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一個小鎮這樣抗疫
新場抗疫先鋒榜(15)
沒有生來即是的英雄,有的只是挺身而出的凡人。每一位抗疫先鋒接力守望,迎接抗疫勝利到來。
上陣「父子(翁婿)兵」
4月29日中午,絲廬雅苑二期別墅區抗疫志願者小組正式成立。領隊潘建清招呼同為「雙報到」黨員的女婿、87年出生的上海臨港新片區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員工齊小林加入。
「我操作電腦熟練,協助岳父分工排班,合理分配任務。岳父畢竟接近退休,我年輕、體力充沛,就幫助他現場指揮每次全員核酸檢測,根據要求及時調整計劃、安排人手。」齊小林說。
做解除警報的那個人
陳鶴,36歲,共產黨員,浦東新區檢察院檢察官。3月底以來,在小區封閉管理後第一時間到社區「雙報到」的她,是東城居委公認的志願者團隊骨幹,每天都要工作10小時左右,風雨無阻,協助開展核酸檢測及抗原發放,參與物資派發、門崗執勤、巡邏勸導等工作。
組織抗原篩查時有戶居民上傳照片模糊,不能確定是真陽性還是試紙故障,她立即穿上防護服前往居民所在樓層當面溝通,弄明白確因居民操作不當導致結果不清楚,她現場指導居民規範自測,取回了正確結果,解除了風險警報。
急事急辦、特事特辦
張雙,女,1985年出生,共產黨員,上海市交通委員會執法總隊20大隊辦公室主任,社區「雙報到」黨員,目前在石筍居民區參與抗疫服務。
4月21日,她聯絡的樓組有位阿姨高血壓藥不夠,難受得一夜沒睡,居委去市區配的藥還沒到,可把大家都急壞了。 張雙和李曄、何杰商量辦法,一是在小區群發出求藥信息,向其他鄰居借藥,二是嘗試社區醫院就近配藥。
看到藥品需求後 張雙讓媽媽拿出家中的儲備藥,其他鄰居也第一時間提供購藥途徑, 本著「急事急辦、特事特辦」的原則,聯繫醫藥聯絡組馬上買回藥品並囑咐阿姨服下。
凡人微光,星火成炬
胡震寰,浦東新區河道管理事務中心五分中心職工,有著23年黨齡的他工作認真,熱心助人,關愛同事。家有一對寶貝雙胞胎女兒的他,平時為節省打理時間剃了個光頭,同事們打趣地稱他為「光頭」老胡。
3月中旬,隨著本輪疫情擴散,老胡正上初二的倆女兒都進入居家網課模式。安頓好孩子生活起居,老胡照樣到單位輪崗參與7×24小時值守,廚藝不錯的他還掌勺管起了員工餐,妥妥解決了值班人員「吃飯難」問題。
在居民按照規定「足不出戶」、快遞不能進小區的情況下,老胡又當起了「臨時快遞員」,無差錯地將每一份快遞送到居民家門口。小區居民遇到形形色色的困難,只要是老胡能幫上的,他都會第一時間搭把手。
打好「溫情牌」
沈美紅,女,1976年出生,共產黨員,上海野生動物園經營管理部運營主管,社區「雙報到」黨員,在石筍居民區安廣苑一期志願者服務隊臨時黨支部參加抗疫服務。
在國家5A級景區工作的她,發現與居民打交道根本不能套用嚴格的制度,必須打親情牌。每次做核酸檢測,引導排隊秩序時她乾脆用上 「您好!請!謝謝!」 5字服務用語。
22日那天做全員核酸檢測,氣溫高達30攝氏度,在沒有遮陽設施的小區道路上排隊,在控制好隊伍安全間距的同時,她讓後面年紀大的居民靠近樹蔭下等待,一位大叔忍不住稱讚:「我們小區志願者素質好,說話有禮貌,服務細心。」
那一刻她忘記了站在烈日下身穿防護服的自己,背脊已經淌汗,手套已經濕透。
氣場拉滿的校長
張良軍,坦直小學副校長,被志願者公認為抗疫志願服務的「主心骨」,也是村委會成員心目中的「智多星」,什麼難題到他手裡總能迎刃而解。
村裡分發物資時,張老師負責總籌劃,說起來是志願者,但他對村委各組人數和情況了如指掌,因為底數清楚、方案合理,總能帶領志願者高效配合,讓村民們第一時間領到物資。
做核酸檢測時,張老師負責引導點位,高大的身影,洪亮親切的勸導聲,氣場感頓時拉滿,他時不時提醒保持隊形、保持間距,居民們樂意聽從;發現隊伍中有年邁體弱者時,張老師會上前提醒可以先做,或者攙扶身體不適的居民到旁邊的座位休息。
