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媽媽給爸爸約定的8條家規,刷爆朋友圈,當爹的都該看看

2022-07-03     凱叔講故事

原標題:一位媽媽給爸爸約定的8條家規,刷爆朋友圈,當爹的都該看看

文 | 任平生 芒來小姐

網上曾經流傳著這樣一個公式:

缺席的爸爸+焦慮的媽媽=失控的孩子。

當相夫教子被認為是媽媽的天職,

爸爸就逐漸成了家裡的擺設。

少了「父愛」的分量,

媽媽會焦慮,孩子也會產生問題

有心理學研究發現:

孩子若在小時候有父親陪伴與照顧,

長大後,

他們的人際關係較好,

婚姻較為持久而美滿。

而且:

有父親陪伴的孩子,長大後的犯罪率大大低於沒有父親陪伴的孩子。

爸爸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

絕對是影響巨大的。

下邊8條關於爸爸的家規,值得收藏。

周末關機60分鐘

兒童學家珍妮.拉德斯基研究發現:

父母陪孩子吃飯時,頻繁玩手機,

孩子煩躁焦慮的機率會比其他孩子高很多。

賓夕法尼亞大學學者發現:

父親做「低頭族」,孩子也會效仿。

因為,心猿意馬的爸爸在身旁,

反而會讓孩子對手機充滿好奇,無心學習。

所以,李開復說:

「不要以為孩子送到學校,

一切就是老師的事,

你只需要在他回家後督促他寫作業。

孩子需要的不止這些。」

美國的一項研究顯示:

爸爸在孩子人生的早期,

多和孩子一起專注地聊天、閱讀,

孩子入學後很少出現行為障礙的問題,

同時青春期也很少誤入歧途。

孩子需要什麼呢?

爸爸周末關機60分鐘,專注地陪自己玩。

晚上吃飯的時候,放下手機,認真關一天發生了什麼。

每天扔掉手機,

關掉電視,

以極度專注的姿態,

陪伴孩子15—30分鐘,

孩子得到的成長是巨大的。

每天至少陪孩子20分鐘

江蘇一對90後父母,

帶著孩子住毛坯房,卻把日子過成了詩。

媽媽畫畫,爸爸做手工,

於是,兩個孩子也有了相關的愛好,

哥哥寫書法,弟弟敲架子鼓。

父母做手工,孩子目睹全過程。

也被激發出強烈的學習慾望,渴望模仿父母。

那麼,具體怎麼做呢?

一名教育家提出「123法則」:

每天1次,每次20分鐘,父母選擇和孩子做3件事的任意一種。

這三件事分別是一起讀書、一起玩遊戲、一起聊天。

比如:

一起玩20分鐘組裝玩具,帶著孩子參與,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關掉電視,和孩子一起讀書20分鐘,分享讀書體會;

一起聊天20分鐘,大到國際形勢,小到學習瓶頸。

教育學家奈德.約德遜認為:

激勵孩子最好方法,是言傳身教。

父親的樣子,

可以給孩子最好的示範。

教孩子教養和禮儀

坐地鐵看到這樣的畫面:

一個5、6歲小男孩,在座位上踩來踩去。

周圍人都很反感,男孩父親在一旁不做聲。

任由旁人嘀咕「野孩子」,不管不顧。

心理諮詢師武志紅說:

缺乏父親引導的孩子,

自控力和社交能力更差,

一個重視為人處事的父親,才能養出有教養的孩子。

美國衛生部組織提出,父親功能包括:

恰當規訓孩子,引導孩子走向家庭以外的世界。

因為,

6—12歲的學齡期,

孩子學著從「他律」轉為「自律」。

而父親,

是具權威象徵的模範角色,

他所代表的規則權威感,

就像一股道德的力量,

讓孩子明白自己行為的邊界。

「什麼能做不能做?」

「每件事的邊界在哪兒?」

「做了某件事會有怎樣的懲罰?」

在與爸爸的協商管束之中,

他們開始明白,

任何事情都是有規則的。

記得帶孩子運動

醫學研究發現:

爸爸每天陪孩子玩12分鐘,

能夠增強孩子的注意力、自控力、閱讀理解能力和認知技能。

尤其是在被譽為「成長黃金時期」的0-12歲。

在這個年齡段,

孩子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而這些物質能全面提升孩子的狀態。

讓孩子的學習能力、身體素質都有所提高。

另外,

0~7歲的孩子,更依賴媽媽的照顧,

也更容易出現共生關係。

而爸爸的出現,

給予孩子向外發展的支持力量,

有利於孩子形成獨立、完整的人格。

父親身上的力量感、空間感、遊戲能力,

都更適合陪伴孩子運動。

為此,加拿大科學家制定了《0-12歲兒童體育素養發展家長指南》:

