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面對德軍不完備防禦,蘇軍在莫斯科城下開始反攻,不過突破並不輕鬆
莫斯科反攻中,蘇軍的戰役密度仍然不高,大部分師的突破地段寬度在2—7千米之間,少數師達到了9—12千米。每千米正面火炮、迫擊炮只有10門左右;在主要突擊方向上可達到20—30門,坦克只有1—2輛,這樣的密度是無法保證進攻的高速度進行的。各戰役軍團的戰役態勢,絕大多數為一個梯隊和不大的一個預備隊,沒有編組發展勝利用的第二梯隊。各兵團和部隊則大多分為兩個梯隊。這就使蘇軍在戰術縱深內可以展開積極行動,而到了戰役縱深內側,就會變得「後勁不足」。 例如步兵第338師在納羅福明斯克反攻中,各團、營、連都編成兩個梯隊的戰鬥隊形,結果攻擊時所轄27個步兵連只有8個連參加了衝擊。
註:軍團、兵團、部隊與分隊-蘇軍軍語的解釋
軍團:方面軍(集團軍群、艦隊)和集團軍(區艦隊),
兵團:各兵種的軍、師、旅和海軍的分艦隊
部隊:所有的團、不在團建制內的獨立營
分隊:指營、連、排、班
莫斯科一群小孩坐在德軍遺棄的210毫米榴彈炮上
由於炮兵數量少,只有少數集團軍建立於炮兵群,其它集團軍只是在步兵師內根據團的數量建立了若干支援步兵的炮兵群(1—2個炮兵營)。在個別師內,建立了遠戰炮兵群,以壓制敵炮兵和預備隊。第10集團軍由於炮兵數量太少,只好把炮兵主要配屬給分隊,作為隨伴火炮使用。由於戰前儲備大量損失和軍工生產的大幅下滑,此時蘇軍彈藥供應十分困難。到12月6日,蘇軍炮彈只剩下1到1.4個基數,只有82mm迫擊炮和152mm榴彈炮彈藥稍多一些。由於缺乏彈藥,一部分火箭炮只得撤往後方。彈藥消耗量被嚴格限制在五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個基數內。進攻的第一天,統帥部預備隊炮兵每門炮只准發射4—5發炮彈,有些火炮一晝夜的消耗標準才1—2發。在整個莫斯科附近戰線上,各方面軍一晝夜的炮彈消耗量還不到1000噸,而戰爭後期一個方面軍一晝夜可以發射3萬餘噸炮彈。在這種消耗標準下,大多數集團軍的炮火準備只能實施10—15分鐘的急襲射擊,少數集團軍可以達到30—60分鐘。甚至個別集團軍沒有進行炮火準備,就發起了進攻。對步兵和坦克的衝擊和縱深戰鬥,沒有計劃炮火支援。
地面炮兵如此,空中的航空兵火力亦不樂觀。在總數1170架飛機中,蘇軍前線航空兵共有515架飛機-轟炸機和強擊機有381架,而西方面軍可以使用的飛機只有177架。由於突擊目標過多,嚴重分散了航空兵力量。炮兵和航空兵在突破地段上未形成強大的火力突擊,突破敵人防禦的任務實際只有由步兵承擔,這就大大增加了步兵攻擊的難度和傷亡。例如第29集團軍12月5日越過封凍的伏爾加河到達南岸,但第二天就被迫回到原出發地。
在突破德軍戰術防禦地帶後,出現了將戰術勝利發展為戰役勝利的有利時機。但大多數集團軍沒有發展勝利的第二梯隊或快速集群,無法利用這個時機,只能從正面一點一點地「啃」德軍防禦陣地,進攻速度無法得到提高。例如第31集團軍在進攻第一天推進4-5千米,之後由於遇到德軍預備隊,戰鬥僵持不下,直到戰役第10天才包圍加里寧市,之後克城。
蘇軍的M-30型122毫米榴彈炮