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樣子
崔彥坤,39歲,黨齡15年,上海市司法局幹部,「雙報到」黨員;李玉,38歲,黨齡14年,上海中國畫院工作,「雙報到」黨員。崔彥坤、李玉夫婦二人目前均為東城三居臨時黨支部委員,參加社區抗疫服務。
他們說:「鎮黨委抗疫臨時黨組織建立後,感謝組織信任,我們兩人都擔任了臨時黨支部委員。在臨時黨支部書記帶領下,我們迅速健全組織架構,聯繫近150名『雙報到』黨員組建起關愛協助等各個功能組,根據實際情況積極推進工作。」
「我們還組織樓棟黨小組向居民亮明身份並發出互助倡議,進一步排摸關愛群體。某戶居民第一時間與樓棟黨小組聯繫,急切地表示家中72歲身患肺癌的老人剛剛出院在家,急需大型氧氣瓶,但家人多方聯繫未果。我們對家屬反映的困難感同身受,當即將求助信息專報上級黨組織,最終在上級黨組織及各方接力協助下,為老人落實了『救命的氧氣瓶』。」
「又有居民反映近期要去醫院就診,但車輛電瓶壞了,請求向上級反映安排車輛,我們核實情況後覺得儘量不把困難上交,於是就帶頭與另一名黨員承諾可以提供車輛,由這位居民外出時備選使用。我們感到,面對許多困難問題,最有效的克服辦法就是黨員帶頭示範。」
小事不小,不能馬虎
唐忠英,女,1968年出生,初中文化,退休後擔任新場村9組組長,目前負責9組區域抗疫服務。以下是她的敘述:
我們有過被誤解,有時候心裡蠻委屈。但更多聽到的還是感謝和鼓勵,人真是需要被肯定的,有時候村居民簡單一句「你們辛苦了」,心裡感覺暖暖的,要好受許多。
記得是4月5日那天,有位村民好不容易網購買到的菜,不知怎麼搞地被快遞員送到其它區域了,村民急得直打我電話,我聯繫外圍志願者一起找了好幾個地方,最後總算把菜追回來。我送到村民手上時,他開心得不得了,我也跟著很開心。那段時間這菜可珍貴了,誰都懂的。
4月6日半夜,有家租戶打我手機求助,說是家裡人突然發病需要馬上送醫院。我從睡夢裡驚醒,翻身起床就趕到他家,了解病情後馬上又去村委會開具通行證明。
每天,總有大大小小的未知的突發事在前面等著我們,我知道如果處理不好,小事就可能變大事,我們團隊的每一位志願者都不敢馬虎。
抗疫「三自經」
家住果園村一麗小區的顧鳳妹,是新城幼兒園園長兼書記,鎮人大代表,也是戰疫行動後第一時間到村委會「雙報到」的黨員志願者之一。被志願者團隊小夥伴們津津樂道的,是顧園長的「三自經」。
「我自己備好防護服!」每次出任務,顧鳳妹都自備防護服、口罩和手套,還貼心地幫同伴也準備好一份。
「讓我自己先試試。」每次核酸「大采」,為了減少等待時間,村委會想辦法增加了掃碼機器,正犯愁會使用的人很少,顧鳳妹主動上前說:「讓我自己先試試,多操作一會嘛就熟練了呀!而且我穿了『大白服』,在採樣區掃碼也正合適!」
「我在自己單位里發動。」抗疫初期,志願服務人手不足,顧鳳妹鼓勵身邊鄰里親朋一起參與守「滬」家園行動。在她的倡導帶動下,先後又有4名居住在果園村轄區的新城幼兒園黨團員加入志願者行列攜手戰疫。
關鍵時刻就看黨員幹部怎麼帶頭做,志願者顧園長用行動詮釋著「一個黨員就是一面旗幟」。
沒有什麼不能忍受
鄧葆量,男,36歲,中共預備黨員,新場實驗小學教師,任教四年級數學課程。社區「雙報到」黨員,目前在東城三居參加抗疫服務。
作為一名預備黨員,鄧葆量今年11月就要轉正,他報名參加志願服務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想儘自己的一份心、一份力,利人利群,保障我們這棟樓、這個小區的秩序和安全,這是一名黨員的責任。」
鄧葆量坦言,雖然新冠疫情在全球肆虐已進入第三個年頭,而真正親歷抗疫嚴峻艱難,過去這一個多月的感受卻前所未有的深切;在日漸炎熱的天氣里,穿上密不透氣的防護服,汗水經常從額頭流下來侵入眼睛裡,臉上戴著面罩、手上戴著手套,只能任由汗水沿著眉毛、睫毛、下巴流淌,防護服里的衣服很快就濕透了……