4歲以下的孩子,不適合過早跑步跳躍,但可以多去公園和遊樂場;

4-6歲的孩子,需要父親示範如何跑步、跳躍,言傳身教中鍛鍊身體;

6歲之後,是孩子培養體育特長的最佳時間,滑雪、游泳、騎車、踢球都不在話下;

6-12歲,在父親的榜樣作用下,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運動模式。

學會「傾聽」和「道歉」

《培養高情商的男孩》的作者通過跟蹤研究發現:

情感豐富,自愈能力強的男孩都有一個情感豐富的父親。

在青春期的時候,

父親和男孩的互動,

對他們的共情能力、情緒識別等方面有重要作用。

因為,

男孩是會通過觀察父親對於自己情緒的感受,

來解讀自己內在的情緒。

這有利於他理解自己,理解他人,

以及成年後的親密關係和社交關係。

而對於一個女孩來說,

父親的溫暖和治癒,

會讓她更懂得如何和異性進行內在情感的連接。

父親的擁抱,和孩子的肢體接觸,

也更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

另外,當孩子進入青春期,

男孩特別需要父親在身邊作為性別認同楷模,

讓他了解自己將來的樣子,變得更為陽剛、頑強。

女兒則藉由與父親的互動,形成往後與異性相處的模式。

不在孩子面前吵架

一則研究表明:

幾個月大的嬰兒,就已經能感受到父母的情緒了。

如果長期感受到負面情緒,會形成災難性思維:

認為世界充滿不安,一切都會往最壞發展。

所以,夫妻別總當著孩子面吵架,

無論誰吵贏了,

孩子都會是最大的輸家。

首先,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給對方負面評價。

其次,如果孩子無意間目睹了父母的爭執,要向孩子做解釋。

如果,你的孩子看到了父母吵架,

請向孩子解釋:

「爸爸媽媽只是有些矛盾,很快就解決。

無論發生什麼,我們永遠愛你。」

德國心理學家海靈格早就提出過幸福家庭關係圖理論:

夫妻倆親密並肩站立,

如此一來,

孩子才會養成真正的安全感。

成為妻子的支持者

很多家庭中,爸爸愛對媽媽說:

「孩子的缺點都是你養出來的」

「我告訴過你別這樣教孩子,你看搞砸了吧」

「別聽你媽的…」

曾經有一個針對3000多名學齡兒童的心理調查。

其中有一條是:

「你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

最多的回答都是:

我最害怕爸爸媽媽因為自己吵架。

教育統一成一種聲音時,

孩子心理也會更健康。

心理學上有一個「手錶定律」:

一個人只戴一隻手錶,

他就能準確地掌握時間。

如果戴上兩塊手錶,反而無法掌握時間了。

孩子弄不清哪邊才是對的,

說話、做事的分寸感會被破壞

《婚姻和家庭的衝突》中,

總結了對孩子最好的夫妻教育模式:

對事不對人,用非批判的模式表達教育意見;

在孩子面前統一教育觀點,私下解決不同點。

和孩子聊「夢想」

一名中學老師講過一個故事:

她布置了一個作文,

命題是「我的夢想」。

出人意料的是,很多孩子寫的都是和爸爸相關。

有的夢想是和爸爸有關的職業,

有的夢想來自於爸爸陪自己做的某件事……

在孩子的故事裡,

爸爸是他們探索世界的引路人。

寬闊的視野,

鼓勵孩子勇敢嘗試,

走向更大的世界。

他們更能在職業選擇與生涯規划上給予孩子建議,並支持孩子的職涯發展:

1、經常開家庭座談會,在溝通里多點耐心和彈性。

2、了解孩子的志向,開闊孩子的視野、發展認知能力與創造能力。

3、準備教育投資儲蓄金,讓孩子的未來多一些選擇。

寫在最後:

孩子的發展,總是少不了父親的力量!

一個父親的意義,

其實遠遠不止賺錢養家這麼簡單。

願父親能夠俯下身來,

耐心跟孩子進行情感上的互動,

孩子才能真正藉助到父親的力量。

—— End ——

作者:任平生,自由撰稿人。芒來小姐,心理諮詢師。部分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3185f6855175e4d7a06e86dc2620821c.html