第30集團軍認識到了這一缺點,在戰役進程中建立於一個擴張戰果的梯隊,由1個摩步師、1個騎兵師、1個步兵團和1個坦克營組成。該梯隊投入戰鬥後,進攻速度得到了很大提高。三天之內,推進了36千米,將戰術突破發展為戰役突破。而第16集團軍司令員羅科索夫斯基將軍為了加快勝利步伐,在12月10日建立了3個快速集群:列米佐夫將軍集群,由騎兵第44師、步兵第17旅和坦克第145旅組成;別洛鮑羅多夫將軍集群,由近衛第9步兵師和步兵第36旅組成;卡圖科夫將軍集群,由近衛坦克第1旅、坦克第17旅、獨立坦克第89營和步兵第40旅組成。這些快速集群一開始未能發揮快速機動的特點,但在為突破德軍伊斯特拉防禦地區進攻中,列米佐夫與卡圖科夫集群起到了重大作用。它們從南北兩個方向迂迴伊斯特拉水庫,形成合圍態勢,迫使德軍向沃洛科拉姆斯克退卻,從正面進攻的第16集團軍主力順利渡過了伊斯特拉水庫。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集團軍快速集群最大的作用在於,迅速進入敵縱深威脅敵後方,迫使敵防守部隊退卻,使集團軍順利完成戰役突破。
在莫斯科反攻中,坦克部隊仍然被以坦克旅或坦克營為單位分散配屬給各步兵師,用來直接支援步兵突破。只有少數用來組成快速集群的基本力量。在追擊中,坦克常被編入先遣支隊來截斷敵軍的退路或迂迴敵支撐點。在作戰使用中,坦克部隊最大的缺點,仍然是不加偵察就投入戰鬥,以小分隊單獨作戰,有時撇下步兵捲入與敵坦克的戰鬥,未能與步兵進行有效協同。
縱觀莫斯科反攻中的蘇軍進攻戰役,比戰爭初期有了較大改觀。而且越高層次改觀愈明顯。比如方面軍突擊方向的集中、快速集群的建立等,但在低層次兵種運用和作戰協同上,仍然比較差。
蘇軍在莫斯科戰役期間休息
附:蘇軍對莫斯科反攻的評價
蘇軍認為反攻存在如下缺點:
炮兵沿正面平均分配
炮兵火力只用於炮火準備期間
坦克兵團與部隊兵力分散,同步兵和炮兵協同不夠等
1942年1月初,突破拉馬河德軍防禦任務交給了第20集團軍,突破地段寬度確定為8千米。在此之前的12月底-1月初,蘇軍突擊第1集團軍、第20集團軍和第16集團軍的分散進攻德軍在拉馬河預有準備的防禦作戰,由於兵力兵器不足,均告失敗。為了加強第20集團軍的突擊力量,最高統帥部大本營抽調了近衛騎兵第2軍、1個騎兵師、1個坦克旅、4個步兵旅、5個炮兵團等部隊。
在集團軍20千米進攻地段上共集中了2個步兵師、8個步兵旅、5個獨立滑雪營和3個騎兵師,裝備火炮850門、坦克100輛。集團軍第一梯隊2個步兵師、6個步兵旅、3個坦克旅,第二梯隊3個騎兵師、1個坦克旅、5個獨立滑雪營(集團軍的快速集群),預備隊2個步兵旅。在主要突擊方向(突破地段寬度8千米)上,蘇軍與德軍兵力對比是,步兵營5:1,火炮3.4:1,坦克2:1。1月10日,集團軍轉入進攻,首先1小時炮火準備,但推進很慢,3晝夜僅4-6千米,主要原因是坦克由於積雪過深不能越野行動且第一天天氣不好無法出動航空兵。之後,擔任縱深發展突擊的騎兵機械化集群於1月13日進入突破口,大大提高了進攻速度。第20集團軍隨後繼續追擊退卻之敵,於1月底進抵格扎茨克東北地域。《蘇聯軍事百科全書》也高度評價了第20集團軍:「此次進攻的經驗豐富了蘇聯的戰役法,即在主要方向大量集中兵力和兵器,並將其巧妙運用於冬季作戰。集團軍進攻地帶寬20千米,在8千米的突破地段上集中了主要兵力兵器:步兵70%以上、火炮、迫擊炮87%、坦克100%,從而保障了87%在主要方向對敵造成2-3倍的優勢。」
1941年12月-1942年2月勒熱夫交戰
未完待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1xjw3IBd4Bm1__YDzt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