「但是,大家一起為防疫服務奔忙,也就不覺得這是多麼難以忍受的事了。因為我們志願者都有一個共同的想法,那就是勁往一處使,從一個小目標做起,先是樓棟清零,再是小區清零,再到社會面清零,一想到這個目標,大家就不會覺得太累了。」
多變的「工種」
孫瑞敏,33歲,群眾,浦東新區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下沉幹部,參與東城居委臨時黨支部社區抗疫服務。以下摘自其工作日誌。
為確保核酸和抗原檢測「不漏一戶、不落一人」,我和小夥伴們妥妥化身「調查員」,以樓棟為單位,逐戶上門摸清實有居住人口,整理匯總每戶應急聯繫電話,梳理出年長、年幼、孕婦、以及行動不便、生活困難等各類需要特殊關愛的群體。
為保證防疫抗疫任務迅速落實到位,我們又充當「信息員」,緊盯志願者片區群內通知,第一時間向居民宣傳防疫政策、傳達抗疫工作的安排與通知。
面對居民健康安全需求,我們義不容辭又兼職當上「收發員」,協助臨時黨支部配藥組收發居民醫保卡和相關配藥信息,保障居民配藥需求。有時,我們還必須充當「清潔工」,負責開展樓宇內的消毒和衛生保潔服務。
而有時又須是「心理疏導員」,分享積極樂觀的情緒價值。與此同時,為服務疫情後經濟和社會發展,本職工作也在加速推進,每一天都忙碌而充實,守土有責、守土盡責。
眾人拾柴火焰高
東城三居萬科清林徑小區190棟臨時黨小組組長王燕娜,思想不臨時,工作不臨時,發揮作用更不臨時。從封控管理的第一天起就主動請纓站在隊伍最前列,每天的志願服務,每次的物資分發,都能看到她身影。為了幫助樓棟里鄰居運送物資,她讓家人把嬰兒車改裝成簡易版手推車。
190棟住戶在職黨員朱軍妹,幼兒園老師。家有幼兒需照顧,無法參加志願者活動,但她卻用自己的方式關愛樓棟鄰居和居委物業工作人員。不僅給投身防疫服務的物業人員送去餛飩、水果、蔬菜和小吃,還給居委會工作人員送上暖鍋和碗等餐具。她急鄰居所急,有求即應,自掏腰包為獨居老人和鄰居買藥送菜,鄰居們都笑稱她家一定有個「百寶箱」。
多溝通、多用情、多關心
宋瓊鈺,女,52歲,黨齡25年,三林鎮社會組織服務中心副主任,社區「雙報到」黨員。朱建軍,男,52歲,三林中學教師。宋瓊鈺、朱建軍夫婦都在王橋村參加抗疫服務。關於抗疫, 宋瓊鈺這樣說:
最初,有些「不和諧」的聲音,反映保供有盲點等等。我畢竟做過最基層的社區工作,知道這些看似「不和諧」的聲音背後,都有這樣那樣的無奈。
志願者團隊可以架起溝通和服務的橋樑,一方面把工作做得更深入,了解不同人群呼聲,及時向村委會反映;另一方面積極爭取村委會資源支持,一件件、一樁樁去落實。
團隊志願者在工作過程中相互理解、求同存異,一起用心把服務做到位。對家庭儲備物資匱乏的群體,對五保戶、獨居老人等特殊群體,對外來租戶尤其是群租房裡的外來人員,我們多用情、多關心。有人需要配藥,團隊來落實;有人提出「關」久了需要理髮,團隊想辦法提供免費理髮,這些服務得到中心村住戶普遍認可,之後工作就越來越順利。
瑣碎日常也治癒
王穎,女,32歲,浦東新區特殊教育學校教師,黨齡10年,「雙報到」黨員。目前在東城居民區參加抗疫服務。以下內容摘自王穎工作日誌。
志願者最常態的工作就是通知、統計和分發。分發本樓棟抗原、統計好每次樓棟抗原結果,通知核酸檢測時間、維護好排隊採樣隊伍秩序,協助居委會接收政府發放物資、分發到本樓棟所有居民家庭,這些都是過去幾十天的「日常」。
和奮鬥在最前線的志願者相比,瑣碎如此,不值一提。而內心的踏實與「收穫感」在於,正是這些瑣事,拉近了我與鄰裡間距離,彼此在每次配合過程中越來越默契。每一聲「收到」「謝謝」,是理解,也是認可。
最治癒我的,是一項「個別訂製」服務。本樓某獨居鄰居因復工返崗,有很長一段時間不能回家。作為志願者,平時在自己家也習慣了當「鏟屎官」,我就自告奮勇幫助他照顧家裡的貓咪。時代中的「一粒灰」,落在毛孩子身上,更是「一座山」。每天的鏟屎、添糧和添水,漸漸讓貓咪熟悉了我。從一開始地躲在床底,到願意出來互動,願意蹭我、朝著我親昵地露出肚皮,這個「跨界」信任的過程,讓我感到極其治癒。
