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大火的「再來一瓶」為何少見了?當你中獎時,已有人牟利千萬

2022-07-17     吳格恩聊歷史

原標題:曾經大火的「再來一瓶」為何少見了?當你中獎時,已有人牟利千萬

想必有不少人還有這樣的記憶:買來一瓶飲料,然後先打開蓋子,看是不是能「再來一瓶」,有的人樂此不疲,中了「再來一瓶」那是相當高興的,有的人連中7瓶,那幾乎是一生歡樂的記憶。

看起來無足輕重的「再來一瓶」,竟然還有這樣的魔力,有的飲料廠家依靠「再來一瓶」賺得盆滿缽滿,有的企業依靠「再來一瓶」翻身爆火,這樣一種促銷形式竟然風靡全國,讓幾乎所有的飲料廠家都跟風。

不過,現如今「再來一瓶」似乎消失不見了,「再來一瓶」究竟遭遇了什麼樣的命運?

說到「再來一瓶」,就離不開青島啤酒和康師傅這兩個品牌。

再來一瓶前身就是傳統的促銷方式「買一送一」,商家在促銷的時候買一瓶送一瓶,這是一種爛大街的做法,不過改進版的「再來一瓶」印上瓶蓋就顯得新鮮很多,消費者在打開「再來一瓶」蓋子的時候,似乎就是中了獎,這種做法是消費者帶來快樂,有的人甚至可以為了「再來一瓶」而消費。

青島啤酒最先開創了這個新鮮的玩法,並且取得不錯的效果。飲料、啤酒行業向來競爭都很多,當時青島啤酒在競爭之下也瀕臨困境,但通過「再來一瓶」這種新鮮的玩法,迅速在與對手的競爭中扭轉局勢,並且在後期的競爭中繼續站穩腳跟。

不過,將「再來一瓶」發揚光大的並不是鼻祖青島啤酒,而是康師傅。

在1998年左右,康師傅面臨的是中外競爭對手的強大壓力,外有可口可樂正面交鋒,內有今麥郎與統一集團的前後夾擊。當時康師傅可謂困難重重,加上當時鬧得沸沸揚揚的「水源門」,康師傅的品牌形象遭到沉重打擊。

內外交困的情況下,康師傅竟然來了一個神來之筆——推出「再來一瓶」活動。康師傅的妙招迅速換來了成功,當時很多消費者,甚至認為是飲料都應該搞「再來一瓶」,不搞就是不合理。

依靠「再來一瓶」的大勢,康師傅將競爭對手逼到了牆角,此前累積的競爭壓力化解了大半。

到了這時候,消費者基本都認定一個事實:買飲料,是可能中個「再來一瓶」。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很多飲料行業都主動或者被動地加入到「再來一瓶」活動中。

但是,康師傅的「再來一瓶」活動並非沒有遇到問題。在康師傅加大贏得「再來一瓶」機率的時候,曾經讓渠道商叫苦不迭。2009年7月,康師傅就因為高達7億瓶的「再來一瓶」而斷貨。

這時候,「再來一瓶」已經從最開始的好評如潮來到了質疑紛紛的階段,而接下來發生的事,才真正讓「再來一瓶」遭遇了滅頂之災。

在前面,因為康師傅推出的「再來一瓶」過多,導致有一些渠道商斷貨,這說明康師傅也沒有把控好贈品數量以及投放時間等等。不過,這一次紅牛遭遇的卻是比康師傅更嚴重的問題。

相信大家有中過「再來一瓶」,這時候拿著瓶蓋到便利店,小賣部,超市,餐館兌換就行了,最終,相關售貨商在某一個時間段里將這些中獎瓶蓋送到廠家。不過紅牛在一個時間段里統計這些瓶蓋,卻發現了問題。

在這時間段里,紅牛投放市場的飲料為6000萬瓶,其中有20%也就是1200萬瓶可中「再來一瓶」,因此紅牛會多推出1200萬瓶產品作為贈品。但是,紅牛在統計的時候,竟然發現了有2000多萬的「再來一瓶」的拉環!

為什麼會多出這麼多「再來一瓶」蓋子?造假!

「再來一瓶」的中獎憑證就是瓶蓋,而仿造這樣的瓶蓋一點都不難,在「再來一瓶」泛濫於市場的時候,有一些投機分子也發現了其中的「漏洞」,這些人以低價仿製大量中獎瓶蓋,像紅牛遭遇的那樣一下子多出上千萬中獎瓶蓋的,投機分子甚至可以從中牟利上千萬。

這樣的問題,一時間讓很多廠家無法解決,再加上,消費者玩得太多了,已經不再吃「再來一瓶」這一老套玩法,「再來一瓶」就這麼漸漸退出歷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掃碼領紅包」等等技術含量更高且不容易造假的玩法。你覺得這種新玩法怎麼樣?歡迎評論區留言討論。

(本文由財經先聲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違者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21270368d7939b312e0d7ecd5d9016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