-13     睿財經

睿財經訊(文/王蕾)6月12日上午,蔚來汽車宣布調整車主權益並全系降價3萬元。新購車首任車主用車權益調整為整車6年或15萬公里質保等;免費換電補能不再作為標準用車權益,新用戶可靈活選擇在家充電或到充換電站付費補能,蔚來此後將推出靈活的充換電服務套餐。

與此同時,針對已經提車的用戶,包括終身免費換電在內的首任車主用車權益保持不變;在購買蔚來新車時,用戶可選擇將原車的用車權益轉移到新車,或者選擇放棄其用車權益從而抵扣3至5萬元的購車款。

蔚來汽車當天下午專門召開車主溝通會,蔚來CEO李斌在會上回應表示,用戶權益的調整本質上是剝離汽車產品和服務,用戶有選擇權去購買或不買服務。李斌強調,「車的配置都沒有動,不是減配降價,所謂的『減三萬』是調價不是降價,只是新車不再帶有原先的用戶權益包,本質是原來包含在車價里的服務權益貼現顯性化。」

連續虧損

蔚來汽車在6月9日發布了截至2023年3月31日的第一季度業績報告,財報顯示蔚來汽車在一季度實現營收106.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99.11億元同比增長7.7%。

其中汽車銷售額為92.245億元,較2022年第一季度的92.44億元下降0.2%,比2022年第四季度下降37.5%。

第一季度的其他銷售收入為14.52億元(2.114億美元),比2022年第一季度的13.04億元同比增長117.8%,比2022年第四季度環比增長11.3%。其他銷售收入的增長主要是由於配件銷售的增長,維修和維護服務的提供,汽車融資服務的提供,二手車銷售和電力解決方案的提供。

2023年第一季度蔚來汽車交付量為31041輛,其中高端智能電動SUV的交付量為10430輛,高端智能電動轎車的交付量為20611輛,比2022年第一季度同比增長20.5%,比2022年第四季度環比減少22.5%。

2023年第一季度,蔚來汽車的毛利率為1.5%,而2022年第一季度為14.6%,相較之下出現了大幅下降。

蔚來汽車在今年一季度的凈虧損為47.395億元,較2022年第一季度的17.827億元同比擴大了165.9%。調整後凈虧損為41.501億元,比2022年第一季度擴大了216.9%。

2023年第一季度,歸屬於蔚來公司普通股東的凈虧損為48.036億元,較2022年第一季度同比擴大163.2%。

2019年,蔚來汽車的營收為14.1億元人民幣,凈虧損為16.3億元人民幣;2020年,蔚來汽車的營收為15.7億元人民幣,凈虧損為16.1億元人民幣;2021年,蔚來汽車的營收為49.1億元人民幣,凈虧損為18.3億元人民幣。

用價格換銷量

對於「降價」這一說法,李斌並未直接承認,他表示,本次調整是「在數字上下降」,但是把隱形的服務的權益貨幣化、顯性化了。

李斌解釋說,公司在幾個月前就已經有了權益調整的想法,但是仔細斟酌後認為目前這一時間點較為合適,一是得到的傳播量會更大,在新款ES6發布之後,可以一波一波地推動聲量;二是二代平台的主力產品已經開始交付;三是產能開始提速,交付節奏會更好,不會出現下訂後遲遲不能提車的情況。

從李斌的言辭中不難看出,蔚來方面也預期本次降價能夠拉動銷量的提升,需要足夠的產能來保障交付能力。在第一季度財報業績會上,李斌表示,蔚來下半年的銷量目標是月均2萬輛。

有蔚來汽車門店銷售顧問透露,這一政策推出後,進店客戶量和線上諮詢量都有顯著提升。不少業內人士認為,降價3萬元會大幅促進蔚來汽車的銷量。

不過李斌則表示,對銷量的提升作用還需要冷靜看待,畢竟蔚來汽車售價並非大眾市場,市場總量是固定的,「需求肯定會增加,但爆單是爆不了的。」

李斌強調說,本次降價及權益調整並不完全是為了銷量,這是一個從長期來看一定要做的事情。他解釋說,蔚來推出換電模式之初,用戶對換電沒有概念,所以要打包給用戶,讓更多人來嘗試和接受。而時至今日,換電模式已經被越來越多人接受,不再需要進行大面積的消費者教育。

同時他還提到,不少車主其實有家充樁,但是為了使用免費權益,還是會選擇到換電站換電,這大幅增加了用戶的時間成本和蔚來的履約成本。

某蔚來汽車內部人士也對澎湃新聞記者談到,內部調研發現,有不少車主存在「為了使用權益而使用權益」的情形,同時又存在著老車主從未使用過換電服務,蔚來方面希望能更合理地配置資源。

中國市場將入內圈

我國對電動車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這也促使了中國電動車市場的發展。然而,隨著市場的擴大和競爭的加劇,中國電動車行業也進入了內卷時期。

首先,價格戰成為了電動車行業的一大特點。為了爭奪市場份額,許多企業開始採取低價策略,導致整個行業的產品價格不斷下降。這種價格戰不僅對企業的利潤造成了壓力,也對消費者的購買力造成了影響。一些消費者可能會選擇購買價格更低廉的電動車,而不是更高端的產品。

其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也是中國電動車行業內卷的原因之一。由於市場競爭的激烈,一些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可能會採用低成本的技術方案。這些技術方案可能存在一些缺陷,導致產品質量不穩定。此外,一些企業在研發方面投入不足,導致產品創新能力不足。

最後,政策環境的變化也會對中國電動車行業產生影響。政府對電動車的支持力度不斷加大,但是政策環境也在不斷變化。例如,政府對電動車補貼的標準進行了調整,對於不符合標準的企業將會被淘汰。此外,政府還加強了對電動車的質量監管,對於質量不合格的企業也會被淘汰。

總之,中國電動車行業進入內卷時期,需要企業不斷提高自身的技術實力和產品質量,積極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以及與政府合作共同推動新能源汽車的發展。同時,政府也需要加強對電動車行業的監管,保障消費者的權益,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3393b601f9609566a05d8c7891696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