疫情無情人有情
沈彩雅,女,43歲,黨員,鎮綜合服務中心副主任,「健康守護」臨時黨支部書記。疫情防控期間,她和中心23名黨員組成的團隊,不負鎮黨委、鎮政府囑託,心系鎮域2.3萬名老齡群體生活日常,從助餐、助醫等各環節,堅定扛起為老服務和健康關愛重任,成為全鎮許多「爺爺奶奶」和他們的家人感激認可的健康守護「貼心人」。
日前,鎮12個專項行動組之一的「幫困關愛組」收到了一封來自東方冠郡二期小區某業主家人鄭女士的信。
來信用傳統信箋、工整手寫,感謝沈彩雅和她的團隊於非常時期解居民危難,為鄭女士身患糖尿病長期注射胰島素的母親找到救命的注射器,她由衷感嘆「疫情無情人有情」。
疫情防控期間,「健康守護」臨時黨支部黨員志願者承擔了到35家醫院代配藥服務,較好地解決了全鎮老年群體「配藥難」問題,截至5月20日已累計完成配藥量26245人次。尤其是關注到部分居民通過網際網路醫院配藥、相關醫院無運力渠道的實際問題,團隊志願者急居民所急,一趟趟跑醫院代取,一一送至居民手中,迄今共取回1341單。
勇者不孤
張聲偉,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2021屆碩士畢業生,上海市浦東新區選調生,派駐地點:新場鎮祝橋村。目前為新場鎮疫情防控區域化黨員幹部臨時黨委委員。
幾天前,一則名為《勇者不孤》的視頻在網絡熱傳。視頻中,18名分別駐紮在上海16個區、擔任村居書記助理的2021屆上海市選調生,用線上合唱的方式,共同演繹了這首改編自《孤勇者》的抗疫歌曲。 視頻的策劃、拍攝和製作者,正張聲偉。
「白天忙著給村子5000多人做核酸檢測、送物資、配藥,視頻製作只能放在深夜。」他說,只有4分26秒的視頻,並不內行的自己卻花了近一個月完成,而做這個視頻的初心也很簡單:「希望記錄下一線防疫工作者的點點滴滴,向參與大上海疫情防控保衛戰的所有人致敬,為抗疫工作注入士氣」。
激情滿滿每一天
黃潔麗,女,43歲,美年體檢中心員工,冠郡二期小區居民。目前在東城居委參加社區抗疫服務。以下內容來自其工作日誌。
作為配送組的組長,我義不容辭地堅持每天到崗和其他志願者夥伴們一起工作。很多志願者起初只是想出門透透風,但當他們看到其他人認真工作的態度,感受到小區住戶收到快遞後的喜悅,他們的積極性也不由自主被調動起來。
每天的微信群里,只要一發出當天的志願者招募通知,名額幾乎被「秒搶」,以至於大家開玩笑說:「搶配送員的名額,比拍滬牌還要難。」
看到大家積極主動參與志願配送活動,我的心裡總是暖暖的。每天晚上十點多「下班」回家,雖然疲憊不堪,但依舊激情滿滿,因為我知道,有一群和我志同道合的夥伴,在用他們的熱情和汗水,默默地為小區服務,為抗疫貢獻小小力量。
總要有人站出來
王建成,新場鎮東城居民區臨時黨支部書記,自主創業者。疫情發生後,帶領14名下沉幹部和40名雙報到黨員投身社區一線防疫工作,把責任擔當落實成手中一件件瑣碎的小事,心中一本本清晰的帳。他在工作日誌里這樣寫道:
明天的核酸大采還要早起,上周考核後已經拿到了核酸採樣輔助人員考核證書。上次獨自操作,4小時採樣了55管大約530個人,平均30秒一位,以後還是要反覆琢磨反覆練習,爭取能做到25秒一位,居民等待的時間也能縮短點。
還要記住幾件事:防護服的後腦勺要用膠帶粘一下,免得前面垂下來擋眼睛;眼鏡的防霧噴劑別忘了帶,眼睛起霧了看不清,棉簽沒深淺就容易讓居民不舒服;黨員志願者的袖標忘了兩次了,這次一定別忘了。
黨員嘛,就是要亮身份做表率的。
手套也要用膠帶跟大白粘在一起,幾百次的手部消毒,手套總是容易脫落露出手腕,耽誤時間還不安全,都趕緊記到備忘錄里。
這是我做過的最危險的工作了,特殊時期嘛,總要有人站出來,總要有人頂起來。疫情總會過去,繁華的上海也會回來的。
做好個人防護
疫情終會結束
加油上海
來源:浦東新區新場鎮疫情防控下沉幹部臨時黨委工作動態(編者:唐瓊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